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政治

1.1.2在社会生活中成长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亲社会行为、热心公益、志愿者精神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知识。题目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通过具体案例和情境让学生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亲社会行为和志愿服务,强调了社会交往和个人成长的关系。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份试卷涵盖了亲社会行为、热心公益、志愿者精神以及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和具体表现,强调了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培养和实践这些行为的重要性。

在社会中成长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题目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选择)

1. 下列行为不符合“亲社会”要求的有 ( )

①说话做事随大流 ②生活消费看大家

③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④与社会上的三教九流广交朋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亲社会行为要求我们学会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并且关心社会发展,同时要明辨是非、有自己的观点与主见等等,这些综合在一起,即成为亲社会行为。本题为反向选择,注意题干。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是①②④。

2.下列属于热心公益的表现有( )

A.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B.做好值日工作

C.孝敬自己的父母 D.参加维护交通秩序的志愿者活动

【解析】选D。公益活动通常指的是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根绝这个定义进行判断,D是正确选项。其他三项是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宜。

3. 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主动去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社会,亲近社会。下面反映社会生活美好的情景是 ( )

①去边远地区支教 ②公交车上主动让座

③随手乱扔垃圾 ④搀扶盲人过马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亲社会行为的外在表现,正确选项为①②④。

4.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不同的志愿者参与到抗震救灾中来,有环保志愿者、心理抚慰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等等,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志愿者的意义。参与志愿者活动

A.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

B.是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C.有助于营造“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D.有利于保护个人利益

【解析】选B。在中国,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加相关团体,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在非本职职责范围内,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根据志愿活动和志愿者的定义,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

5.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说明 ( )

A.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B.我们要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C.我们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D.我们要掌握天气变化,做好应对准备

【解析】选B。“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写在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周遭的情况、环境的变动,更要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大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关心国家大事是学生应尽的义务。

6.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A越来越单一 B越来越封闭 C越来越紧密 D 越来越分离

【解析】选C。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团结、友爱、互助成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社会素养。7. 19世纪,健康可爱的也登大公国的豪瑟王子不到三岁被篡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绑架,并交给一个性格忧郁的女人抚养,一年后,他又被单独关入地牢,他17岁被解救出来时像白痴一样,表情简单如幼儿。这告诉我们( )

①人生离不开交往 ②离开交往危害人的健康发展

③被关入地牢的人都是白痴 ④剥夺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机会非常残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正确答案是①②④。本题主要表明人的正常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与周围人的沟通的交流。

8.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这句话告诉我们 ( )

①我们无法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②只有通过社会化,才会真正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

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歌德这句话主要表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正确选项是②③④。

9. 对于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观点。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

①同学甲:“我们现在的学习任务非常紧,参加社会实践会影响学习。”

②同学乙:“中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参加社会实践会让我们吃亏的。”

③同学丙:“中学生年龄小,参加社会实践会让我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④同学丁:“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因材施教,开展一些对中学生有益的、适合的活动。”

A. 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B。

10. 对漫画《伸出你的手,奉献爱心》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传递爱心,播种快乐,关心别人,幸福自己

②关爱他人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③关爱他人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关爱孩子开始

④真诚的关爱比金子还要宝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④与漫画表意无关。

二、非选择题

1. 辽宁省卓新市有一位55岁叫陈敏的老人对“义工”很痴情。该市成立慈善义 工总队后,她是第一个加入该队的人。3年来,在养老院、聋哑学校等各种义工队伍活动的场所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幸福,我愿把爱心传递到整个社会,让社会成为爱的海洋。

(1)她的事迹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中学生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解析】(1)要乐于助人、亲近社会、服务他人,在奉献服务的过程中,体会个人的价值与人生意义等。(2)培养关注社会的兴趣和习惯;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规则,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热忱地服务社会。

2. “六尺巷”的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并附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想一想,“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在社会生活中,这个重要的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解析】这个故事重点要阐述的就是“谦让”这一美德。“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人发生接触,接触过程中更少不了彼此的理解与包容。谦让是一种美德。懂得谦让的人才能真正获得社会的亲近,体会社会的美好。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3314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