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语文

第9课《古诗四首》同步练习(苏教版八上)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四首古诗词《春望》、《过零丁洋》、《渡荆门送别》和《春夜洛城闻笛》的理解和掌握。试题涵盖了拼音、词语解释、诗歌理解、默写、赏析及写作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检验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记忆和赏析能力,包括诗词默写、词语解释、情感分析以及诗歌背景知识等。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风飘絮(  ) 秦hu i(  ) 夜泊(  ) 夜阑(  ) 寥落(  )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4分)

   ①感时花溅泪, 。② ,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 ,尚思为国戍轮台。④ ,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3分)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2分)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分)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2分)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分)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 言 诗。(2分)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2分)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2分)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相呼应。(3分)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 。这是诗人的 ,是艺术的夸张。(2分)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3分)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3分)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3分)

   23、片断写作练习:(40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古诗四首》答案

   1.略 

   2.⑴文中指战乱⑵躺着不动⑶还想着⑷夜深⑸泛指兵器⑹指史册 

   3.D 

   4.①恨别鸟惊心②商女不知亡国恨③僵卧孤村不自哀④山河破碎风飘絮 

   5.C 

   6.如:父亲,儿子我要告诉您,我们国家的军队已经收复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9.“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10.略 

   11、⑴辛苦遭逢;风飘絮⑵雨打萍 

   12、表达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民族节操;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忠心为国的一片丹心。(意思对即可) 

   13.五;律 

   1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5、A 

   16、D 

   17.闻 

   18.暗,春夜,故园情 

   19.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想像(注意“满”字的作用) 

   20.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21.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思念故园之情的还是李白自己。 

   2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3.略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0543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