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专题练习
1.如图甲所示,滑轮组在竖直向下的拉力F作用下,将重为1300N的物体匀速提起,在5s时间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3m.图乙是滑轮组工作时的拉力F与绳自由端移动距离s的关系图.
(1)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 ,并列式计算出该物理量.
(2)计算滑轮组提升该重物时的机械效率.
(3)如图丙是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体的重力变化的图象(不计绳重与摩擦),求动滑轮重;
(4)一个体重为500N的同学能用此滑轮组提起丙图中最重的物体吗?
2.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实验操作中应该使钩码 (选填“快速”或“缓慢”)上升;
(2)进行第2次测量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进行第3次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N,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 J;
(4)分析实验数据,实验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有关;
(5)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可能的原因是: ;
(6)某次实验时将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记为F,钩码重记为G,动滑轮重记为G’,绳自由端移动距离记为s,钩码提升高度记为h,不计绳子重及摩擦.则下列关于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关系中错误的是 .
A.η= B.η= C.η= D.η=1﹣.
3.小芳同学设计了一个高度可调节的斜面来探究斜面的省力情况、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她首先测出小车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拉动小车,调节斜面倾斜角θ的大小多次测量,得下表所示的数据:
(1)请你替小芳在上表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数据.
(2)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斜面倾斜角θ越 ,斜面越省力,斜面的机械效率越 .
(3)实验过程中拉力的方向应与斜面 .
(4)若想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则要保持 不变,斜面的光滑程不变,只改变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 法.
(5)在上述实验中,物重,斜面长度不变,若不考虑斜面摩擦,如图2所示,哪个图能正确表示F与斜面高度h的关系 .
4.在简单机械中,把有倾斜的坡面称为斜面,它便于把重物推上某一高处.小明同学在某次课外活动课上想研究斜面的使用特点.他先用弹簧测力计把重为G的物体缓慢提起h高度,此时测力计的示数情况如图(a)所示.再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把该物体沿着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拉到h高度,测力计的示数情况如图(b)、(c)、(d)所示.请仔细观 察图中的操作和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图(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知: .
(2)比较图(b)与(c)与(d)三图可知: .
(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上面的三个斜面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如下表:
①实验过程中应拉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做 运动.
②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 (高/低).
③该小组又进行了第4次实验,他们在斜面上铺上棉布,使斜面变粗糙,保持斜面高和长分别是0.5m和1m,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他们测得这种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把第4次实验数据与第 次测量结果相比较,还能得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④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在实验过程中 弹簧测力计很难严格地沿斜面方向拉动(如图甲所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验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后,决定利用一个滑轮来改进实验.请你在乙图中画出使用此滑轮的方法。
5.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一些猜想并对猜想进行验证.
(1)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A、B、C多个,要研究其与B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而改变 因素,从而进行研究.
(2)下列A、B是同学提出的两个猜想:
猜想一: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
猜想二: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准备分别按图1、图2、图3和图4的滑轮组进行实验.
验证猜想一的小组应按图 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 (相等/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一是错误的;
验证猜想二的小组应按图 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二是 (正确/错误)的.
(3)请你为该班同学提出一种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
6.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丽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应为 ,编号②处数据应为 .
(3)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 有关.
(4)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两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1)第一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两次相比较,第二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第一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重量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的结论?答: ;请简要说出其中一条理由: .
8.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2)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 (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
(3)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4)小组同学再用第2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试验,表中第3次实验中绳端移动距离s漏记,但仍然计算出第3次的机械效率η= (保留3位有效数字).
9.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装置,请完成以下问题:(忽略摩擦及绳重)
(1)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除刻度尺外还有什么?
(2)下表记录了实验中的部分数据:请算出第4次实验中的机械效率.(只写出计算结果)
(3)分析1、2、3次实验数据,你认为他们可以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的具体关系?并写出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10.(1)图中测力计示数为 N.
(2)小明猜测:“图中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轻,机械效率越高”.设计实验检验其猜测,并填写实验报告.
①实验目的: .
②实验步骤(若需要可补充器材): .
③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用所测出的物理量表达): .
11.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分别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把相同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及摩擦)
(1)绳子受的拉力F1和F2大小关系是F1 F2.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和η2大小关系是η1 η2.
(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1和s2大小关系是s1 s2.
(4)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W1和W2大小关系是W1 W2.(均选填“>”、“二”或“<”)
12.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相同的滑轮和细线,绕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忽略绳重和摩擦),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绳子,若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则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较高,在把两个物体提升了相同的高度时,拉力F1、F2做的功W1、W2的大小关系是W1 W2.
13.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
(1)实验时应沿 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请算出第2次实验时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
(3)依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组同学本实验的探究目的是 .
14.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匀速竖直提升物体A的过程中,卷扬机加在绳子自由端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物体A的重力为720N,物体A上升的速度为0.1m/s,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不计绳重和滑轮与轴的摩擦.求:
(1)竖直向下的拉力F;
(2)拉力F做功的功率P.
15.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表: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 时,应尽量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 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 图做的.(选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
16.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在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未填,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
(3)分析数据可得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越高”或“越低”).
(4)根据实验结论推测,使用该滑轮组再次将重8N的物体匀速提升10cm,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为 .
A.71.6% B.82.6% C.92.4%
17.在“测量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下:
(1)实验时,用手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第①次实验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
(3)第③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05m/s,则拉力的功率为 W,静止时拉力F的大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N.
(4)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8.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同样的滑轮安装了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1)表格内的第4次实验中应补充的数据是 (结果精确到0.1%).这次数据是用图中 (填“甲”或“乙”)所示的滑轮组测得的.
(2)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若要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 .在第1次实验中,拉力F所做的额外功为 J.
(3)某同学认为,使用相同的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同一个重物时,越省力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越大,他的想法正确吗?请你利用补充完整后的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你的判断: .(选填“正确”或“错误”)
19.在“测定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表:
(1)实验时,用手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持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第一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第三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拉力的功率为 W.
(4)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小雪和小红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一起组装好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她 们分别记下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与示数.小雪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测出相关数据并计算记录填写在如表:
(1)小雪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100%,她意识到出现了错误,她错误的原因是 .
(2)小雪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际为 .
(3)小红想进一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与滑轮组中细绳的绕法有关”.根据探究 目的,她先通过实验测算出如图乙所示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请你在图丙中画出她下一步实验所需的组装图.
2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1)实验中,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三次实验中,绳端移动的距离为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3)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的重力变大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动滑轮重G动的关系:
(1)改变动滑轮重,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象.分析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2)分析图象中的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N.(忽略绳重和摩擦)
23.如图甲是小红“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红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10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其拉力为 N,若每个物块重2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2)小红做完实验,通过和其他小组交流,了解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动滑轮重G动有关系,接着她改变动滑轮重,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乙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分析图象中的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N.
