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物理

教材全解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涵盖了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和部分拓展内容,涉及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包括声音、物态变化、速度与平均速度、噪声控制以及声呐原理等。试卷结构合理,既有选择题也有填空题和综合题,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声音、物态变化、速度、平均速度、噪声控制、声呐原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期中检测题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 (2016·成都中考)关于图1中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B C D

图1

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

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 (2016·北京中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长方形五星红旗,图2是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场景,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估测该国旗的宽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图2

A.1.8 m B.3.3 m C.4.8 m D.5.5 m

3. (2015·浙江温州中考) 某同学将烧杯和量筒置于同一环境中,分别装入20 mL液体(如图3所示)。一段时间后,剩余液体体积最少的是( )

A B C D

图3

4. 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前2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30 km/h,后40 min内的平均速度是60 km/h,则该汽车在这内的平均速度是(  ) A.35 km/h B.40 km/h C.45 km/h D.50 km/h

5. (2016·南京中考)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A.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B.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

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图4

6. (2016·新疆中考)如图5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消声器 B.隔音走廊 C.防噪声耳罩 D.环境质量检测仪

图5

7. (2015·山西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D.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8. 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

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发生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C.在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D.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9. 将刚烧开的水倒入干冰中,水像重新沸腾了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雾气”通过鼓风机喷入舞台,即可制造“云雾缭绕”的舞台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气”是水蒸气 B.“雾气”是小冰晶

C.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 D.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10. 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C.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特别冷 D.从冰箱中取出的冰块立即熔化成水

11. 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响度很高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12. (2015·福建厦门中考)如图6所示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雾凇的形成 B.河水结冰 C.樟脑丸逐渐变小 D.露珠的形成

图6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3. (2016·山东烟台中考)图7是小明同学所拍摄的一幅海边风景照片,由照片所示的情景,可以分析判断出甲船的运动状态是__________,乙船的运动状态可能是__________。

图7

14. (2016·江苏扬州中考)小明坐在一列从扬州开往启东的动车上,看到窗外的树向后退,他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小明想测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 000 m,小明从上桥到离开桥,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是20 s,则动车速度是_________m/s,已知车长150 m,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是_________m,所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_s。

15. 我市为了给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控制噪声污染就是其中一项,我们用___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从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16. 如图8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___________而发声;表演中不断用手指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_。

17. 暑假小波参加学校举办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一些野外生存知识和技能,如要在山上获取饮用水,方法之一是清晨在树上收集叶片上的小水珠。叶片上的小水珠是由空气中的____遇冷经过____而形成的。

18. (2014·河南中考)如图9所示,把少量碘放入锥形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微微加热,瓶中充满紫色的碘蒸气,此过程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停止加热,碘蒸气凝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图9 图10

19. 如图10所示是某种合金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图像并回答: (1)这种合金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BC段表示合金处于___________状态。

三、综合题(20题2分,21题5分,22题4分,23题5分,24题5分,25题5分,26题6分,共32分)

20. (2014·四川德阳中考)火热的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啤酒瓶放置一会儿后,发现瓶外壁“冒汗”。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21. (2015·重庆中考)图11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

甲 乙

图11

(1)图甲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

(2)由图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冰的熔点是_________℃,第7分钟处于_________态。

(3)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_ (选填“A”或“B”)。

A.寻找普遍规律 B.减小实验误差

22. 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 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 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23. (2016·新疆中考)小华同学用如图12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1)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沸腾5 min后停止加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其中第2 min时的温度如图所示,为_________℃;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_________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认为把水加热至沸腾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2

24.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______。

25.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3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C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AC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_m/s。 (2)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 (3)如图14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图14

26.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为10 kHz~30 kHz,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正远离声呐。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kHz到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 s内接收到经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与潜艇的距离s1是__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 500 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继续监控潜艇,突然接到潜艇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的速度是20 m/s,方向始终在潜艇、的连线上,经后潜艇B与潜艇的距离s2为_________。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期中检测题参考答案

1. D 解析: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可使振动的琴弦的长度发生改变,琴弦的长度改变时,发声的音调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音调,A选项错误;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如果继续抽气,会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如果抽成真空,将一点声音也没有,由此说明真空不能传声,B选项错误;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阻断噪声的传播,而不是防止汽车发出噪声,C选项错误;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是由于音叉振动将乒乓球弹开,此实验说明了发声体在振动,D选项正确。

2. B 解析:由题图可知,国旗的宽度大约是升旗手高度的2倍,升旗手的高度约1.8 m,所以B选项符合要求。

3. B 解析:相同情况下,酒精比水更容易蒸发,又因为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空气流速越快,液体蒸发得就越快,所以相同的环境中、相同时间内B选项中的酒精蒸发得最快,一段时间后,B选项中剩余的液体体积最少,故B选项符合题意。

4. D 解析:=20 min= h,==30 km/h× h=10 km,=40 min= h,==60 km/h× h=40 km,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2281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