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语文

语文:第2课 《我的母亲》 同步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下)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主要围绕《我的母亲》这篇课文设计,包含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以及热点考题三个部分。基础练习侧重于词语的注音、释义及语法知识;提高练习涉及文本理解和情感分析;热点考题则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拓展思考。通过这些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感体验。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与母亲相处的故事,突显了母亲的慈爱与严格并存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通过具体事件和细节描写,展现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同步训练 第二课《我的母亲》

一、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穈先生(mí)  广漠(mò) 捞着(lāo)  嬉戏(xī)

B.掷铜钱(zhì)  厌恶(wù) 摹画(mó)  管束(sù)

C.眼翳病(yì)  抽屉(tī) 容忍(rónɡ)  泡茶(pào)

D.文绉绉(zhōu) 绰号(zhuō) 牢骚(sāo)  锁匙(shī)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A.卑劣,不道德。(  )

B.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

C.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

3.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______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______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______我,然后______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严厉 教育 责备 惩罚

B.严肃 教育 责骂 惩罚

C.严肃 教训 责骂 刑罚

D.严厉 教训 责备 行罚

4.下列句子中属于主谓句的一项是(  )。

A.穿上吧,凉了。

B.于是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C.到了后半夜,快要“封门”了。

D.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

5.与下面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_________。

A.我只得感谢我的慈母。

B.我必得感谢我的慈母。

C.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D.我就得感谢我的慈母。

6.对文中第一句中“野蛮的孩子”一语,我们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麇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7.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文绉绉:

庶祖母:

8.第一段画线句中,“我”“羞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段中说“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可后文又写到十一二岁时做戏的情景,这样写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描写“组织戏剧班”一段中运用“居然”一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标题是“我的母亲”,可文章开头只字未提母亲,只写了童年生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热点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2.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三段中“我”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末加点的“踏不断”有什么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D

2.A.下流 B.翳 C.文绉绉

3.B.

提示:此题要先认真辨析供选诃的意义差别(通常只选两到三个词作比照),然后结合上下文意或前后搭配来判断选择。

4.D

提示:此题只要通过压缩句子主干,辨析主语、谓语是否齐全即可。

5.C

提示:A中“只得”有些不情愿;B中“必得”有强迫之意;D项中“就得”不能突出感谢的原因之多。C项既强调了“感恩”,又与上文的列举数量相吻合。

6.“野蛮”一词,在文中并无贬义。“野蛮的孩子”主要指那些身体健康、淘气、敢于冒险的孩子。

提示:此题要结合全文来理解。

7.

绉绉:文雅的样子。

庶: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文中指祖父的妾。

8.因为“我”觉得这样大失“先生”的身份。

提示:此类题只要结合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句即可。

9.不矛盾。前句中“可算是”并不表示绝对,是“可说是”之意,而且“我”做戏通。常也只是文角,所以不矛盾。

10.“居然”写出儿童天性的不可泯灭,终于能够冲破层层束缚“活泼”一回。

提示:此题可抓住“居然”的表意作用,并综合全文来分析。

11.写童年生活的枯燥,既是对往事的惋惜,也为后文写母亲的教诲作铺垫。

提示:此题要先分析全文结构之间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常用写作手法来思考。

12.“惊讶”的是“我”会冻得如此厉害,“不问”是知道了原因,且心疼儿子,怕自己忍不住哭。

提示: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认真分析。

13.对那些为别人搭桥,为别人提供方便的人心里充满了感激。(意近即可)

14.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意对即可)

提示:此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议论抒情句、点旨句、哲理句等作答。

15.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令我终生难忘。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16.答案不唯一:如心灵桥、民心桥、希望桥、师生桥、信息桥等。

提示:合乎想象,有现实意义即可。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0781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