24.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实验数据如表:
(1)第2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约为 .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动滑轮,所提升钩码的重力增大,机械效率将 ;提升相同重力的钩码时,动滑轮的重力增大,其机械效率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绳的拉力F≠,可能的原因是: .
25.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小强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没得前3组数据,用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测得笫4组数据,如下表:
(1)根据表中前3次实验数据,画出甲图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在实验中,测量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 匀速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读出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3)由表中第 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
(4)由表中第3、4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摩擦和 有关,请计算出第3组实验中克服摩擦所做的额外功 J.
26.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同样的滑轮安装了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表格内的第4次实验中应补充的数据是 (结果精确到0.1%).这次数据是用图中 (选填“甲”或“乙”)所示的滑轮组测得的.
(2)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若要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 ,在第1次实验中,拉力F所做的额外功为 J.
(3)某同学认为,使用相同的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同一个重物时,越省力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越高,他的想法正确吗?请你利用补充完整后的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你的判断: ,理由是 .
27.在“探究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小亮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钩码,分别做了甲、乙、丙3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实验操作中应该使钩码 (选填“快速”或“缓慢”)上升;
(2)进行第2次测量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进行第3次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N,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 J;
(4)分析实验数据,实验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有关.
28.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小明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用较轻的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测定前3组数据,换用一个更重的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测得第4组数据,测得数据如表:
(1)实验中应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缓缓上升.
(2)表格中变化①处应为 ;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可知②处应为 N.
(3)比较第1、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 (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4)比较第 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29.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滑轮组有两种绕线方法,小明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绕线方法组装滑轮组,小乐采用另一种绕线方法组装滑轮组.
(1)请帮助小乐在图乙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2)实验中他们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小明第1次实验中,有用功为 J,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3)综合分析小明和小乐的实验,可得结论: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选填“高”或“低”)
30.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提出了下列假设:
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被提物重有关;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
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滑轮组,并将所测实验数据填入如表:
(1)在表中填上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
(2)要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是否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应该选用 (填“同一”或“不同”)滑轮组,提升 (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去研究.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如图甲所示,滑轮组在竖直向下的拉力F作用下,将重为1300N的物体匀速提起,在5s时间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3m.图乙是滑轮组工作时的拉力F与绳自由端移动距离s的关系图.
(1)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 功 ,并列式计算出该物理量.
(2)计算滑轮组提升该重物时的机械效率.
(3)如图丙是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物体的重力变化的图象(不计绳重与摩擦),求动滑轮重;
(4)一个体重为500N的同学能用此滑轮组提起丙图中最重的物体吗?
【分析】(1)根据横纵坐标表示的单位和数值以及其数值变化关系确定该物理量,并计算其大小;
(2)根据机械效率公式η==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由丙图可知,当G物=200N时,η=50%,利用滑轮组机械效率公式η==求动滑轮重;
(4)由丙图可知最重物体的重,不计绳重与摩擦,根据F大=(G物大+G动)计算绳端的最大拉力,将绳端拉力和人的重力进行比较,若绳端拉力大于人的重力,则人会被拉起来,不能提升重物.
【解答】解:(1)纵坐标表示力的大小为500N,大小不变,横坐标表示距离,大小为3m,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力所做的功:W=Fs=500N×3m=1500J;
(2)由图甲可知,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3,则s=3h,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86.7%,
(3)由丙图可知,当G物=200N时,η=50%,
不计绳重与摩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代入数据有:50%=,
解得:G动=200N.
(4)由丙图可知,最重物体的重G物大=1600N,
不计绳重与摩擦,则绳端的最大拉力:
F大=(G物大+G动)= (1600N+200N)=600N>500N;
即需要的最大拉力大于人的重,绳子会把人拉起来,所以不能用此滑轮组提起丙图中最重的物体.
答:(1)功;功的大小为1500J;
(2)滑轮组提升该重物时的机械效率为86.7%;
(3)动滑轮重为200N;
(4)该同学不能用此滑轮组提起丙图中最重的物体.
【点评】本题考查了功、机械效率、绳子自由端拉力的计算,灵活选用公式以及能从图象中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2.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实验操作中应该使钩码 缓慢 (选填“快速”或“缓慢”)上升;
(2)进行第2次测量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 78.4%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进行第3次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2.4 N,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 0.3 J;
(4)分析实验数据,实验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被提升物体的重力 有关;
(5)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可能的原因是: 拉动过程中需克服滑轮的转轴处的摩擦 ;
(6)某次实验时将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记为F,钩码重记为G,动滑轮重记为G’,绳自由端移动距离记为s,钩码提升高度记为h,不计绳子重及摩擦.则下列关于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关系中错误的是 BD .
A.η= B.η= C.η= D.η=1﹣.
【分析】(1)在实验中要向上缓慢、匀速拉动测力计.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应用效率公式求出滑轮组效率.
(3)由图示测力计确定其分度值,读出其示数,然后应用功的计算公式求出有用功.
(4)在分析数据时,要注意机械效率的变化是由哪个物理量的变化引起的,从而得出结论.
(5)从阻力的角度分析答题.
(6)不计绳子重及摩擦时,滑轮组做的额外功为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的功,根据W=Gh表示出有用功和额外功,根据W=Fs表示出总功,以及W总=W有+W额,结合效率公式即可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解:
(1)在实验过程中,应缓慢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2次测量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78.4%.
(3)由图示测力计可知,其分度值为0.2N,示数为2.4N;
第3次测量时,有用功:W有=Gh=6N×0.05m=0.3J.
(4)从实验数据看,钩码上升的高度相同,所以机械效率不断增大不是由于被提升高度的变化而引起的.
钩码重不断增大,机械效率不断提高,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
(5)由于拉动过程中需克服滑轮的转轴处的摩擦,所以F≠.
(6)有用功为W有=Gh,总功为W总=Fs,不计绳子重及摩擦,额外功W额=G′h,
则W总=W有+W额=Gh+G′h=(G+G′)h;
①有用功为W有=Gh,总功为W总=Fs,则η==,故A正确,
由于s=nh,则机械效率η==,故B错误;
②有用功为W有=Gh,总功为W总=(G+G′)h,所以η===,故C正确;
③额外功W额=G′h,总功为W总=Fs,有用功W有=W总﹣W额=Fs﹣G′h,
所以η===1﹣,故D错误.
故选BD.
故答案为:(1)缓慢;(2)78.4%;(3)2.4;0.3;(4)被提升物体的重力;
(5)拉动过程中需克服滑轮的转轴处的摩擦;(6)BD.
【点评】此题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考查了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要理解并熟记.
