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化学

2014第三节 海水“制碱”培优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围绕初中化学知识展开,重点考察学生对盐的性质、用途及其化学反应的理解。试卷内容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通过具体实例考察学生对盐类的溶解性、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份数学试卷主要涵盖了初中化学中关于盐的性质、用途及其化学反应的知识点,特别是纯碱(碳酸钠)的制备方法、侯氏制碱法的应用以及盐的溶解性等。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

海水“制碱”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3·江西中考)做面包时常用到一种既能减少面粉发酵产生的酸又能使面包松软的白色物质是(  )

A.食盐    B.小苏打    C.蔗糖    D.烧碱

【解析】选B。本题考查盐的性质和用途。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它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包变得松软。

2.以下是四位同学对探究结果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纯碱”其实不是碱,属盐类

B.可用纯碱替代洗洁精洗涤餐具表面的油污

C.用纯碱可除去面团发酵产生的酸

D.用加水溶解的方法检验纯碱中是否混入了食盐

【解析】选D。纯碱(碳酸钠)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盐类;纯碱溶于水显碱性,可以代替洗洁精洗涤餐具表面的油污;纯碱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除去面团发酵时产生的酸;纯碱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不能用加水溶解的方法检验。

3.(双选)NaCl+NH3+CO2+H2O====NaHCO3+NH4Cl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过程中的重要反应,反应生成的一种盐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从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下列相关认识中,正确的是(  )

A.在加压的条件下向饱和氨盐水中通二氧化碳,更有利于反应的发生

B.析出晶体后溶液为碳酸氢钠的不饱和溶液

C.该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小

D.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解析】选A、C。加压的条件下,气体的溶解度增大,有利于反应的发生,A正确;晶体析出后,剩余溶液一定是该晶体的饱和溶液,B错误;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容易结晶析出,C正确;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仍为溶有多种溶质的混合溶液,D错误。

4.下列有关氨碱法与侯氏制碱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这两种方法都利用了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B.侯氏制碱法比氨碱法制碱的工艺更绿色环保

C.所用盐水都是除去杂质后的精盐水

D.其产品纯碱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碱

【解析】选D。纯碱属于盐类,不属于碱。

5.(2013·赤峰中考)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O2(H2O)——用生石灰

B.NaCl溶液(KNO3)——降温结晶

C.CaCO3粉末(Na2CO3)——加水过滤

D.KCl溶液(K2CO3)——加适量盐酸

【解析】选B。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气不与生石灰反应,A正确;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NaCl溶液中混有KNO3,应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NaCl析出,B错误;Na2CO3易溶于水,而CaCO3粉末难溶于水,加水过滤能除去杂质,C正确;K2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二氧化碳,D正确。

6.(2013·济宁中考)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K+、Mg2+、Cl-、Ba2+、S、C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

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

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Mg2+、S

B.一定含有K+、Mg2+、Cl-、S

C.一定含有Mg2+、S,可能含有Cl-、K+

D.一定含有Cl-、K+,可能含有Mg2+、S

【解析】选C。废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产生不溶于酸的沉淀,说明废液中一定含有S,不含Ba2+和C;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产生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说明废液中一定含有Mg2+;Cl-和K+是否存在不能确定。故选C。

【拓展归纳】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1)含有K+、Na+、N、N的盐类全部溶于水,我们可归纳为:“钾钠硝酸铵盐溶”。

(2)碳酸盐大多不溶于水,只有Na2CO3、K2CO3、(NH4)2CO3溶于水,归纳为“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3)硫酸盐中BaSO4难溶于水,氯化物中AgCl难溶于水,归纳为“白色BaSO4、AgCl是沉淀,见了硝酸也不变”。

(4)碱类只有NaOH、KOH、Ba(OH)2、NH3·H2O易溶于水,Ca(OH)2微溶于水,其他皆不溶于水,归纳为“溶碱有五位,钾钙钠铵钡”。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7.(12分)如图中的几种物质是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现象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是因为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________________(写离子符号)。

(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钠溶液不能反应,其理由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碳酸钙。(2)C能与H+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铜与氯化钠若反应,生成物中没有沉淀、气体或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不能发生反应。

答案:(1)产生白色沉淀 (2)C

(3)CuSO4+2NaOH====Cu(OH)2↓+Na2SO4 生成物中没有沉淀、气体或水

8.(14分)(2012·烟台中考)某化学小组参观制碱厂后,绘制了该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图如下,据图回答:

(1)流程Ⅰ是依次向粗盐水中加入Ca(OH)2和Na2CO3,二者加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出流程Ⅱ中发生的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不将氯化铵作为目标产品,即加入氨气不是为了生产出氯化铵,那么,氨气在制碱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生产纯碱的流程中,碳酸化时溶液中析出碳酸氢钠而没有析出氯化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纯碱的制取为主题,主要考查实验的步骤、涉及的反应及各步操作的原理。(1)向粗盐水中加入氢氧化钙的目的是将粗盐水中含有的镁离子除去,同时生成氯化钙,再加入碳酸钠,便将原有的钙离子和新增加的钙离子除去,从而得到纯氯化钠溶液;若将两者的加入顺序颠倒,新增加的氯化钙将不能被除去,得不到纯氯化钠溶液;(2)流程Ⅱ中向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氨气、二氧化碳,使其反应得到碳酸氢钠和氯化铵;(3)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增大该溶液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4)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的溶解度小很多,碳酸氢钠在溶液中达到饱和开始析出,而氯化铵没有形成饱和溶液,所以氯化铵没有析出。

答案:(1)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过量的氢氧化钙和新生成的氯化钙无法除去

(2)NaCl+H2O+NH3+CO2====NaHCO3+NH4Cl

(3)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或媒介作用等合理答案均可) (4)在该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小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783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