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范进中举》练习题及答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包含了《范进中举》同步练习题,题目设计涵盖了细节理解、人物心理分析、手法赏析以及综合概括等多个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手法的识别以及文本意义的总结。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范进中举后的反应,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众生相,同时强调了虚心好学的重要性。

《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走向语林高手

一、佳篇回放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对文中加粗语句的评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信疑参半,如在梦中,又看又念,方才确信)

B.“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喜不自禁,得意忘形,不由自主,失常变态)

C.“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昏厥初醒,惊魂未定,夺门而出,喜传捷报)

D.“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疯走狂奔,不辨东西,狼狈不堪,丑态毕现)

2.“好了!我中了!”这两句话道出了热中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呢?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按照要求,找出相应的语句。

(1)烘托范进昏厥时怕人情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烘托范进疯走狂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与表达效果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对范进动作、语言、细节等描写,嘲讽了那种如痴如狂追求功名的读书人。

B.通过对众人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反映了社会上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心态。

C.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达了改革不完善的科举制度的愿望。

D.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摧残乃至对社会的毒化。

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 3.(1)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2)众人拉他不住。 4.C 5.范进中举,高兴过度,以致疯癫。

二、类文品评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1.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司 马 徽 再 荐 名 士

□ □ □ □ □ □ □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卡片]

5.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刘玄德三顾茅庐。 2.兴复汉室 3.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稳重、顾全大局。 鲁莽、直爽、粗暴。 4.(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2)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5.(1)为二顾孔明未见埋下伏笔。(2)表现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3)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走向智慧创新

一、牛刀初试

1.给下列字注音并组成词语。

2.根据释义,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范进向他________,坐下。(拱手行礼)

(2)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________。(昏迷,失去了知觉)

(3)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________。(形容骂得很凶)

(4)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________,一个个方面大耳?(大量的家财)

3.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运用了夸张反复的修辞手法。

( )

(2)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既蔑视又粗暴,这是因为胡屠户趋炎附势、嫌贫欺穷。

( )

(3)范进中举喜疯,胡屠户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是因为怕范进地位变了反过来报复他。

( )

(4)《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

( )

二、过关斩将

(一)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成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④段横线处应写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不耻相师”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应填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随着现代多媒体手段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或电视剧,人们好逐渐养成了通过屏幕读名著的习惯。看电影或电视剧能代替阅读名著吗?人们对此有什么看法?专家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搞一次有关名著阅读的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和思考,写成论文。

范进中举

牛刀初试

1.(1)lài 赖皮 lǎn 懒汉 (2)xūn 熏陶 xūn 醉醺醺 (3)yī 作揖 jí 编辑 (4)zhàn 绽开 diàn 沉淀 (5)chuǎn 喘气 chuài 踹门 (6)kē 瞌睡 kē 磕碰

2.(1)作揖 (2)不省人事 (3)狗血喷头 (4)万贯家私

3.(1)√ (2)√ (3)× (4)√

过关斩将

(一)1.要虚心好学 要不耻不知 要不耻下问 要不耻相师

2.怎样虚心好学呢? (或:什么叫虚心好学呢?)

3.(1)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或:应当互相学习)

(2)谦逊、谦虚、虚心等 雅量、度量、胸怀等

(3)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 (从“语意连贯”的角度回答也可)

(二)略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4394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