3.小芳同学设计了一个高度可调节的斜面来探究斜面的省力情况、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她首先测出小车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拉动小车,调节斜面倾斜角θ的大小多次测量,得下表所示的数据:
(1)请你替小芳在上表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数据.
(2)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斜面倾斜角θ越 小 ,斜面越省力,斜面的机械效率越 低 .
(3)实验过程中拉力的方向应与斜面 平行向上 .
(4)若想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则要保持 斜面倾角 不变,斜面的光滑程不变,只改变 小车重力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 控制变量 法.
(5)在上述实验中,物重,斜面长度不变,若不考虑斜面摩擦,如图2所示,哪个图能正确表示F与斜面高度h的关系 B .
【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利用W有=Gh、W总=FS和η=求出表格中的所缺的数据,完成表格;
(2)分析表格数据时,虽然拉力和机械效率的变化是因斜面的倾斜度的改变而引起的,但我们先比较省力时,倾斜度是如何变化,然后比较机械效率的变化;
(3)利用斜面提升重物,额外功主要是克服摩擦力而做的功,拉力方向必须与摩擦力方向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匀速拉动物体;
(4)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应控制斜面倾角、斜面光滑程度不变而改变物重大小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数据,推理实验图象,采用排除的方法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图象.
【解答】解:
(l)W有1=Gh1=5N×0.2m=1J; W总2=F2S=3.6N×1m=3.6J;η3==×100%=81%.
(2)比较数据:θ3>θ2>θ1时,则拉力F3>F2>F1,机械效率η3>η2>η1;
即:斜面倾斜度θ越小时,越省力,斜面机械效率越低.
(3)为了使拉力方向必须与摩擦力方向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应与斜面平行向上.
(4)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要保持斜面倾角不变,斜面的光滑程不变,只改变小车重力,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控制变量法.
(5)从表中数据可见,推力F随着斜面高度h的增大而增大,排除C和D两个图;随着斜面的高度增大,若不考虑斜面摩擦,物重,斜面长度不变,FL=Gh,推力与h成正比,故选B.
故答案为:(1)1;3.6;81%;(2)小;低;(3)平行向上;(4)斜面倾角;小车重力;控制变量;(5)B.
【点评】本题考查通过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考查了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并会综合分析应用等.
4.在简单机械中,把有倾斜的坡面称为斜面,它便于把重物推上某一高处.小明同学在某次课外活动课上想研究斜面的使用特点.他先用弹簧测力计把重为G的物体缓慢提起h高度,此时测力计的示数情况如图(a)所示.再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把该物体沿着倾角不同的光滑斜面拉到h高度,测力计的示数情况如图(b)、(c)、(d)所示.请仔细观 察图中的操作和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图(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知: 使用斜面缓慢提升重物时,可以省力 .
(2)比较图(b)与(c)与(d)三图可知: 使用斜面缓慢提升相同重物(到同一高度)时,斜面倾角越大,拉力越大 .
(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利用上面的三个斜面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如下表:
①实验过程中应拉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做 匀速直线 运动.
②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 高 (高/低).
③该小组又进行了第4次实验,他们在斜面上铺上棉布,使斜面变粗糙,保持斜面高和长分别是0.5m和1m,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他们测得这种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55.6%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把第4次实验数据与第 2 次测量结果相比较,还能得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④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在实验过程中 弹簧测力计很难严格地沿斜面方向拉动(如图甲所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验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后,决定利用一个滑轮来改进实验.请你在乙图中画出使用此滑轮的方法
【分析】(1)比较图(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中的拉力大小即可得出使用斜面的优点;
(2)比较图(b)与(c)与(d)三图中可以看出,实验斜面的材料相同,倾斜程度不同,拉力不同,比较数据可知,拉力与斜面的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然后依据控制变量法的来概括得出结论;
(3)①从实验操作方便的角度考虑,要测量沿斜面的拉力,就要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只有这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测量才够准确;
②分析斜面的倾斜程度和拉力的大小,可以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和倾斜程度的关系;
③根据W=Gh求出有用功,根据W=Fs求出总功,利用η=求出这种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
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四组实验数据,抓住变量和不变量即可得出结论;
④利用斜面提升重物,额外功主要是克服摩擦力而做的功,拉力方向必须与摩擦力方向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且匀速拉动物体.
【解答】解:
(1)比较图(a)与(b)记录的测力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利用斜面时拉力变小了,即使用斜面缓慢提升重物时,可以省力.
(2)由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斜面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拉力也不同,且斜面倾角越大,拉力越大,所以依据控制变量法可得出的结论是:使用斜面缓慢提升相同重物(到同一高度)时,斜面倾角越大,拉力越大.
(3)①沿斜面拉动物体时,为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便于读数,所以应尽量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陡,机械效率越高;
③这种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η===×100%≈55.6%;
分析低2次和第4次实验数据可知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④为了使拉力方向必须与摩擦力方向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应与斜面平行向上,通过使用定滑轮可以解决此问题,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
(1)使用斜面缓慢提升重物时,可以省力;
(2)使用斜面缓慢提升相同重物(到同一高度)时,斜面倾角越大,拉力越大;
(3)①匀速直线;②高;③55.6%;2;④见上图.
【点评】本题考查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涉及到实验数据的分析概括、功的计算、效率的计算,关键是会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5.(2016•自贡)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一些猜想并对猜想进行验证.
(1)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A、B、C多个,要研究其与B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而改变 B 因素,从而进行研究.
(2)下列A、B是同学提出的两个猜想:
猜想一: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
猜想二: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准备分别按图1、图2、图3和图4的滑轮组进行实验.
验证猜想一的小组应按图 1、3或2、4 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 相等 (相等/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一是错误的;
验证猜想二的小组应按图 1、2或3、4 所示的两个滑轮组进行实验,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二是 正确 (正确/错误)的.
(3)请你为该班同学提出一种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尽量让滑轮组满负荷工作(提升可以提升的最大物重)、在转轴上加润滑油、减轻动滑轮的自重等 .
【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a、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是否有关,需要保持除滑轮数目、规格相同外,还要提起相同的重物;
b、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是否有关,需要保持除滑轮数目、规格相同外,还要相同的绕线方法;
(3)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增加物重,减小动滑轮的重力.
【解答】解:
(1)要研究其与B因素的关系,就要控制其他量即A、C不变,改变B;
(2)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是否有关,需要保持除滑轮数目、规格相同,还要提起相同的物重,所以选择的是图1、3或图2、4;若实验测得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相等,说明机械效率与绕线方法无关,可初步判断猜想是错误的;
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是否有关,需要保持除滑轮数目、规格相同,还要保持绕线方法相同,所以选择的是图1、2或3、4;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说明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可初步判断猜想是正确的.
(3)要提高机械效率,要尽量减小额外功、增大有用功,可尽量让滑轮组满负荷工作(提升可以提升的最大物重)、在转轴上加润滑油、减轻动滑轮的自重等.
