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化学

九年级化学选择题专项练习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包含了多个化学相关的题目,涵盖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实验操作、物质分类、化学反应、溶液性质等多个方面。题目涉及到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验操作的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实验操作规范、物质分类(如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学反应类型(如复分解反应)、溶液性质(如pH值)、化学用语(如化学式和方程式)、物质燃烧现象、分离提纯技术等。

1. 以下是用8mL蒸馏水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错误的环节是

2.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①用托盘天平称取15.6gNaCl固体;②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的pH为3.52;③用普通温度计测得某液体温度为;④用10mL量筒量取6.6mL某溶液。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台物,后者属于化合物

   A.食盐 食醋     B.生铁 氢气  C.空气 纯碱  D.冰水共存物 烧碱

5.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干冰在空气中升华时周围出现白雾 B.铁锈与稀盐酸反应溶液变成浅绿色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D.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

6.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臭氧 B.干冰 C.熟石灰 D.过氧化氢溶液

7.石油没有固定的沸点,炼油厂根据石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其分离开来,得到汽油、 煤油、柴油等。由此推断石油属于

A.单质 B.混合物 C.纯净物 D.化合物

8.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9.右图表示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11.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黑色的固体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12.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娈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13.下列粒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A.分子、中子 B.原子、电子 C.原子、离子 D.离子、中子

14.若R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粒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 B.R元素是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了阳离子 D.该粒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

15. “A、D钙奶”中的“钙”指的是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16.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Na+—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Mg—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2NO2—2个二氧气氮分子 D.2H—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17.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 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18.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

19.如右图,这四位同学描述的是同一化学符号,此化学符号是

A.HCN B.O

C.ClO2 D.NH3

20.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O B.Zn C.N2 D.CO

21.参考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示,其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A.铜 B.干冰 C.氯化钠 D.金刚石

22.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

23.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X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X的质量至少为多少

A. B. C. D.

24.有一包氢氧化钠和氧化镁的固体混合物,现取,测得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氢氧化钠和氧化镁的质量比为

A.1:1 B.2:.3:2 D.以上都有可能

2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或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A.在某化肥样品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微热,若无氨臭味,则样品不是氮肥

B.用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将Fe粉和CuSO4的混合物加以分离

C.打开盛装弄盐酸的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出现白烟

D.向蛋清溶液中滴几滴浓硝酸,微热,出现黄色

26.对于化学反应:A + BC + D,不正确的说法是

A.若C、 D分别是单质和化合物,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B.该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可能保持不变

C.若A是氢氧化钙、C是碳酸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将10gA和20gB混合均匀,充分反应后得到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等于

27.下列制备物质的没汁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28.将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溶液混合后,下列物质中不能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是

A.CuCl2 B.Na2CO.CO2 D.Ba(NO3)2

( )29.某气体可能含有N2、HCl、CO中的一种或几种。将该气体先通过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小;继续通过灼热的CuO粉末,产生红色物质;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剩余气体中,火焰熄灭。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HCl和CO,肯定无N2  B.一定有HCl和CO,可能有N2

  C.一定有HCl,可能有N2和CO  D.一定有CO和N2,肯定无HCl

( )30.下列各组物质在pH=1的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CaCl2、NaOH、KNO3、Mg(NO3)2    B.H2SO4、CuCl2、KCl、NaNO3  

C.NaCl、Na2CO3、NaNO3、Na2SO4    D.Mg(NO3)2、Na2SO4、KNO3、NaCl

( )31.某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做常见酸和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使用的试剂有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试液。实验后废液分别集中到各组的一个废液缸中。研究小组对两个组的废液进行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不考虑酚酞和水)

A.甲组废液中一定含有稀盐酸和稀硫酸 B.乙组废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 C.直接将甲组的废液排入铸铁管下水道,可能腐蚀铸铁水管 D.将两组的废液处理后再排放,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32.右图为A物质饱和溶液的浓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该固体形成的两份溶液在不同温度时的浓度(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当条件改变时,溶液新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也 随之变化,其中判断错误的是

A.都升温后,M、N点均向右平移

B.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实现N→M的转化

C.都降温后,M点沿曲线向左下移,N点向左平移

D.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能实现M→N的转化

( )33.一包含杂质的Na2CO3,其杂质可能是Ba(NO3)2、KCl、NaHCO3,今取样品,溶于水得澄清溶液;另取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收集到4gCO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样品中只含有NaHCO3        B. 样品中一定混有NaHCO3,可能有KCl

C. 样品中有NaHCO3,也有Ba(NO3)2    D. 样品中混有KCl,也可能有NaHCO3

( )34.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 )

( 35、向AgNO3、CuSO4、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反应后过滤。下列情况中,不可

能出现的是

A 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Cu2+ Zn2+ Mg2+ B 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Mg2+

C 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2+、Mg2+ D 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Cu2+、Mg2+、Zn2+

( )36.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相符合的是

A.图①表示向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盐酸

B.图②表示向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镁和锌

C.图③表示将一定质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至有晶体析出

D.图④表示向氢氧化钠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 )37. 以下是我们熟悉的几种气体,其中可用右图所示装置干燥并收集的

