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 四 实验题 ( ) 1. 小峰同学在做 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时 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再取两段相 “ ” , , 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桌面上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移动蜡烛B 直到看上去 , , , 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如图所示 在此实验中 , 。 :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是为了能确定 (1) , ; 如果有 厚和 厚的两块玻璃板 应选择 厚的玻 (2) 3mm 2mm , mm 璃板做实验 ; 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3) ; 移去蜡烛B 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 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这说明平面镜 (4) , , , 所成的像是 选填 虚 或 实 像 ( “ ” “ ”) ; 把蜡烛A远离玻璃板 发现所成像的大小 选填 变大 变小 或 不变 (5) , ( “ ”“ ” “ ”)。 2. 如图所示 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 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 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 , , , 平面镜上 。 实验时让光贴着纸板入射是为了 (1) ; 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 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 (2) , , 选填 能 或 不能 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 “ ” “ ”) ; 为了便于测量和研究 需要把光路记录在纸板上 你的方法 (3) , , 是 : ; 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 应当 (4) , 。 3. 小明在做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时 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 实验操作规范 在图示位 “ ” , , , 置时 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 。 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 放大镜 投影仪 或 照相机 相同 若将蜡烛向右 (1) ( “ ”“ ” “ ”) , 移动少许 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 左 或 右 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此 , ( “ ” “ ”) , 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些 ; 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 图中未画出 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 左 (2) ( ), ( “ ” 或 右 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 ”) ; 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小明上午第二课下课后 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 调节凸 (3) , , , 透镜到地面的距离 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 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 , , 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 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其理由是 , , 。 54
4. 同学们在探究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时 做出如下猜想 “ ” , : 猜想一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 ; 猜想二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 猜想三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 : 。 为了验证上述三个猜想 同学们在水平台上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 其中甲 乙接触面都为相同木板 丙接触面为毛巾 请你补全下 ( 、 、 ), 列实验过程 : 实验过程中 在水平面上沿水平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1) , ; 通过对比甲 乙两图 可知猜想 是正确的 其结论是 (2) 、 , , : ; 通过比较甲 丙两图得出 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 的结论 这是 (3) 、 “ , ” , 选填 正确 或 错误 的 因为 ( “ ” “ ”) , ; 要想验证猜想三是否正确 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基础上 需要改变 (4) , , 。 5. 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 二力平衡的条件 “ ”。 将卡片上的两根线跨放在支架的滑轮上 并在两个线端分别挂上钩码 使作用在卡片上的 (1) , , 两个拉力方向相反 且在一条直线上 当卡片平衡时 从钩码质量看 卡片两边所受的 , 。 , , 拉力 ; 为观察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 可用手将卡片 释放时观察其是否 (2) , , 保持平衡 ; 在卡片平衡时 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 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 (3) , , 衡的又一个条件是 ; 该实验在选择卡片时 选用较轻卡片的目的是 (4) , 。 6. 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利用了两个相同的木块和一块海绵 如图 , , 所示 。 甲 乙 丙 丁 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1) ; 对比甲 乙两图 可以得出 (2) 、 , : ; 55
对比 两图 可以得出受力面积相同时 压力越大 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 , , , ; 对比甲 丁两图 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 你认为是否正确 并叙述理由 (4) 、 , 。 , : 。 7. 小李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 ”。 小李检查压强计的气密性时 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 发现 形管两边液柱的 (1) , , U 高度差变化 选填 大 或 小 表明其气密性差 小李调节好压强计后 形管两 ( “ ” “ ”), 。 ,U 边液面相平 ; 小李把金属盒分别浸入到甲 乙图中的两种液体 水和酒精 中 发现图甲中 形管两边 (2) 、 ( ) , U 液柱的高度差较小 他判断图甲中的液体是酒精 其结论不可靠 原因是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 , , , 体中的 他改变图乙中金属盒的深度 其探究情况如图丙所示 ; , ; 小李应该比较图 得出金属盒离液面的距离越深 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就越 (3) , ,U 大 表示液体的压强就越 , ; 小李发现在同种液体中 金属盒所处深度相同时 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 形管两边液柱 (4) , , ,U 的高度差不变 表明 , 。 8. 如图所示 在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 的实验中 若物体重 , “ ” , 6N。 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若物体上升高度为 此时弹簧测力 (1) 10cm, 计的示数如图所示 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 若仅增加物体的重力 不计摩擦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2) ( ), 。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