故答案为:(1)B;(2)1、3或2、4;相等;1、2或3、4;正确;
(3)尽量让滑轮组满负荷工作(提升可以提升的最大物重)、在转轴上加润滑油、减轻动滑轮的自重等.
【点评】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需要应用控制变量法;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提起的物重、动滑轮的重、绳重、摩擦有关.与滑轮的绕法、升高的距离没有关系.
6.(2016•聊城)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丽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
(2)表格中编号①处数据应为 2.4 ,编号②处数据应为 83.3% .
(3)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 提起物体受到的重力 有关.
(4)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在实验中要竖直向上缓慢、匀速拉动测力计.
(2)由图示测力计确定其分度值,读出其示数;根据η==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实验中提升钩码的重力不同,机械效率也不同,因此研究的是机械效率与提升钩码重力的关系.
(4)在不计摩擦及绳重情况下,有用功就是提升重物所做的功,额外功就是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根据η==进行分析.
【解答】解:(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测力计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2)由图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测力计示数为2.4N;
第3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100%≈83.3%;
(3)实验选用的是同一滑轮组,动滑轮的重力不变;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提起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所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提起物体的重力有关.
(4)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动滑轮的重不变,不计摩擦及绳重,
由η====可知,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
故答案为:(1)匀速;(2)2.4;83.3%;(3)提起物体受到的重力;(4)不变.
【点评】此题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考查了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要理解并熟记.
7.(2016•揭阳)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两次实验,实验数据如表:
(1)第一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62.5% ,两次相比较,第二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大于 第一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重量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的结论?答: 不能 ;请简要说出其中一条理由: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滑轮的重有关 .
【分析】(1)根据公式η==求出第一次和第二次实验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然后比较两者的大小;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摩擦力、机械本身重力有关;要提高机械效率,应尽量减小摩擦和机械本身重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增加被吊物体重力.
【解答】解:
(1)第一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100%=62.5%,
第二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2===×100%≈83.3%;所以η1<η2;
(2)通过实验的对比,虽然可以得出机械效率高低与滑轮重力有关,但必须至少三次实验才可证明结论,只有一次对比实验是不太准确合理的,偶然性太大,并且滑轮组的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有滑轮的重等.
故答案为:(1)62.5%;大于;(2)不能;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还与滑轮的重有关.
【点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摩擦力、机械本身重力有关.要提高机械效率,应尽量减小摩擦和机械本身重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增加被吊物体重力.
8.(2016•衡阳)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
(2)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 乙 (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
(3)通过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越低 (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4)小组同学再用第2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试验,表中第3次实验中绳端移动距离s漏记,但仍然计算出第3次的机械效率η= 83.3% (保留3位有效数字).
【分析】(1)应竖直匀速拉动测力计,这样拉力大小不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
(2)根据s=nh确定绳子的股数,判断是哪一个滑轮组;
(3)比较实验1和2的条件和机械效率大小,可得出动滑轮个数多少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求出绳子移动的距离,应用效率公式求出滑轮组效率.
【解答】解:
(1)实验中应该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以保证拉力大小恒定;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根据s=nh,由第2次实验数据n===4,由图示滑轮组可知,实验使用的是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
(3)由表中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4)由表中第2次实验数据可知,绳端移动的距离是钩码上升高度的4倍,第三次实验使用同样的装置,则第3次实验:绳端移动距离s=4h;
机械效率η=====×100%≈83.3%.
故答案为:(1)匀速;(2)乙;(3)越低;(4)83.3%.
【点评】在此实验中,对滑轮组的分析、机械效率公式的运用是实验的基础,同时,实验中分别探究了机械效率高低与动滑轮个数、提升物体重力等多个量的关系,因此,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也十分关键.
9.(2016•哈尔滨)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装置,请完成以下问题:(忽略摩擦及绳重)
(1)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除刻度尺外还有什么?
(2)下表记录了实验中的部分数据:请算出第4次实验中的机械效率.(只写出计算结果)
(3)分析1、2、3次实验数据,你认为他们可以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的具体关系?并写出你这样认为的理由.
【分析】(1)根据表格中要测量的物理量来选取测量工具;
(2)忽略摩擦及绳重,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3)分析1、2、3次实验数据,动滑轮重相同,钩码重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不同,故他们可以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的重力的关系;陈述理由时,应结合表中的数据来组织物理语言.
【解答】解:(1)实验中,需要测量钩码重和动滑轮重,故还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2)由表格数据可知,第4次实验时,G钩=4N,G动=1N.
由于忽略摩擦及绳重,所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80.0%;
(3)分析1、2、3次实验数据,动滑轮重相同,钩码重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不同;故他们可以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的重力的关系.
理由:由表格数据可知,G钩1=2N,G钩2=3N,G钩3=4N,钩码重的关系为G钩1<G钩2<G钩3;
η1=80.0%,η2=85.7%,η3=88.9%,机械效率的关系为η1<η2<η3,
动滑轮重的关系为G动1=G动2=G动3=0.5N;
可得到的结论为:动滑轮重一定时,滑轮组所提升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所以这样认为.
故答案为:
(1)弹簧测力计;
(2)80.0%;
(3)他们可以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的重力的关系;
理由:由表格数据可知,G钩1=2N,G钩2=3N,G钩3=4N,钩码重的关系为G钩1<G钩2<G钩3;
η1=80.0%,η2=85.7%,η3=88.9%,机械效率的关系为η1<η2<η3;
动滑轮重的关系为G动1=G动2=G动3=0.5N;
可得到的结论为:动滑轮重一定时,滑轮组所提升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所以这样认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第2小题要注意利用“忽略摩擦及绳重”这个条件推出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第3小题,难点是要利用表格中的数据来陈述理由,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组织物理语言的能力.
10.(2016•广州)(1)图中测力计示数为 1.2 N.
(2)小明猜测:“图中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轻,机械效率越高”.设计实验检验其猜测,并填写实验报告.
①实验目的: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体重力的关系 .
②实验步骤(若需要可补充器材): a、在动滑轮挂钩上挂1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所挂钩码的重力,钩码的重力用G表示,绳子自由端所受拉力用F表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用s表示,钩码上升的高度用h表示;
b、仍然用原滑轮组,保持装置不变,依次改变动滑轮上挂钩码的个数,仿照步骤a再做2次实验,记录各次的G、F、s、h的数值;
c、用η==,计算出各次的机械效率,得出结论. .
③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用所测出的物理量表达): η= .
