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
填空题
1.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名称),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④“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 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 ,增强了我国的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
①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 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 。
④2021年6月, 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答案】 原子弹 氢弹 东方红一号 邓稼先 核垄断 国防实力 神舟一号 杨利伟 太空行走 神州十二号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两弹一星”: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名称),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④“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漫步太空:①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④2021年6月,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①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②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 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将首届最高 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 ”。
(2)青蒿素
①中国药学家 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②由于对人类 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答案】 袁隆平 吃饭 科学技术奖 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 生命健康
【解析】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故①填写袁隆平。
②结合所学可知,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故②填写吃饭。
③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故③填写科学技术奖。
④结合所学可知,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故④填写杂交水稻之父。
⑤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故⑤填写屠呦呦。
⑥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⑥填写生命健康。
3.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 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提出后,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2012年,中国作家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答案】 毛泽东 红岩 莫言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日常生活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 ,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 问题。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3)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 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 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答案】 改革开放 布票 温饱 思想观念 吃好 消费结构 休闲娱乐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5.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 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2)到2021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 。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 。
(4)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 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
(5)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 。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 ,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6)中国的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
【答案】 二 一 交通运输网 人民生活水平 电信网络 第一 互联网 生活方式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营效率。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2021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9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人们可以选择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选择题
1.《人民日报》历年高频词汇能够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20世纪90年代的高频词汇包括( )
A.经济建设联产承包经济特区精神文明
B.市场经济祖国统一世贸组织信息时代
C.小康社会生态文明自主创新科学发展观
D.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20世纪90年代的高频词汇”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90年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祖国统一、世贸组织、信息时代是90年代的高频词汇,B项正确;联产承包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高频词汇,排除A项;科学发展观是2003年提出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C项;一带一路是2013年提出的,与材料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两弹一星”的研制,不仅为我国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材料意在强调( )
A.导弹技术提升战备能力 B.卫星技术服务经济建设
C.科学技术成果作用多元 D.核武装备保障国家安全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两弹一星’的研制,不仅为我国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新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可知,XXXXXX(一般科学技术成果作用多元,C项正确;导弹技术提升战备能力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排除A项;卫星技术服务经济建设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且题干中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B项;核武装备保障国家安全,但题干强调的是科学技术成果作用多元,排除D项。故选C项。
3.我国把航天梦藏在一些熟悉的名字里,如载人飞船叫“神舟”、空间站叫“天宫”、探月工程叫“嫦娥”,还有“天问”、“玉兔”、“祝融”、“鹊桥”、“悟空”、“墨子”等等。这些彰显中国魅力的航空航天器命名( )
A.体现了文化自信 B.维护了世界和平
C.提高了国威军威 D.提升了科技实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载人飞船叫‘神舟’、空间站叫‘天宫’、探月工程叫‘嫦娥’,还有‘天问’、‘玉兔’等等。”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魅力的航空航天器命名都选择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传说中关于宇宙、月球和太空想象出来的浪漫名字来命名,体现了文化自信,A项正确;“维护了世界和平”与题干内容“我国把航天梦藏在一些熟悉的名字里”不符,排除B项;“提高了国威军威”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提升了科技实力”与题干内容“我国把航天梦藏在一些熟悉的名字里”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如图所示的是1964年10月16日发行的《人民日报》号外头版头条刊登的新闻。这一新闻报道的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 )
A.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B.拥有了战略核威慑的能力
C.武器装备完全实现现代化 D.核武器已领先于欧美国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64年10月16日发行的《人民日报》号外头版头条刊登的新闻”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战略核威慑的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项正确;原子弹属于国防领域的成就,不属于航天科技领域,排除A项;“完全实现现代化”说法错误,中国的武器装备在逐步实现现代化,排除C项;“核武器已领先于欧美国家”说法错误,且题干未提及欧美国家,无法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
5.下表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科技成就(部分)。这些成就( )
A.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 B.体现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C.创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条件 D.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与国防领域相关的成就,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国防科技成就,没有与世界进行对比,因此表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说法错误,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间不符,排除B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某校初三(2)班学生需要制作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的历史主题展板,下列事件能够选用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香港回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两个都属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的成就,B项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80年党中央开始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97年香港回到祖国怀抱,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至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千克。这表明我国( )
A.成为了世界粮食第一出口国 B.粮食安全得到极大提升
C.完全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D.生物科技居于世界第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千克”及所学知识可得,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这些现象体现出粮食安全得到极大提升,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中国粮食出口的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的生物科技在世界的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主要反映出青蒿素的发现( )
