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培优训练题】
1.(黑龙江初赛)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①一定含有C、H;②一定不含O;③可能含O;④一定含O;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①③⑥ D.①④⑤
2.(全国复赛)在一个密闭的钢筒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电火花作用下,发生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右表所示。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1∶2 B.1∶.2∶1 D.2∶3
3.(全国初赛)在“绿色化学工艺”中,最好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C3H4(丙炔)合成C5H8O2(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其他的反应物是( )
A.CO2和CH3OH B.CO2和H2O C.H2和CO D.CH3OH和H2
【情景创新题】
4.(原创题)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煅烧后他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由于波义耳在该实验中称量方法上的原因,导致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
拉瓦锡做的是糖发酵生成酒精的实验。这是一个复杂的生化反应。他把糖、水和含有水的酵母溶液混合,使其充分发酵,发酵后定量测定的结果是放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余下的液体中含水、酒精、醋酸、糖和酵母。此外,拉瓦锡还做了许多化学实验证明物质不灭,并在他的名著《化学概要》中指出:“无论是人工还是自然作用都没有创造出新东西,物质在每一个化学变化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以算是一个公理。” 虽然拉瓦锡所处时代的实验工具和技术不能得到精确的实验数据,但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科学家们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后来,科学家们根据质能关系公式计算及实验结果证明,质量守恒定律是完全正确的。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被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就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某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称量该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①试解释金属灰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
②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2)某同学按下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由此得出这个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3)拉瓦锡之所以成为质量守恒定律的真正发现者,应该归功于拉瓦锡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参考答案
1.A 解析:4.4 g CO2中含碳元素质量为4.4 g××100%=1.2 g;3.6 g H2O中含氢元素质量为3.6 g ××100%=0.4 g,因1.2 g+0.4 g=1.6 g,所以该物质中不含氧元素;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4。
2.C 解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物质质量增加54 g-10 g=44 g;丙物质质量增加37 g-1 g=36 g;丁物质质量减少质量为25 g-
9 g=16 g;进而推知甲物质应该是反应物,其质量减少44 g+36 g-16 g=64 g。设丁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为w,则甲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为2w,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x甲 + y丁=== z乙+ k丙
2wg3N2
(2)Mg3N2+6H2O==3Mg(OH)2↓+2NH3↑
(3)O2 生成物基本上是白色的,说明产物中MgO较多,而Mg3N2较少
解析: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由“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可知,镁既能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氧化镁,又能与氮气反应生成黄绿色氮化镁。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这一实验现象可知,镁更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4.(1)红磷 P2O5 4P +5O22P2O5 化合反应
(2)①2KClO32KCl+3O2↑ ② 2Sb2S3 + 11O22Sb2O5 + 6SO2 ③ S +O2SO2
解析:由题给信息可知,当火柴头在火柴盒侧面摩擦时,产生大量热(火柴盒侧面的玻璃粉起到增大摩擦作用),又因红磷的着火点(大约250℃左右)相对其他物质来说比较低,故而摩擦产生的热量先将红磷引燃,红磷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白烟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红磷燃烧放出的热量达到氯酸钾的分解温度,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和氯化钾;生成的氧气又与三硫化二锑作用生成Sb2O5和SO2;再联系实际划火柴时总会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结合火柴头的成分可知,硫黄与氧气反应生成了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问题(2)中三硫化二锑燃烧的方程式书写是难点,一般采用“奇偶配平法”或“设1法”,这里说说“奇偶配平法”先找短线两侧同种原子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子,且有奇有偶的,将最大的奇数配成偶数,该反应中氧原子出现次数最多共3次,最大奇数是Sb2O5中氧为5,先在Sb2O5前配上化学计量数2,然后在Sb2S3前配上化学计量数2,将Sb 原子配平,在SO2前配上化学计量数6,将S原子配平,最后用观察法配平O原子,并注明条件。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培优训练题】
1.(广东初赛)为解决水中氧气不足的问题,某同学发现养鱼师傅通常向鱼池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这种固体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钙(CaO2),是为了解决鱼塘中氧气不足的问题。他回家后查阅资料得知:CaO2与Na2O2都属于过氧化物,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OH+O2↑,且CaO2与Na2O2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
(1)写出CaO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现称取20 g样品加入到足量的水中,结果生成3.2 g O2(样品中其他成分与水不反应)。请计算该样品中CaO2的质量分数。
2.(齐齐哈尔竞赛题)已知相对原子质量:Li为6.9;Na为23;K为39;Rb为85。今有某碱金属M及其氧化物M2O组成的混合物10.8 g,加足量水充分反应后,溶液经蒸发和干燥得固体16 g。据此可确定金属M为何种元素?(提示:2M+2H2O===2MOH+H2↑,M2O+H2O === 2MOH)(上海科技P208)
3.(全国复赛)航天技术中的火箭推进剂可用醇类为燃料,液态氧为氧化剂,但后者的沸点较低(),需要额外的隔热装置,因而增加了火箭的重量。为了避免此缺点,可用过氧化氢(H2O2)代替液态氧,它具有相对高的沸点和较低的凝固点,而且没有毒性,和醇反应时也能放出很高的能量。现有一液体推进剂以醇(含碳52%,含氢13%,含氧35%)为燃料,质量分数为90%的过氧化氢作氧化剂,欲使 该醇燃料完全燃烧,计算需消耗质量分数为90%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提示:①醇消耗氧的质量可按它的各元素消耗的氧来计算;②H2O2提供的氧可按2H2O22H2O + O2↑来计算)
