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语文

八下诗五首课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包含了五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题,分别是《己亥杂诗》(龚自珍)、《饮酒》(陶渊明)、《行路难三首其一》(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每首诗后都设计了两个问题,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这些问题涵盖了对诗歌背景、诗句含义、作者心境等方面的考查。

所涉及的知识点

通过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手法。

诗五首

(一)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2.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二)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三)

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第三、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加以赏析。

(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有人说“忽”字用得很好,你觉得好在哪里?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写送别朋友的名句,在写法上很有特色,

请加以赏析。

(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挂罥”、“飘转”、“沉” ,连用三个动词写风卷茅屋,有什么好处?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怀?

答案:(一):离愁。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二):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东篱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三):这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四):“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表达了对朋友的情谊之深和恋恋不舍之情:写送别而不着一“别”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连用三个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林埭中学 李金平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0017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