【分析】(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首先要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再根据指针所指示的刻度来读数;
(2)①根据题目中小明的猜测,写出实验目的;
②实验步骤:按图示组装滑轮组;用滑轮组匀速竖直向上提起不同物体时,分别记录物体重力、拉力、物体升高距离、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分别求出机械效率,进行比较;
③根据η==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解:
(1)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所以测力计的示数是1.2N;
(2)①根据小明的猜测,本实验的实验目的为: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体重力的关系;
②实验步骤:
a、在动滑轮挂钩上挂1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所挂钩码的重力,钩码的重力用G表示,绳子自由端所受拉力用F表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用s表示,钩码上升的高度用h表示;
b、仍然用原滑轮组,保持装置不变,依次改变动滑轮上挂钩码的个数,仿照步骤a再做2次实验,记录各次的G、F、s、h的数值.
c、用η==,计算出各次的机械效率,得出结论;
③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用所测出的物理量表达)为:η=.
故答案为:(1)1.2;
(2)①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体重力的关系;
②a、在动滑轮挂钩上挂1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所挂钩码的重力,钩码的重力用G表示,绳子自由端所受拉力用F表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用s表示,钩码上升的高度用h表示;
b、仍然用原滑轮组,保持装置不变,依次改变动滑轮上挂钩码的个数,仿照步骤a再做2次实验,记录各次的G、F、s、h的数值.
c、用η==,计算出各次的机械效率,得出结论;
③η=.
【点评】对于设计实验的问题,近几年中考中出现频率比较高,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功的计算公式、效率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涉及到设计到实验步骤(保持使所挂钩码相同、物重相同,使滑轮组机械效率不变是本题的关键),属于难题.
11.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分别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把相同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及摩擦)
(1)绳子受的拉力F1和F2大小关系是F1 > F2.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和η2大小关系是η1 = η2.
(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1和s2大小关系是s1 < s2.
(4)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W1和W2大小关系是W1 = W2.(均选填“>”、“二”或“<”)
【分析】由滑轮组的结构知道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把相同的重物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做的有用功相同;不计绳重及摩擦,利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提升相同的高度,做额外功相同;而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可知利用滑轮组做的总功相同,再根据效率公式判断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1)不计绳重及摩擦,
拉力F=(G物+G轮),n1=2,n2=3,
绳子受的拉力:F1>F2;
(2)因为动滑轮重相同,提升的物体重和高度相同,W额=G轮h,W有用=G物h,
所以利用滑轮组做的有用功相同、额外功相同,总功相同,
因为η=,
所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即η1=η2.
(3)因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n1=2,n2=3,提升物体的高度h相同,
所以s1=2h,s2=3h,则s1<s2;
(4)不计绳重及摩擦,拉力做的功:
W1=F1s1=(G物+G轮)×2h=(G物+G轮)h
W2=F2s2=(G物+G轮)×3h=(G物+G轮)h
所以W1=W2.
故答案为:(1)>;(2)=;(3)<;(4)=.
【点评】本题考查了使用滑轮组时n的确定方法,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计算方法,不计摩擦和绳重时拉力的求法;本题关键在于确定额外功相等.
12.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相同的滑轮和细线,绕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忽略绳重和摩擦),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绳子,若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则 甲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较高,在把两个物体提升了相同的高度时,拉力F1、F2做的功W1、W2的大小关系是W1 大于 W2.
【分析】由图可知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根据F=(G+G动)比较两滑轮组提升重物重力之间的关系,忽略绳重和摩擦,有用功为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总功为克服物体的重力和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据此比较两个物体提升了相同的高度时两者拉力所做功的大小关系,根据η=×100%比较两滑轮组机械效率之间的关系.
【解答】解:由图可知,n甲=3,n乙=2,
因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即拉力F相同,
所以,由F=(G+G动)的变形式G=nF﹣G动可知,甲滑轮组提升物体的重力较大,
因忽略绳重和摩擦,有用功为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总功为克服物体的重力和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
所以,由W总=(G+G动)h可知,甲滑轮组拉力F1做的功较多,即W1>W2,
由η=×100%=×100%=×100%=×100%可知,甲物体重力较大,机械效率较大.
故答案为:甲;大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拉力做功大小和滑轮组机械效率大小的比较,明确有用功和总功是解题的关键.
13.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
(1)实验时应沿 竖直方向 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请算出第2次实验时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
(3)依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组同学本实验的探究目的是 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重力关系 .
【分析】(1)测机械效率的试验中:当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不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
(2)分别计算有用功和总功,再根据机械效率公式计算;
(3)分析表格数据,由控制变量法,找到相同的量和不同量,从而确定探究目的.
【解答】解:
(1)实验中应该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以保证拉力大小恒定;
(2)由表格第2次实验数据可得,
拉力做的总功为:W总=Fs=2.4N×0.3m=0.72J,
拉力做的有用功为:W有用=Gh=6N×0.1m=0.6J,
滑轮组机械效率为:η=×100%=×100%≈83.3%;
(3)由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3次实验中钩码上升的高度相两同,用的同一滑轮组提起不同重量的物体,所以是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重力关系的.
故答案为:(1)竖直方向;(2)83.3%;(3)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重力关系.
【点评】本题是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主要考查了实验注意事项、有关滑轮组的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以及对控制变量法的认识和理解.
14.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匀速竖直提升物体A的过程中,卷扬机加在绳子自由端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物体A的重力为720N,物体A上升的速度为0.1m/s,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不计绳重和滑轮与轴的摩擦.求:
(1)竖直向下的拉力F;
(2)拉力F做功的功率P.
【分析】(1)由图可知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根据η====求出竖直向下的拉力F;
(2)根据v绳=nv物求出绳端移动的速度,根据P===Fv求出拉力F做功的功率P.
【解答】解:(1)由图可知,n=2,
由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可得,竖直向下的拉力:
F===400N;
(2)绳端移动的速度:
v绳=nv物=2×0.1m/s=0.2m/s,
拉力F做功的功率:
P===Fv=400N×0.2m/s=80W.
答:(1)竖直向下的拉力为400N;
(2)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80W.
【点评】本题考查了滑轮组拉力和功率的计算,明确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和利用好η=×100%、P=Fv是关键.
15.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表: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 时,应尽量竖直向上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74%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 b 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 c 图做的.(选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 增大提升物体的重力 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越低 .
(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无关 .
【分析】(1)在实验中,要正确测量绳端拉力,需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测力计;
(2)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能用此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要掌握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s=nh;根据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的高度判断出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同时也要注意被提升的物重;
(4)掌握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物重和动滑轮的个数,被提升的物体越重、动滑轮的个数越少,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5)根据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解答】解:
(1)在实验中,要正确测量绳端的拉力,需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测力计;
(2)第1次实验的机械效率:η===×100%≈74%;
(3)由数据知,第2次实验中,s为h的3倍,所以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被提升的物重为6N,每个钩码重2N,即用3个钩码做的实验,所以第2次实验是用b图做的;
第4次实验s为h的5倍,所以滑轮组由5段绳子承担物重,所以第4次实验是由c图做的;
(4)分析第1、2次实验,两次所用滑轮组相同,但第2次物重大于第1次物重,机械效率也大于第1次的机械效率,所以可得:使用同一滑轮组,增大提升物体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分析第1、3次实验,两次提升物体的重力相同,第3次实验的动滑轮较重,而机械效率较低,所以可得: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5)第3、4次实验只是改变了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机械效率不变,所以可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故答案为:
(1)匀速;(2)74%;(3)b;c;(4)增大提升物体的重力;越低;(5)无关.