【情景创新题】
4.(原创题)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据了解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火箭所用燃烧剂是偏二甲肼(C2H8N2),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2O4+ C2H8N23N2+4R+2CO2,则R的化学式为 。
(2)请计算6.0 kg C2H8N2完全燃烧生成C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为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请你对发射卫星的火箭所用燃料提出一点可行性建议 。
参考答案
1.(1)2CaO2+2H2O === 2Ca(OH)2+O2↑
(2)解:根据题意设 20 g 样品中CaO2的质量为x。
2CaO2+2H2O===2Ca(OH)2+O2↑
144 32
x 3.2 g
= x=14.4 g
该样品中CaO2的质量分数为: ×100%=72%
2.解:设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若10.8 g混合物全为M,由M~MOH产关系可知:可产生MOH的质量为10.8 g×;若10.8 g混合物全为M2O,则可产生MOH的质量为10.8 g×。因此产生MOH的质量为:10.8 g×<16 g<10.8 g×,即:<<,解得:10.7<a<35.3,因此M为N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23)。
3.解:设1 kg该醇燃料中的碳和氢完全燃烧分别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和y。
C + O2 CO2 2H2 + O2 2H2O
12 32 4 32
1000 g×52% x 1000 g×13% y
= x= 1387 g = y = 1040g
则1 kg该醇燃料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1387 g + 1040 g-1000 g×35% = 2077 g
设需H2O2的质量为w。
2H2O2 2H2O + O2↑
68 32
w×90%
= w = 4904 g
4.(1)H2O
(2)解:设6.0 kg C2H8N2完全燃烧生成CO2的质量为x。
2N2O4+ C2H8N23N2+4H2O+2CO2
60 88
6.0 kg x
= x=8.8 kg
(3)使用不含碳的新型燃料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综合训练
【培优训练题】
1.(全国复赛)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 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和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相同
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系数)之比为2︰l
2.(珠海初赛)化学小魔术“魔棒点灯”的表演过程是:用玻璃棒蘸取固体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将混合物与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酒精即燃。其原理是:固体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反应生成高锰酸(HMnO4)和硫酸钾,高锰酸立即分解生成一种棕色油状物——七氧化二锰和水,七氧化二锰遇酒精时,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使酒精燃烧。七氧化二锰还能爆炸,分解生成二氧化锰、氧气和臭氧。氧气和臭氧的分子个数比为3︰1。试写出生成高锰酸、七氧化二锰和它爆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吉林初赛)甲醇是一种剧毒的、具有酒精气味的液体。现把一定量的甲醇与4.4 g O2混合于一密闭容器中,引燃发生反应如下:8CH3OH+xO2→mCO2+nCO+16H2O。当反应物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后,降至常温常压下,容器内余下的液体为3.6 g。
求:(1)化学计量数x的值。
(2)化学计量数m和n的和。
(3)该反应生成CO2的质量。
【情景创新题】
4.(原创题)我国已经立法规定酒驾入刑,严禁司机酒后驾驶车辆。饮酒往往会使人兴奋、激动,如果饮酒过量就会恶心、呕吐、心烦甚至使人麻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各种饮用酒里都含乙醇(CH3CH2OH),乙醇在体内主要发生如下变化:乙醇首先在体内酶的作用下氧化成乙醛(CH3CHO)和水;生成的乙醛继续在酶作用下与氧化合成乙酸(CH3COOH)。这两个反应中“酶”起了决定性的催化作用,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在特殊的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的。人体内含有各种蛋白酶的量因人而异。
有的人体内含某种酶比较多,有的人则较少。含酶多的人虽饮了较多的酒,但能顺利地完成上述化学变化,而那些酶含量比较少的人,酒后不能顺利完成上述变化,甚至失去催化作用,过多的乙醇和乙醛会刺激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一系列反应,也就是酒精中毒。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各种蛋白酶在化学反应起到 作用。
(2)乙醇转化成乙酸的反应方程式: ;
。
(3)若某人饮用300 g酒精,在体内最终转化成乙酸多少克?
参考答案
1.B 解析:d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b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少了-
=,是反应物;c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是生成物,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推知,a是反应物,参加反应a质量为=,反应后剩余a物质质量为 =。
2.2KMnO4+H2SO4(浓)===K2SO4+2HMnO4 2HMnO4===Mn2O7+H2O 3Mn2O7===6MnO2+ 3O2↑+O3↑
解析:根据题意,“魔棒点灯”的反应原理是:固体高锰酸钾与浓硫酸反应生成高锰酸(HMnO4)和硫酸钾,高锰酸随即分解生成七氧化二锰和水,七氧化二锰分解生成二氧化锰、氧气和臭氧。氧气和臭氧的分子个数比为3︰1,即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知道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就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了。
3.(1)11 (2)8 (3)3.3 g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的个数守恒,有:
8=m+n ①
8×4=16×2 ②
8+2x=2m+n+16 ③
根据氢元素质量守恒,设参加反应的甲醇的质量为a。
a××100%=3.6 g××100% 解得:a=3.2 g
8CH3OH+xO2→mCO2+nCO+16H2O
8×32 32x
3.2 g 4.4 g
= 解得:x=11
代入③,有30=2m+n+16;与①联立,解得m=6、n=2,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3.3 g。
注意:很多同学试图先配平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求解。事实上,该方程式配平的化学计量数受甲醇和氧气质量比的影响,因而出现多个符合原子种类和个数守恒的化学方程式。只有根据题给条件,运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原子的种类、数目守恒,结合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才能准确求解。
4.(1)催化
(2)2CH3CH2OH +O22CH3CHO +2H2O 2CH3CHO +O22CH3COOH
(3)解:根据问题(2)反应方程式,可得出乙醇和乙酸关系式如下:2CH3CH2OH ~ 2CH3COOH。设300 g乙醇在体内完全氧化最终转化成乙酸质量为x,则:
2CH3CH2OH ~ 2CH3COOH
120
300 g x
= x=391.3 g
答:在体内最终转化成乙酸391.3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