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语文

第27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八上)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围绕《孟子》两章的内容进行考察,包括判断题、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以及课外文言文阅读。通过这些题目,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孟子》的思想内容及其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所涉及的知识点

掌握《孟子》两章的核心思想及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方法,学会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一、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 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春秋末期人。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 )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二、指出下面各句中黑体的字相当于哪个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三、作者是用什么来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点的?请默写出原文。   

  四、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① ② ③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 ⑤ ⑥

   1.依次解释下面标有序号的词。

    ①城: ②池: ③兵革:

    ④委: ⑤去: ⑥是:

   2.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哪一句能表明这一段的论点?在句下画“ ”。

  五、作者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那么,作者正面的观点是什么?写出原文(从其他段找),并译成现代汉语。   

  六、“天”在“降大任于是人”之前,首先怎样作,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七、将下面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这两篇小议论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不同?   

  九、选做题。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1)者,谒者(2)操之以入。中射之士(3)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荆王:指楚顷襄王。荆,楚国别称。 ②谒者:为国君掌管传达的近侍。 ③中射之士:即中射士,君王的侍御近臣。

  (一)用“‖”将此文分为四段。

  (二)

   1.解释文中黑体的词。

    ①以: ②说:

    ③夫: ④释:

    ⑤乃:

   2.判断正误:

    ①“谒者操之以入”和“因夺而食之”句中的“之”都指代“不死之药”。( )

    ②“是臣无罪”译为:这样我并没有罪。( )

    ③“是死药也”译为:是一种死约。( )

    ④“是客欺王也”译为:这(是)客人欺骗了君王。( )

  (三)

   1.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几条什么样的理由?用现代汉语回答。 

   2.荆王最终没有杀中射之士,你认为是因为中射之士讲的哪一点? 

   3.这个故事使我们联想到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这个故事中的荆王与《皇帝的新 装》中的那位皇帝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

  一、1.× 2.× 3.√ 4.√

  二、1.叛 2.增 3.横 4.弼

  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四、1.①城墙 ②护城河 ③泛指武器装备 ④放弃 ⑤离开 ⑥这 2.排比 3.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六、“必先苦其心志”,到“曾益其所不能”。

  七、1.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家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要战就一定会胜利。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得出“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断语。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列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中心论点。逻辑性强,说服力强。

  九、(一)……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不如释臣。”‖王乃不杀。(二)1.①以:相当于“而”。②说:shuì,劝说。③夫:句首语气词(或称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④释:放。⑤乃:于是。2.①√②√③×④√(三)1.两条理由:其一:我问过传达官,他说可以吃,我才吃的,所以我没罪,罪在传达官身上。其二:客人献的是不死之药,我吃了这药而国君把我杀死,那就证明所谓“不死之药”是假的,说明客人欺骗了君王。2.第二点。3.共同点:一、他们都极端贪图享乐。二、他们都非常愚蠢,很容易受骗上当。三、他们都特别好面子,虚荣心特别强。因此,在误入别人设计好的圈套后,即使认识到吃亏上当了,也不戳穿骗局,揭露事情真相。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0495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