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物理

2014年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凝华等)、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循环现象的理解。试卷包含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实验探究题,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份数学试卷主要涵盖了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及其过程、水的三态变化以及水循环现象等知识点。通过这些题目,学生能够加深对这些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价检测(一)

第十二章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4分,共32分)

1.下列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的操作,正确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A错在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B错在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C中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方法正确;D错在读数时视线倾斜了。故选C。

2.(2014·启东东海质检)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是38℃,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依次测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他们的实际体温是37.5℃和38.5℃,那么两次测完后记下的数据是(  )

A.37.5℃和38.5℃     B.38℃和38.5℃

C.37.5℃和38.5℃ D.38℃和38℃

【解析】选B。本题考查体温计的使用。体温计液泡上方有一缩口,在离开人体后,液柱不下降,使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但是体温计在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如果用没甩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若被测病人的体温比原来病人的体温高,则准确,如果低,则显示原来的示数。故本题中:乙和丙的实际体温是和

,那么两次测温后,记录数据是和,故选B。

3.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时间图像。该物态变化过程可能是(  )

A.水的凝固过程 B.海波的凝固过程

C.玻璃的凝固过程 D.蜡的凝固过程

【解析】选B。本题考查图像的分析。该图像存在一固定的凝固温度,故为晶体凝固图像,玻璃和蜡是非晶体;因为其凝固点接近50℃,不是水凝固的过程,故应是海波的凝固过程。

4.(2014·宝应南片区七校联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  )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熔化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A对;露水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B错;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并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的,是液化现象,C错;霜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D错。

5.(2013·天津中考)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物态变化。掌握各物态变化的概念,知道物质变化前后的物态是解题的关键。冰变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水变成水蒸气,是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水蒸气变成冰,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故选C。

6.(2013·泰安中考)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夏天,冰棍儿周围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

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变模糊,是车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解析】选D。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概念。河里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熔化为液态的水;冰棍儿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冰棍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由于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故选D。

7.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80℃的酒精是液态

B.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作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铅的凝固点是-328℃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熔点和沸点。酒精的沸点是,当温度是

时,酒精变成酒精蒸气,是气态,A错;气温接近时,不能用水银作温度计的测温液体,因为在这时,水银已经凝固,B错;水银的熔点是,此时水银吸热,但温度不变,C对;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铅是晶体,故铅的凝固点是,D错。故选C。

8.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A内放着盛有80℃热水的大试管B,如图所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烧开,若继续加热,试管B内的水将(  )

A.到100℃就沸腾

B.到100℃不能沸腾

C.管内水温保持80℃不变

D.无法确定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液体沸腾的条件。由于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时,与外面的温度相同,不能再吸收热量了,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9.(2014·信丰西牛期末)现在市场热销的空调扇,与秦王建造的阿房宫相似,盛夏来临时,空调扇的盒子中装入冰块,这样房间的温度就会下降,这是利用冰块熔化时要    热。室外的气温高达35℃,而冰块尚未完全熔化时,冰盒内的温度为    ℃。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特点。冰熔化时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为0℃。

答案:吸 0

10.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

     侧,使玻璃变模糊,水蒸气变成水珠会    热量。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知识。冬天,室外温度很低,汽车内的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窗玻璃就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内侧;水蒸气液化变成水珠,放出热量。

答案:内 放出

11.(2013·广东中考)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作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作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作测温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萘的熔点为80.5℃,这个温度已经超过酒精的沸点,酒精不能作为测温物质,可以用水银或甲苯;固态甲苯的温度在-95℃以下,所选测温物质的熔点应小于-95℃,故应选酒精作测温物质。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所选测温物质的沸点应大于100℃,酒精不符合。

答案:水银或甲苯 酒精 酒精

12.(2013·内江中考)如图甲所示,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这就是    。如图乙所示,在液体内部,有一些分子由于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这就是    。(选填汽化的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解析】本题考查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物态变化中的蒸发和沸腾现象。甲图描述的现象分子运动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是蒸发现象。乙图描述的现象分子运动发生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是沸腾现象。