是(省略了铁架台等仪器)①H2 ②O2 ③CO2 ④SO2 ⑤CH4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①②⑤

( )38.常温下,有些盐如CaCl2、NaCl等物质的水溶液呈中性;有些盐如Na2CO3 等物质的水溶液呈碱性;有些盐如NH4Cl等物质的水溶液呈酸性。现有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X,

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则X是

A.水 B.澄清石灰水 C.纯碱溶液 D.稀盐酸

( )39.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B.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治疗胃酸过多

C.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NaCl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与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图

( )40.某气体可能由O2、CO2、CO中的两种或三种气体组成。经测定该混合气体中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则该混合气体的组成不可能的是

A.CO2、CO B.O2、CO C.O2、CO D.O2、CO2、CO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

1.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小华同学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并用图像分别描述了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其中,依据图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 )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Ca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在NaOH溶液中加入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NaOH溶液中加入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2.关于下列图象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四幅图象全部正确

B.取图象①中a点的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可证明硫酸过量

C.图象②中,当碳酸钠溶液加至b点时,溶液中只存在一种溶质

D.图象④中若c点对于的纵坐标为20%,则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 )

A.K2SO4、BaCl2、NaNO3、NaCl B.HCl、Na2CO3、BaCl2、Na2SO4

C.KOH、Na2SO4、CuSO4、HCl D.KCl、AgNO3、KNO3、NaCl

4.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OH、Na2CO3、Na2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白色粉末的性质,将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后,把所得溶液分为三份进行实验:

⑴第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呈红色

⑵第二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后,开始无明显现象,随着盐酸的滴入逐渐有气泡产生

⑶第三份溶液中滴加BaCl2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沉淀全部溶于稀盐酸

分析实验得出的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 )

A.一定含有Na2CO3,一定没有Na2SO4、NaCl,可能含有NaOH

B.一定含有Na2CO3,一定没有Na2SO4、NaOH,可能含有NaCl

C.一定含有NaOH、 Na2CO3,一定没有Na2SO4,可能含有NaCl

D.一定含有Na2CO3、NaCl,一定没有Na2SO4,可能含有NaOH

5.过氧化氢(H2O2)是一种无色粘稠液体,易分解为水和氧气,常用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为了贮存、运输、使用的方便,工业上将过氧化氢转化为固态的过碳酸钠晶体(2Na2CO3·3H2O2),该晶体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接触下列物质不会使过碳酸钠失效的是 ( )

科网A.红砖粉末 B.氯化钠 C.氢氧化钙 D.硫酸学科网

( )6.下列各组物质,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中,没有任何规律的是

A.Mg Zn  Fe  Cu    B.HNO3  H2SO4  H3PO4  H4SiO 

C.KClO3  KClO  Cl2  NaCl   D.NH3 CH4  HCl  CaO

( )7.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的溶液相互混合 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A.NaCl、BaCl2、CuSO4、NaOH、KNO3 B.AgNO3、HCl、Na2CO3、KCl、CaCl2

C.NaOH、FeCl3、MgSO4、BaCl2、KCl D.Ba(NO3)2、NaCl、Na2SO4、H2SO4、HCl

( )8已知:MgSO4+2NaOH==Mg(OH)2↓+Na2SO4 Al2(SO4)3+6NaOH==Al(OH)3↓+3Na2SO4

Al(OH)3+NaOH==NaAlO2+2H2O Mg(OH)2不溶于NaOH溶液

现剪取w g镁铝合金的易拉罐壳,先用过量硫酸溶解,

然后再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反应符合下列图象

关系(横坐标表示滴加NaOH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

生成沉淀质量),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表示NaOH溶液与剩余的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B.在M点时,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

C.N点表示Al(OH)3沉淀刚好完全溶于NaOH溶液

D.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为(m1 - m2)g

( )9.由Fe和FeO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将其投

入适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A.7.6g B. C. D.

( )10.某固体可能含有Ca(NO3)、Na2SO4、Na2CO3、FeCl3、KCl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成无色透明溶液

②取少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③取②所得溶液少量,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关于该固体的组成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肯定有Na2CO3、Na2SO4,无FeCl3、Ca(NO3)2 B.肯定有Na2CO3,无FeCl3、Ca(NO3)2

C.肯定有Na2CO3、Na2SO4,无FeCl3 D.肯定有Na2CO3,无FeCl3、KCl

)11.在一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H2O7.62%,K2CO32.38%,KOH90%。若将此样品W(g)加入到20%的稀硫酸中,过量的酸再用10%的KOH溶液中和,恰好完全反应。将中和后的溶液蒸发,可以得到的固体质量是

A.30.8g B. C.—之间 D.无法计算

( )12.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Cl、AgNO3、Na2SO4 B.BaCl2、NaCl、KOH

C.Na2SO4、KNO3、NaOH D.H2SO4、NaCl、Na2CO3

( )13.已知Cu-Zn合金粉末,加入到AgNO3溶液中,如果过滤后得到的固体中物质的种类为a,滤液中溶质的种类为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b=3,则滤液中一定不含AgNO3;

B.若a+b=4,则滤纸上一定有Ag和Cu,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和Cu(NO3)2;

C.若溶液呈蓝色,则a=1; D.若向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a+b=4。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7981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