【点评】此题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主要考查了有关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以及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被提升的物重和动滑轮的重力.被提升的物体越重、动滑轮的重力越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16.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同一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在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8.9%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未填,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2.2 N.
(3)分析数据可得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越高 (选填“越高”或“越低”).
(4)根据实验结论推测,使用该滑轮组再次将重8N的物体匀速提升10cm,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为 C .
A.71.6% B.82.6% C.92.4%
【分析】(1)知道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s=nh.根据公式η==即可求出机械效率;
(2)由图丙可知读出拉力大小,进行测力计的读数时,要注意测力计的分度值;
(3)分析实验数据,知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分析实验数据,知道该滑轮组将6N的物体匀速提升时的机械效率,根据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时,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的特点即可判断该滑轮组将8N的物体匀速提升时的机械效率.
【解答】解:
(1)第2次的机械效率为:η===×100%≈88.9%;
(2)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所以测力计的示数是2.2N;
(3)分析3次实验,随着钩码重力的增加,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断增加,所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该滑轮组将6N的物体匀速提升时的机械效率为90.9%,由于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时,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则使用该滑轮组再次将8N的物体匀速提升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大于90.9%,故C选项符合.
故答案为:(1)88.9%;(2)2.2;(3)越高;(4)C.
【点评】本题考查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分析,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摩擦力、机械本身重力有关.要提高机械效率,应尽量减小摩擦和机械本身重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增加被吊物体重力.
17.在“测量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下:
(1)实验时,用手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第①次实验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71.4% .
(3)第③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05m/s,则拉力的功率为 0.17 W,静止时拉力F的大小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N.
(4)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分析】(1)在实验中,为了正确测出拉力的大小,应拉动弹簧测力计匀速上升;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应用效率公式求出动滑轮的效率;
(3)拉力的功率即总功的功率,根据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得出拉力的速度,根据公式P===Fv计算拉力的功率;静止时,消除了摩擦力的影响,测力计示数变小;
(4)由表中实验数据计算出机械效率,分析机械效率的变化和物重变化的关系.
【解答】解:
(1)在实验时,应用手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①次实验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1===×100%≈71.4%;
(3)动滑轮承重绳子股数n=2,拉力的速度v=nv钩码=2×0.05m/s=0.1m/s,
第③次实验时拉力的功率:P=Fv=1.7N×0.1m/s=0.17W;
静止时没有摩擦力,拉力等于钩码和动滑轮重力的一半,拉力小于1.7N;
(4)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动滑轮效率:η2===×100%≈83.3%;
η3===×100%≈88.2%;
根据三次的机械效率及物重的变化可得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增大.
故答案为:(1)匀速;(2)71.4%;(3)0.17;小于;(4)增大.
【点评】此题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首先要熟练掌握机械效率的公式,会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同时考查了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及有关功率的计算,注意公式的推导.
18.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同样的滑轮安装了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1)表格内的第4次实验中应补充的数据是 66.7% (结果精确到0.1%).这次数据是用图中 乙 (填“甲”或“乙”)所示的滑轮组测得的.
(2)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若要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 增加物重 .在第1次实验中,拉力F所做的额外功为 0.1 J.
(3)某同学认为,使用相同的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同一个重物时,越省力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越大,他的想法正确吗?请你利用补充完整后的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你的判断: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
【分析】(1)根据η==求出第4次实验的机械效率;然后根据s=nh求出提升物体绳子的条数,从而确定滑轮组的装置;
(2)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钩码升高的距离相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相同,说明使用的是同一装置,所做的额外功相同,提起的重物不同,机械效率不同据此得出结论.
先根据W有=Gh和W总=Fs求出有用功和总功,然后根据W总=W有+W额即可求出拉力所做的额外功;
(3)比较1、4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解答】解:
(1)第4次实验的机械效率:η===×100%≈66.7%;
由s=nh可得,n===2,而图乙中提升物体绳子条数为2,故选择装置乙;
(2)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对于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因此增大物体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可知,W有=Gh=2N×0.1m=0.2J;
W总=Fs=1N×0.3m=0.3J;
由W总=W有+W额可得,W额=W总﹣W有=0.3J﹣0.2J=0.1J;
(3)使用相同的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同一个重物时,越省力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越大的说法是错误的;比较第1、4次实验数据可知,第1次比第4次省力,但两次的机械效率却相同.
故答案为:(1)66.7%;乙;(2)增加物重;0.1;(3)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要知道物体越重,做的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动滑轮越多,所做的额外功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19.在“测定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表:
(1)实验时,用手 竖直向上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持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第一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71.4% .(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第三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拉力的功率为 0.34 W.
(4)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分析】(1)在实验中,为了正确测出拉力的大小,应拉动弹簧测力计匀速上升;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利用η==求出动滑轮的效率;
(3)拉力的功率即总功的功率,根据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得出拉力的速度,根据公式P===Fv计算拉力的功率;
(4)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机械效率的变化和物重变化的关系.
【解答】解:
(1)在实验时,应用手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①次实验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η1===×100%≈71.4%;
(3)动滑轮承重绳子股数n=2,拉力的速度:
v=nv钩码=2×0.1m/s=0.2m/s,
第③次实验时拉力的功率:
P=Fv=1.7N×0.2m/s=0.34W;
(4)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动滑轮效率:
η2===×100%≈83.3%,
η3==×100%≈88.2%,
根据三次的机械效率及物重的变化可得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增大.
故答案为:(1)竖直向上匀速;(2)71.4%;(3)0.34;(4)增大.
【点评】本题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首先要熟练掌握机械效率的公式,会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同时考查了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及有关功率的计算,注意公式的推导.
20.小雪和小红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一起组装好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她 们分别记下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与示数.小雪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测出相关数据并计算记录填写在如表:
(1)小雪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100%,她意识到出现了错误,她错误的原因是 弹簧测力计提升的高度测量错误,应为0.5m .
(2)小雪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际为 80% .
(3)小红想进一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与滑轮组中细绳的绕法有关”.根据探究 目的,她先通过实验测算出如图乙所示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请你在图丙中画出她下一步实验所需的组装图.
