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物理

教材全解2015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包括物理、数学等。题目类型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填空题和综合题。试卷主要考察学生的物理概念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内容涉及速度、密度、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多个知识点,并且注重实际应用。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了学生对物理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特别是速度、密度、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知识点。

期末检测题

(时间:7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  ) A.3∶1 B.3∶

2. (2015·沈阳)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所示。根据图像作出的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两车运动的速度大小相等

B.通过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

C.第6 s时,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大

D.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西运动的

3. 社会上食品造假事件时有发生。小明的奶奶从自由市场上购买了一箱牛奶,小明想知道牛奶是否掺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牛奶中掺水后,掺水含量与牛奶密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小明取l00 mL这种牛奶,测得它的质量为102.2 g,则这种牛奶(  )

A.未掺水 B.掺水含量20%以下 C.掺水含量20%~30% D.掺水含量30%以上

4.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播能量

5. 一架托盘天平底座的铭牌上标有“200 g”的字样,其表示的含义是(  ) A.砝码盒内最大砝码的质量是200 g B.天平的最大称量值是200 g C.天平自身的质量是200 g D.天平标尺的分度值为200 g

6. ( 2015·湖北黄冈)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7. 图2所示现象中,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露珠下的叶脉 B.玩具在镜中的像 C.日食 D.白光的色散

图2

8. (2015·山东烟台)在模拟近视眼的实验中,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如图3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 )

A.远离透镜 B.靠近透镜

C.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 D.保持在原来的位置

9. 如图4所示是利用航空摄影拍摄到的故宫一角,如果拍摄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 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应(  ) A.大于100 mm

B.大于50 mm小于100 mm C.小于50 mm

D.等于50 mm

10. 学完密度知识后,一位普通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体体积进行了估算,下列估算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B.

C. D.

11. 家住二楼的小明早上醒来,听到同学小华在楼下喊他一起打球。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小华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音调高 C.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华,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

12. 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冬天地上的积雪没有熔化却逐渐变少

B.夏天从冰箱拿出的苹果“冒汗” C.秋天的晨雾在太阳出来后不见了

D.把酒精擦在手背上,一会儿不见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3. (2015·南京·)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_________产生的,是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14. (2015·广东)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合适的单位或数值:①一个苹果大约是 ________;②水的密度是________;③教室门的高度约为________。

15. 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实像”和“虚像”,请写出二者的一项区别: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在我们学过的光学元件中,能使物体成“虚像”的有: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16. 温泉的开发是人们利用地热的一种形式。冬天,温泉水面的上方笼罩着一层白雾,这是水蒸气遇冷_______形成的小水滴;雪花飘落到池水中不见踪影,这是雪花________成水融入温泉水中。(填物态变化名称)

17.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 km,设计时速100 km。有一辆小轿车在桥上行驶,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条件下,小车最短用______min通过大桥。(结果保留整数)

18. (2015·天津)射击瞄准时应做到“三点一线”,是运用了光的_______;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是由于光的_________形成的。

1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纸上呈现一个最小光斑时,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 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再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处在_______。物距为30 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_______的实像。

三、综合题(20、21题每题4分,22、23题每题5分, 24、25、26题每题10分,共48分)

20. (2015·南京)按要求作图(请保留作图痕迹):

如图5所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

a b

图5 图6

21. (2015·四川资阳)“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在一个干枯的井底正中央点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6所示。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仍在点,请你在图中画出青蛙视野发生变化后的大致情况。

22. 深秋,为避免树上的桔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桔子树喷水。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但桔子却没被冻伤,这是为什么?

23. (2015·山东威海)如图7所示的甲、乙两图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甲 乙

图7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跟它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则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像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此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要想在光屏上观察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则光屏应从图乙所示的位置向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4. 为节能减排,建筑上普遍采用空心砖替代实心砖。如图8所示,质量为3.6 kg的某空心砖,规格为20 cm×15 cm×10 cm,砖的实心部分占总体积的60%。求: (1)该砖块材料的密度; (2)生产每块空心砖比同规格的实心砖可节省材料多少千克?

2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9甲所示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cm。

图9

(2)利用图乙装置进行以下操作:①如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②当烛焰距凸透镜30 cm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_______; ③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 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时应从________侧透过凸透镜直接观察(选填“左”或“右”)。

26. 东营地区石油储量丰富,为了测量某油井所产石油的密度,小刚收集了该井所产石油样品进行了如下测量(常温下石油为黏稠的液态)。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好天平平衡。先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然后将石油样品倒入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0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油样品的质量为_______g。

(2)将烧杯中的石油倒入量筒,其示数如图10乙所示,石油的体积为______mL。

(3)根据测量的数据,求得所测石油的密度为______。

(4)联想到某起石油泄漏事故中石油漂浮在水面上的情景,小刚发现自己测量的石油密度值偏大,你认为该实验方案造成测量结果偏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小刚的实验方案,请提出改进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末检测题参考答案

1. B 解析: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

2. D 解析:由题图可知,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如10 s内甲车通过的距离为,乙车通过的距离为,根据速度公式可知,两车的速度不相等,故A选项错误;通过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短,故B选项错误;第6 s时,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小,两车的质量相等,所以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小,故C选项错误;由于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速度小,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故D选项正确。

3. C 解析:根据公式,计算出牛奶样品的密度ρ==1.022 g/cm3。对照表中数据可知,这种牛奶的密度正好介于掺水含量20%和30%的牛奶之间。故选C。

4. D 解析:“闻其声而知其人”是通过音色来判断的,故A选项错误;“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选项错误;喇叭发声时,喇叭就是声源,因此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选项错误;声音有两类应用,一是传递信息,二是传递能量,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选项正确。

5. B 解析:“200 g”表示的是天平的最大称量值。故选B。

6. B 解析: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从而可以防止食品腐烂变质,A选项不符合题意;北方的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水结冰时放热,能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太低,B选项符合题意;夏天,洒在地面的水容易汽化吸热,从而降低周围的温度,C选项不符合题意;夏天,饮料中加冰块的目的是冰块熔化吸收热量,从而使饮料的温度降低,D选项不符合题意。

7. B 解析: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过露珠观察其下面的叶脉,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玩具在镜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日食是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白光的色散是不同的色光在玻璃中折射程度不同造成的。

8. B 解析: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果“取”下近视眼镜,相当于将入射光线会聚一些,成的像会靠近凸透镜,所以应将光屏靠近透镜。故B选项正确。

9. B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的焦距是50 mm,胶片和镜头之间是像距,>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2279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