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语文

语文:第10课《长河落日扁》同步练习(鄂教八年级下)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围绕“光的折射现象”这一主题,通过分析王维的诗句《使至塞上》中的“长河落日圆”,引入对日常现象背后科学原理的探讨。试卷包括五道题目,分别考查学生对落日为何会呈扁形、海市蜃楼形成原理的理解、特定语句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开头和结尾引用诗句的目的分析。最后一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司空见惯”的现象可能并不符合科学道理。

所涉及的知识点

光的折射现象导致落日呈现扁形,并且这种现象在不同的环境(如海面和沙漠)中会有所不同。

《长河落日扁》同步练习

①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人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②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带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恐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长比长轴短1/5。后来,眼见又得到了证实。

③落日为什么会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④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里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里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的折射。

⑤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是不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⑥在沙漠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以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射到我们的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倍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

⑦光的折射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制造出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⑧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5.落日为什么会是扁的?综合相关内容概括回答。(2分)

16. 海面上和沙漠里形成的海市蜃楼从原理上讲,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17. ⑥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8. 本文的开头结尾为什么要引用、评论王维的诗句?(2分)

19. 请从生活中举出一个“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符合科学道理”的事例,并加以说明。(4分)

答案

15.太阳落山时,阳光斜射大气,由地表和高空大气密度差异产生折射现象达到了人们肉眼可见的程度,看上去,落日就成扁的了 16.海面上,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向下折射;沙漠上,景物发出的光线自下而上折射,形成倒影 17. 内容上突出沙漠里、海上海市蜃楼的不同特点;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8. 开头引用王维诗句,是为了引出说明的对象,增强趣味性;结尾评论王维的诗句,是为了说明司空见惯、似乎理所当然的事,往往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19.符合要求即可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0708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