【分析】(1)滑轮组在使用中,动滑轮被几根绳子承担,拉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和动滑轮移动距离的几倍;
(2)根据公式η==可计算出机械效率;
(3)甲图中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有2段,要研究与绳子绕法的关系,应控制其余条件不变,只改变绳子的绕法,画成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为3段.
【解答】解:
(1)动滑轮被5根绳子承担,拉力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和动滑轮移动距离的5倍,因此弹簧测力计提升的高度错了,应为0.5m;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00%=80%;
(3)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为3段时,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绕线,绳子的起始端系在动滑轮的挂钩上,如图所示:
.
故答案为:(1)弹簧测力计提升的高度测量错误,应为0.5m;(2)80%;(3)见上图.
【点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重力、摩擦力、机械本身重力有关.要提高机械效率,应尽量减小摩擦和机械本身重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增加被吊物体重力.
2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1)实验中,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应竖直向上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三次实验中,绳端移动的距离为 0.45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 .
(3)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的重力变大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只有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大小不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
(2)重物和动滑轮有三段绳子承担,绳子移动的距离物体升高距离的3倍;根据公式η==可计算出机械效率;
(3)根据1、2次实验中的物重、物体升高的距离、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求出机械效率,然后得出结论.
【解答】解:
(1)实验中应该匀速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以保证拉力大小恒定.
(2)由图示可知,滑轮组承重绳子有效股数n=3,
第3次测量中,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nh=3×0.15m=0.45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3===×100%=80%;
(3)根据第1次和第2次数据可知,机械效率分别为:η1===×100%≈74%;η2===×100%=80%;
两次所用滑轮组相同,但第2次物重大于第1次物重,机械效率也大于第1次的机械效率,所以可得使用同一滑轮组,提高物重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故答案为:(1)匀速;(2)0.45m;80%;(3)变大.
【点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提起的物重有关,跟物体升高的距离、移动的速度、绳子的绕法无关.通过增加提起的物重来提高机械效率.
22.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动滑轮重G动的关系:
(1)改变动滑轮重,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图象.分析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低 .
(2)分析图象中的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3 N.(忽略绳重和摩擦)
【分析】(1)根据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
(2)根据η===即可求出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
【解答】解:
(1)根据图乙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3)根据图乙可知,当动滑轮重为1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根据η===得物重为:
G===3N.
故答案为:(1)低;(2)3.
【点评】此题是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关系”的实验,考查了实验注意事项、图象分析以及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
23.如图甲是小红“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红沿竖直方向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10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其拉力为 2.4 N,若每个物块重2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3.3% .
(2)小红做完实验,通过和其他小组交流,了解到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动滑轮重G动有关系,接着她改变动滑轮重,提升同一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获得数据并绘制出如图乙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低 .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分析图象中的A点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为 3 N.
【分析】(1)实验中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示数才与拉力相同,并有利于准确读数.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要注意分度值的大小.明确滑轮组由几段绳子承担物重后,就可以判断钩码提升高度与弹簧测力计移动距离的关系,利用公式计算机械效率;
(2)根据机械效率与动滑轮重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
根据η===即可求出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
【解答】解: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这样示数才会稳定,所读出的数值才等于拉力的大小;
图中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其示数为2.4N;
因为滑轮组用三段绳子承担物重,那么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就是钩码上升高度的三倍,钩码上升了10cm,则弹簧测力计上升30cm;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00%≈83.3%;
(2)根据图丙可知,被提升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根据图象可知,当动滑轮中为1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根据根据η===得,
G===3N.
故答案为:(1)匀速;2.4;83.3%;(2)低;3.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要知道物体越重,做的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动滑轮越多,所做的额外功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24.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实验数据如表:
(1)第2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约为 90.9% .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动滑轮,所提升钩码的重力增大,机械效率将 增大 ;提升相同重力的钩码时,动滑轮的重力增大,其机械效率将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绳的拉力F≠,可能的原因是: 滑轮与轮轴间有摩擦、绳子有重力 .
【分析】(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应用效率公式求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2)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控制的变量与实验数据分析答题.
(3)从摩擦与绳重等方面分析答题.
【解答】解:
(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②次实验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η===×100%≈90.9%;
(2)由表中实验序号为①②的实验数据可知,对于同一动滑轮,所提升钩码的重力增大,机械效率将增大;
由表中实验序号为②③的实验数据可知,提升相同重力的钩码时,动滑轮的重力增大,其机械效率将减小;
(3)由于滑轮与轮轴间存在摩擦、缠绕滑轮组的绳子有重力,因此:F≠.
故答案为:(1)90.9%;(2)增大;减小;(3)滑轮与轮轴间有摩擦、绳子有重力.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滑轮组效率、实验数据分析,应用效率公式可以求出滑轮组效率,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即可正确解题;解题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5.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小强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没得前3组数据,用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测得笫4组数据,如下表:
(1)根据表中前3次实验数据,画出甲图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在实验中,测量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 竖直 匀速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读出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1.6 N,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66.7% .
(3)由表中第 1、2、3 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
(4)由表中第3、4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摩擦和 动滑轮重 有关,请计算出第3组实验中克服摩擦所做的额外功 0.15 J.
【分析】(1)根据h与s的关系(s=nh)结合表格中数据判断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然后绕线;
(2)为准确地测出拉力,需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测力计;进行读数时,注意测力计的分度值;
根据公式η==计算机械效率;
(3)根据结论: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找出实验数据即可;
(4)由表中第3、4组数据可知,物重相同,动滑轮重力不同,
先根据W=Gh求出有用功和克服动滑轮做的功,然后根据W=Fs求出总功,则克服绳重及摩擦做的那部分额外功等于总功减去有用功和克服动滑轮做的功.
【解答】解:
(1)由前3组实验数据知,s=3h,所以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因此应从动滑轮绕起,如图所示:
(2)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才能准确测出拉力的值;
由图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所以其示数为1.6N;
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00%≈66.7%;
(3)由表中第 1、2、3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有关;
(4)由表中第3、4组数据可知,物重相同,动滑轮重力不同,机械效率不同,由此可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摩擦和动滑轮重有关
根据表中第3组数据可知,有用功:W有=Gh=4N×0.1m=0.4J;克服动滑轮做的功:W动=G动h=0.5N×0.1m=0.05J;总功:W总=Fs=2N×0.3m=0.6J;
则克服绳重及摩擦做的那部分额外功:W额=W总﹣W有﹣W动=0.6J﹣0.4J﹣0.05J=0.15J.
故答案为:(1)见上图;(2)竖直;1.6;66.7%;(3)1、2、3;(4)动滑轮重; 0.15.
【点评】此题是“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考查了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根据数据分析影响滑轮组效率的因素,同时考查了有关滑轮组的组装及测力计的读数问题,要细心分析每一个问题.
