邳州市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初一历史地理生物试卷
历史部分(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填在下表中。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2.下列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属于思想方面的是
A.削弱诸侯力量,巩固中央集权 B.统一铸币,盐铁专营
C.重视人才,下诏求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中央政权管辖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后 B.班超出使西域后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后 D.丝绸之路的开辟后
4.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作
A.东夷 B.琉球 C.流求 D.夷洲
5.三国时期的吴国都城建业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A.开封 B.洛阳 C.杭州 D.南京
6.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①挟天子以令诸侯②招贤纳士③战术得当④实行屯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南方的初步开发中的“南方”主要是指
A.长江中下游一带 B.福建 C.广东 D.广西
8.北方人民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主要指①增加了劳动力②传播了先进技术③发明了水磨④稳定了社会秩序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9.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10.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对南方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1题7分,12题7分,13题6分,共20分。
11.以下数据是根据《三国志》等史书整理出来的:
魏国:户数103万,人口443万,兵员60万。
蜀国:户数28万,人口94万,兵员10.2万。
吴国:户数52.3万,人口30万,兵员23万。
(1)将有关的数据填入下表。
(2)从上表的统计看,三国中哪一国最有实力实现统一?是否实现了统一?为
什么?
(3)魏蜀吴力量对比悬殊,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还能维持下去?
12.东汉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后来的三国时期却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代。所以,有人说,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
13.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邳州市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初一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1题7分,12题7分,13题6分,共20分。
11.(1)(略)(1分)(2)魏国。(1分)没有。(1分)赤壁之战,曹军大败,退回北方,从此再也无力南下。(1分)(3)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势力被局限在北方;(1分)利用自然条件,孙权巩固了在江南的地位(1分);刘备占据西南地区,诸葛亮采用“联吴制魏保蜀”的外交策略。(1分)
12. 不同意。(1分)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经济衰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割据一方,连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蜀、吴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都采取了许多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曹魏统治下的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蜀、吴统治下,西南地区和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3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相比,是由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1分)
13.措施: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1分)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1分)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1分)还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汉族文化。(1分)影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