A.使中国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 B.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C.根植于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研究 D.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开辟新的途径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众多疟疾患者的生命,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B项正确;根据题干“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青蒿素类抗疟药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医疗卫生水平与世界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青蒿素的发现根植于中国传统医学的研究,排除C项;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是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排除D项。故选B项。
9.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人物图片,下面选项与他们的项目主题最贴近的是( )
A.科学技术成就 B.国防建设成果 C.社会生活变迁 D.文学艺术成就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邓稼先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重大贡献,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所以图片都反映了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A项正确;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研制成功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不属于国防领域,排除B项;四位人物都是在科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与社会生活无关,比如衣食住行等变迁,排除C项;题干人物成就与文学无关,比如莫言和文学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中国知识界一片欢腾。艺术界、学术界开展了多次讨论……同一时期的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仅1956—1957年新出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科学界也是硕果累累。这说明( )
A.“双百”方针发挥的作用明显 B.“一五”计划在多领域发展
C.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D.思想解放促进改革开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知识界一片欢腾。艺术界、学术界开展了多次讨论……同一时期的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仅1956—1957年新出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科学界也是硕果累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强调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双百”方针发挥的作用明显,A项正确;“一五”计划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反映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C项;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促改革开放,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量优秀作品问世,如《红岩》《青春之吹》《东方红》《英雄儿女》等。这些优秀作品问世的背景是( )
A.“双百”方针的提出 B.高考制度的恢复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A项正确;高考制度的恢复与文学作品的问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CD项。故选A项。
12.下表中的“主题”横线处应填写( )
A.民族关系的和睦B.国防力量的强大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表格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交通和衣着的变化,体现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D项正确;交通、衣着与民族关系、国防力量、文化事业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微信支付、刷脸支付、数字人民币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大大便捷了人们的生活。这反映出( )
A.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 B.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人们的消费观念在不断变化 D.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微信支付、刷脸支付、数字人民币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大大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微信支付、刷脸支付等都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们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使支付更加便捷、快速。因此,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仅从出现多种支付方式,无法得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的结论,排除A项;支付方式的变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但题目中的描述更侧重于支付方式本身的变化,而非消费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能会促使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但这一选项更多地是一个宏观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14.“新质生产力”成为2024年全国两会热词之一。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这主要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B.制度保障促进经济发展
C.传统技术产品已逐渐被取代 D.思想解放引领社会变革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A项正确;制度保障促进经济发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制度,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新质生产力,排除B项;传统技术产品已逐渐被取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思想解放,是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新质生产力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下表为2013年和2023年我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这表明我国( )
A.体育健儿屡获佳绩 B.体育场地结构合理
C.重视发展体育运动 D.全民健身已经普及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2013年和2023年我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可知,2023年与2012年相比。我国的体育场地数量和体育场面积增长迅速,说明我国重视发展体育运动,C项正确;通过体育场的数量和产地面积,无法得出体育健儿的成绩,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的变化,与体育场地结构合理无关,排除B项;“已经普及”太过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综合题
1.照片定格
照片是历史的定格,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请按照材料示例,为照片三写一个说明。
(2)上述照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成就,请将下列“____”处补充完整。
政治:照片二
经济:照片一、照片____
____:照片三
____:照片____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照片是历史的定格”的认识。
【答案】
(1)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代表团成员欢呼庆祝。
(2)五;
外交;
例:科技:四;文化:六。
(3)观点示例:照片是历史的定格,作为原始史料反映丰富的历史内涵,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此题按层次赋分。
第一层次:不能根据材料与所学回答问题。
第二层次:能够列举部分与题意相关的史实。 第三层次:能够根据材料,围绕主题进行叙述。 第四层次: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认识。
【解析】
(1)说明: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该照片反映的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代表团成员欢呼庆祝。1971年,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代表团才会开怀大笑。
(2)补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三大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方面。其中,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之,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属外交方面,1971年,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研制可属科技或农业(经济),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称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冬奥可属文化或外交。冬奥在中国举办能够展现中国的文化与增强对外交流。
(3)认识: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例如:照片是历史的定格,作为原始史料反映丰富的历史内涵,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2.服饰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参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男干部们基本上穿着中山装……很多要求进步的人们也穿上“毛氏服装”、人民装、列宁装等。手工制作的棉布衣裤、绒衣裤和布鞋成为日常服装。在那时的条件下,绝大多数民众穿着补丁衣服,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
——摘编自《新中国服饰的历史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新中国初期中国人服饰的原因。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后服饰变化
——摘编自搜狐网《成都70年生活进化简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
材料三
——摘编自环球时报《“汉服热”正在带火“汉服经济”》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20年以来中国汉服市场规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
(1)社会政治气氛的影响(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向苏联学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或建国初期,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社会风尚的影响。