答案:蒸发 沸腾

13.(2014·铁山月考)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这个图像,你能获得的合理信息有:

信息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晶体熔化图像的认识。从图像知,物质在6~12 min时间内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此物质是晶体。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BC段对应的温度为熔点,熔点是,BC段为熔化过程,共经历了12 min -6 min=6 min。

答案:该物质是晶体 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答案不唯一)

14.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就形成了云。云是水蒸气

   ______或      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地球拥有大量的水,但人类还会面临“水荒”,从水资源的现状和使用来分析,这是由于

     (写出一条)。

【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现象。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造成水缺乏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水污染。

答案:液化 凝华 水的污染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15.(5分)(2013·杭州中考)小张将一瓶矿泉水在冰箱中放较长时间后取出,一会儿发现瓶外壁出现小水珠。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又出现小水珠。于是他与小吴一起对此现象进行研究,但观点不一致。小张认为这是矿泉水瓶内的水往外渗透后,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而小吴则认为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他俩的结论是否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液化现象的理解。两个人争论的焦点是水珠是从瓶内渗出的,还是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矿泉水瓶外壁上的。因此可用其他不含水物体代替矿泉水瓶,如铁块、木块等进行实验。

答案:小吴的结论正确。

取一铁块放在冰箱中较长的时间后取出,一会儿发现铁块外壁出现小水珠,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又出现小水珠。该实验即可验证小张的结论是错误的。

16.(5分)(2012·大连中考)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

【解析】本题考查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将冻鱼放到水中时,鱼表面的冰开始从水中吸热,而且冰也达到了熔点,故鱼表面的冰开始熔化,即鱼的温度升高;盆中的冷水,向鱼表面的冰释放了一部分热量,而且水也达到了凝固点,盆中的水一部分会凝固成冰,附在鱼表面上。

答案:见解析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3分)

17.(12分)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

      (选填序号)。

A.水蒸气      B.小水珠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min。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受热更均匀。(2)实验时需要记录萘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的时间,故需要停表。(3)“白气”是冒出的热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4)物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故图像中近似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段图像为晶体的熔化过程,时间大约从10 min到25 min,故持续时间约为15 min。

答案:(1)受热均匀 (2)停表 (3)B (4)15

18.(11分)(2013·荆州中考)如图甲所示是小敏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的装置,从85℃开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

(1)实验中小敏发现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为了使温度计示数上升得快些,她应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图乙所示是1 min时的温度计示数,则此时烧杯中水的温度为    ℃。

(3)小敏的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敏    min时的记录数据明显有误。

(4)水沸腾后,从杯口冒出的“白气”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水的沸腾实验。(1)温度计示数上升较慢,即水的温度升高得慢,可能的原因有:酒精灯的火焰不足;烧杯中水的质量大等,故可增大酒精灯火焰或减少烧杯中水的量,使水适量即可;(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3)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在相同时间内水的温度变化应是相同的,1 min时的温度计示数是,第2 min时的温度计示数应是;(4)水沸腾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从杯口冒出时遇冷液化成了小水珠,形成了“白气”。

答案:(1)增大酒精灯的火焰(或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等)

(2)89 (3)2 (4)小水珠

五、阅读理解题(7分)

19. 向天取水

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地相互转化。水的物态变化,形成了海洋、陆地、大气间的水循环。

地球上水的储量虽然很多,但是淡水资源非常紧张,仅占全球总水量的百分之二点七。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其中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播撒到冷云中,使其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一直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建造水库便是重要措施之一。

(1)自然界中水的一个物态变化有    。

(2)请根据“干冰降雨”的过程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回答。

问题: 

回答: 

【解析】自然界中水的物态变化有汽化、液化等,根据“干冰降雨”的过程可以提出的物理问题有:干冰为什么能降雨呢?干冰是怎样形成的?把干冰播撒到冷云中,其周围环境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答案:(1)汽化(或液化等) (2)播撒干冰为什么能降雨呢? 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使水蒸气变成水珠而降落下来。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9980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