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语文

第3课《老山界》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涵盖了语文基础知识、病句修改、词语分析、仿写句子、新闻概括、成语运用、课文理解以及现代文阅读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涉及《老山界》这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还要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语言组织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考察,培养学生对汉字读音、词语运用、病句修改、仿写句子、新闻概括以及课文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老山界

一、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瑶民(yáo)  歇脚(xī)     军阀(fá)   缴租(jiǎo)

B.苛捐(kē)   欺侮(w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

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

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

二、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   野马奔驰   酣然入梦   浑身紧张(    )

B.不可捉摸   故弄玄虚   刺入饥骨   苛捐杂税(    )

C.杀生成仁   勇敢无畏   大显身手   歪风邪气(    )

D.美好景致   大义凛然   寒风凛洌   扶危济困(    )

三、分析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不准:________________。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________________。

四、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据新华社北京2002年5月26日电)城市路牌上的地名为什么要用汉语拼音标注,可否改成英文?民政部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地名标志是领土主权的象征,用汉语拼音标注地名,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在中国是被禁止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民政部的明确态度和理由。(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B.快速奔跑,勇敢抢断,巧妙传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实在叫人眼花缭乱,扼腕叹息。

C.虽然正是初夏,各厂商对饮料消费市场早已虎视眈眈。

D.参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录用通知时,他高兴得泪如泉涌。

七、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观”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4.读第二段景物描写,填写下列内容。

观察点:________________

观察角度:先________后________

5.这两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是

(    )

A.使人们对登山奇观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使人们对行军队伍拉得很长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使人们对红军不怕山高路险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D.使人们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势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

如今又悄悄地回来了。避开熙熙攘攘的闹区,专走行人寥落的里巷小路。结果,还是吃惊地发现:她——苏燕,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英雄。画家以她作画,诗人为她写诗,作家正在搜集她的事迹写报告文学。

市委礼堂前的空地上,停满了车子。灰的,蓝的,黑的,大的,小的。她故意问看车的老头:“伯伯,里边演什么好戏,停下这么多车?”

“呔,姑娘,不作兴这样问……在开追悼会呢,连市长都戴上了黑套套。”

“眼下,老干部的追悼会开得真不少。”她装模作样地说。

“闹两岔了,这是苏燕的追悼会!没听说过?咳咳,该知道了呀!这位姑娘是会计,揭发城建局长贪污巨款的事。往上告不准,就写了血书跳江。”老人动了感情,抹着眼泪,哽咽地说:“多好的烈女啊……咱这小城自古就爱出烈女。”

哀乐,[    ]在大厅里缓缓地流动,空气中充溢着悲壮和(    )。苏燕捏着一朵小白花,低头挤进人群,倾听新上任的局长致的悼词:“苏燕同志,你用年轻的生命,唤醒了我们保卫‘四化’成果的警觉性……”

感情像湍急的水流,半年前的往事哗哗地奔涌在思维的大海。她一次次地写信、上访、告状。面对着惊人的漠然和(    ),她给省里和中央写了血书,决心以死醒世。她爬上高高的山崖,痛苦地闭上双目。巨大的江流在山脚下蜿蜒东去。

“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悲壮地发问,在这一瞬间,惊醒了自身。她返身下了山……

“……安息吧,亲爱的苏燕同志!”

她哭得如泪人。愿望实现了,恶人得到恶报。对自己的评价有多高啊,可自己不是烈女。

“也许自己原本不用那样做的。”她一边哭,一边想,可是又有所怀疑,“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

1.“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这句话具体指哪件事?(答案不超过12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什么原因使苏燕“如今又悄悄回来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记叙的顺序看,第8自然段属于________叙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4.第7自然段的方括号中恰当的喻体应是

(    )

A.如泣如诉 B.如沉重的铅液 C.如流淌的小溪 D.如凝重的叹息

5.第7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的两个圆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肃穆 无动于衷            B.严肃熟视无睹

C.肃穆 熟视无睹            D.严肃无动于衷

6.文中哪句话最能透视全文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B 二、A.崖 B.肌 C.身 D.冽

三、1.“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含糊,充分表现红军的严明纪律。2.“鼓”含有战胜自身某些弱点,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四、略

五、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禁止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

六、C  七、1.表达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2.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  3.曲折  陡峭  4.“之”字拐的路上 仰视俯视  5.C

八、1.苏燕告状不准,以死醒世。2.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3.插补充交代了事情经过  4. B 5. A 6.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0512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