26.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同样的滑轮安装了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表格内的第4次实验中应补充的数据是 66.7% (结果精确到0.1%).这次数据是用图中 乙 (选填“甲”或“乙”)所示的滑轮组测得的.
(2)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以判定,若要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 增大物体的重力 ,在第1次实验中,拉力F所做的额外功为 0.1 J.
(3)某同学认为,使用相同的滑轮所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同一个重物时,越省力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越高,他的想法正确吗?请你利用补充完整后的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你的判断: 不正确 ,理由是 第1次比第4次省力,但两次的机械效率却相同 .
【分析】(1)根据η==求出第4次实验的机械效率;然后根据s=nh求出提升物体绳子的条数,从而确定滑轮组的装置;
(2)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钩码升高的距离相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相同,说明使用的是同一装置,所做的额外功相同,提起的重物不同,机械效率不同据此得出结论;
先根据W有=Gh和W总=Fs求出有用功和总功,然后根据W总=W有+W额即可求出拉力所做的额外功;
(3)比较1、4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解答】解:
(1)第4次实验的机械效率:η===×100%≈66.7%;
由s=nh可得,n===2,图乙中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为2,故选择装置乙;
(2)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对于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因此增大物体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可知,W有=Gh=2N×0.1m=0.2J;
W总=Fs=1N×0.3m=0.3J;
由W总=W有+W额可得,额外功:W额=W总﹣W有=0.3J﹣0.2J=0.1J;
(3)不正确;比较第1、4次实验数据可知,提升相同的重物,第1次比第4次省力,但两次的机械效率却相同.
故答案为:(1)66.7%;乙;(2)增大物体的重力;0.1;(3)不正确;第1次比第4次省力,但两次的机械效率却相同.
【点评】关于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的实验,要知道物体越重,做的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动滑轮越多,所做的额外功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27.在“探究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小亮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钩码,分别做了甲、乙、丙3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1)在实验操作中应该使钩码 缓慢 (选填“快速”或“缓慢”)上升;
(2)进行第2次测量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 78.4%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进行第3次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2.4 N,滑轮组做的有用功是 0.3 J;
(4)分析实验数据,实验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物重(或钩码重) 有关.
【分析】(1)实验中要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示数才与拉力相同,并有利于准确读数;
(2)根据机械效率的公式η==进行计算;
(3)由图示测力计确定其分度值,读出其示数;根据W有=Gh计算有用功;
(4)在分析数据时,要注意机械效率的变化是由哪个物理量的变化引起的,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第2次测量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η===×100%≈78.4%;
(3)由图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测力计示数为2.4N;
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做的有用功:W有=Gh=6N×5×10﹣2m=0.3J;
(4)从实验数据看,钩码上升的高度无变化,所以机械效率不断增大不是由于被提升高度的变化而引起的;钩码重不断增大,机械效率不断提高,由此说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
故答案为:(1)缓慢;(2)78.4%;(3)2.4;0.3;(4)物重(或钩码重).
【点评】此题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考查了有关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要理解并熟记.
28.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小明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用较轻的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测定前3组数据,换用一个更重的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测得第4组数据,测得数据如表:
(1)实验中应 匀速竖直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缓缓上升.
(2)表格中变化①处应为 66.7% ;根据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可知②处应为 2.4 N.
(3)比较第1、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 越高 (选填“越高”、“不变”或“越低”).
(4)比较第 3、4 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分析】(1)为准确地测出拉力,需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测力计;
(2)根据公式η=×100%=×100%计算①的机械效率;进行②的读数时,注意测力计的分度值;
(3)分析机械效率的变化及前面物理量的变化得出结论,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4)不考虑绳重和摩擦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提起的物重、动滑轮的重有关,在提起的物重一定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在动滑轮重相同时,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解答】解:(1)实验中应匀速竖直方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才能准确测出拉力的值;
(2)①η=×100%=×100%=×100%≈66.7%;
②由图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所以其示数为2.4N;
(3)比较第1、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4)比较第3、4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故答案为:(1)匀速竖直;(2)66.7%;2.4;(3)越高;(4)3、4.
【点评】此题是“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考查了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根据数据分析影响滑轮组效率的因素,同时考查了测力计的读数问题,要细心分析每一个问题.
29.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滑轮组有两种绕线方法,小明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绕线方法组装滑轮组,小乐采用另一种绕线方法组装滑轮组.
(1)请帮助小乐在图乙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2)实验中他们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小明第1次实验中,有用功为 0.4 J,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7% .
(3)综合分析小明和小乐的实验,可得结论: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高 (选填“高”或“低”)
【分析】(1)另外一种滑轮组绳子的绕法:绳子先系在动滑轮的固定挂钩上,然后再绕过下面的定滑轮再向上,依次反复绕,这种绕法有奇数段绳子承担物重、能改变动力方向.
(2)根据W有=Gh求出有用功,根据W总=Fs求出总功,最后根据η=×100%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钩码升高的距离相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相同,说明使用的是同一装置,所做的额外功相同,提起的重物不同,机械效率不同据此得出结论.
【解答】解:(1)绳子先系在动滑轮下面的固定挂钩上,然后再绕过上面的定滑轮再向下绕到动滑轮,如图所示:
(2)有用功:W有=Gh=4N×0.1m=0.4J;
总功:W总=Fs=2.3N×0.2m=0.46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100%=×100%≈87%;
(3)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可知,使用同一个滑轮组,两次分别提起4N和6N的物体,在其他的条件相同是,第1次的机械效率是87%,第2次的机械效率是88.2%,所以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故答案为:(1)见上图;(2)0.4;87%;(3)高.
【点评】本题考查了滑轮组的绕法、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以及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因素,要知道物体越重,做的有用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动滑轮越多,所做的额外功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30.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时提出了下列假设:
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动滑轮重有关;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被提物重有关;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可能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
一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滑轮组,并将所测实验数据填入如表:
(1)在表中填上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
(2)要研究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是否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应该选用 同一 (填“同一”或“不同”)滑轮组,提升 不同 (填“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去研究.
【分析】(1)根据第2次的实验数据计算出动力的大小;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应用效率公式η====求出滑轮组的效率;
(2)要研究机械效率与物体提升高度的关系,应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使重物被提升的高度不同.
【解答】解:
(1)由图示滑轮组可知,承重绳子的股数n=3,
所以第2次实验中动力为F===N;
第1次滑轮组效率η1==×100%≈66.7%;
第2次滑轮组效率η2==×100%=80%;
第3次滑轮组效率η3==×100%≈66.7%;
(2)要研究滑轮组机械率高低是否与物体提升高度有关,应该选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高度去研究.
故答案为:(1)
(2)同一;不同.
【点评】此题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首先要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且注意控制变量法在此实验中的应用.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