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语文

语文: 第4课 《列夫托尔斯泰》 同步训练(人教版八年级下)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的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试卷涵盖了拼音、词语解释、成语造句、词语辨析、修辞手法识别等内容,并通过对比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和生前变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题目类型多样,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和性格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同时涉及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同步训练 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

一、基础练习

下列加点字中声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绺 丑陋 酝酿 滥造

B.烁烁 射线 酒肆 狮子

C.皱纹 笼罩 滞留 侏儒

D.粗制 纠缠 粗糙 粲然

2.解释下列词语。

A.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轩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诚惶诚恐: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下列成语造句。

A.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

B.广袤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

C.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

D.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词语中不含贬义的一项是(  )。

A.藏污纳垢 矮小敦实

 引人注目 意趣盎然

B.粗制滥造 无可置疑

 麻木不仁 名门望族

C.鹤立鸡群 文坛泰斗

 颔首低眉 正襟危坐

D.诚惶诚恐 天才灵魂

 郁郁寡欢 丑陋可憎

5.根据课文,为下面一段话选择一组最合适的动词填空。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__________了过来,又稳又准,_____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

A.刺 切中 控制 探索

B.刺 击中 控制 探寻

C.扎 击中 抑制 探寻

D.扎 切中 抑制 探索

6.下列句子中未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B.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C.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D.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二、提高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7.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_________,这样开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是分几层写出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综合文段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人物长相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热点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列•尼•安德列耶夫回忆托尔斯泰

《逝世前的半年》(节选)

他的脸上,没有他所有作品里,肖像、照片上流露出来的那种令人生畏的表情,没有因五官线条分明而使人感到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没有像块块垒起的花岗岩似的那种刚强然而呆板的神情,没有一生中使所有的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限的威势,这些特征都没有了。________这些特征过去是有过的,_______曾经一度正是托尔斯泰的基本特征,________随着岁月的消逝和他本人的努力,_______消失了。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平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他走起路来,步子也是那么的柔和,简直听不到脚步声,他上身穿的那一件法兰绒短衫的料子也显得特别柔和,他的帽子也使人感到是柔和的……

11.填人第一段中空格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固然 而且 因此 却

B.而 而且 但是 却

C.而 或许 但是 因此

D.或许 而 因此 而

12.选文中托尔斯泰过去和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托尔斯泰柔和的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在写作手法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请比较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C

提示:A项中“酿”的声母是“n”;B项中“肆”的声音是“s”;D项中“缠”的声母是“ch”。

2.A.人的外表。B.束缚,强力限制。C.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D.惶恐不安。

3.略

提示: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写出通顺韵句子即可。

4.C

提示:关键要理解词的意义,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5.B

提示:选择其中的两个空做参照点,根据上下文意或前后搭配作出选择。

6.A

提示:A项“仿佛”只是一种猜测,是模拟事物情态的。

7.须发特点勾画了人物轮廓,突出人物总体特征,为后文作铺垫。

提示:此题可综合全文,根据内容之间的联系加以分析。

8.分三层:第一句,总写须发特点,二、三句,具体写须、眉、发,四、五句,总写,多角度描写。

9.比喻。突出了须发的浓密。

提示:抓住“植被”、“空地”二词加以分析即可。

10.直接描写、比喻、比喻夸张连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提示:抓住文中关键的或生动的句子加以分析品味。

11.B

提示:此题要根据上下文意来揣摩分析。

12.以前:令人生畏的表情,五官线条分明使人感到生硬,刚烈而呆板的表情,使所有人都服从于他的那种无限的威势。现在:变得性格柔和,感情十分纯洁,像孩子一般善良。

13.白发、嗓音、笑容和目光、走路的步子、衣料、帽子……

14.很自然,很从容地走完人生之路。

提示:此题关键是要理解“数学的正确性”,指的是“像数学那样严密、自然”。

15.本文采用直接描述和议论的方式;课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0698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