(2)款式由单一到多元;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衣着需求从“穿暖”到“穿美”转变;着装理念从大众化到个性化。
(3)变化:保持高速增长。原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短视频自媒体的宣传放大作用;文旅事业的创新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穿着方式。
(4)服饰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服饰文化与时代、个人的需求密切相关;服饰文化日益多元化;服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等。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男干部们基本上穿着中山装……很多要求进步的人们也穿上‘毛氏服装’、人民装、列宁装等”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社会政治气氛的影响,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同时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向苏联学习;根据材料“手工制作的棉布衣裤、绒衣裤和布鞋成为日常服装”可得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即建国初期,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根据材料“绝大多数民众穿着补丁衣服,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可得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社会风尚的影响。
(2)趋势: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因此,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众着装的新趋势是:款式由单一到多元;色彩由单调到丰富;衣着需求从“穿暖”到“穿美”转变;着装理念从大众化到个性化。
(3)变化:根据材料三图示可知,2020年以来中国汉服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
原因:根据材料三“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让汉服成为国人展现自身文化自信的窗口,加之短视频的宣传效果,不少人产生了尝鲜汉服的念头”分析得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短视频自媒体的宣传放大作用;根据“景区、博物馆、游戏、影视剧与汉服厂商的跨界合作正成为一大趋势”可得出,文旅事业的创新发展;根据材料“旅游”及所学知识可得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穿着方式,而汉服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汉服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短视频自媒体的宣传放大作用;文旅事业的创新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性化的穿着方式。
(4)认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中新中国初期的服饰、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变化、2020年以来中国汉服市场规模扩大。可以概括出对服饰文化发展的认识是:服饰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服饰文化与时代、个人的需求密切相关;服饰文化日益多元化;服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勋章。请写出材料一中左图勋章获得者的主要成就和右图勋章获得者在国际上取得的最高荣誉。
材料二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文化自信至关重要。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哪一方针促进了当时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材料三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3)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原因。
【答案】
(1)成就和荣誉: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方针: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脉相承的古老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青少年要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积极学习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原因: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动力的客观要求;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强盛,推动我国复兴,提高我国竞争力。
【解析】
(1)成就和荣誉: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于1973年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屠呦呦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方针: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理解和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实现文化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角度来回答。如: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脉相承的古老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青少年要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既不能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积极学习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原因:根据材料三“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可知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动力的客观要求;根据材料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可知原因是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根据材料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可知原因是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强盛,推动我国复兴,提高我国竞争力。
4.共和国的成长创刊于 1948 年的《人民日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A.1971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 B.197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
C.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 D.1981年6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
E.199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 F.2015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1)为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同学们搜集了《人民日报》的影印件。请你将以上《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进行归类。
(2)在整理报刊时,同学们发现了三张不同年份但同一天的号外。为了向英雄们致敬,同学们布置了以下展板。请你将展板上的年份补充完整,并写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请你再确定一个视角,补充一个史实来体现新中国的发展,并说明理由。
(4)《人民日报》不同时期的头版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请自拟角度,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对“共和国成长”的认识。
【答案】
(1) C B D F
(2)年份:1964年。历史意义: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政治制度方面: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方面:实行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文化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4)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共和国成长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靠科技的发展;国家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可以从党的领导,科技的发展,国家统一等方面任意一个角度作答都可以得分,其他方面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
(1)归类:根据“1971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反映的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据“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可知,B反映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根据“告台湾同胞书”可知,C反映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根据“ 杂交水稻”可知,D反映的是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根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可知,E反映的是香港回归;根据“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知,F反映的是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在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综合上述可知,AB反映的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CE反映的是我国祖国统一方面的成果; DF反映的是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故答案为: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AB;祖国统一方面的成果: CE;科技成就::DF。故分别填:①C;②B;③D、④F。
(2)年份:根据图片信息“ 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号外,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经过一大批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故展板上应补充的年份为1964年。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视角:根据图片已确定的视角“统一大业、外交成就、科技成就”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政治制度、经济建设、文化方面等领域归纳我国的发展。
理由:如果从政治制度视角,可以以1954年宪法来归纳,如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如果从经济建设视角,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的经济政策来归纳,如实行土地改革;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如果从文化方面视角,可以从新中国的文化发展方针来归纳,如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4)认识:本小题相对较为开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围绕有利于“共和国成长”的因素去谈认识,可以从党的领导,科技的发展,国家统一等方面任意一个角度作答。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共和国成长的重要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靠科技的发展;国家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