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2014年4月教学质量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卷
2014年4月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含答案共11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4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藩篱(pān) 箱箧(jiá) 销声匿迹(nì) 讲信修睦(mù)
B.钟磬(qìnɡ) 归咎(jiù) 惟妙惟肖(xiào) 矜寡孤独(ɡuān)
C.诘责(jí) 锃亮(zènɡ) 颔首低眉(hàn) 广袤无垠(mào)
D.稽首(jí) 哂笑(xī) 龙吟凤哕(huì) 觥筹交错(ɡōnɡ)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鞠躬 遗骸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B.狼藉 烦躁 荡然无存 消声匿迹
C.轩榭 藩篱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D.归咎 喷嚏 铸剑为犁 穿流不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21下午至22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军已 并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②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 起波浪的飞沫。
③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 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
④盲孩子的心情好极了,因为他今天看见了萤火虫的光, 那光模模糊糊,小得像小米粒儿, 毕竟是他亲眼看到的啊!
A.歼灭 掠 以致 即使/也
B.消灭 掀 以致 虽然 / 但
C.消灭 掀 以至 即使/也
D.歼灭 掠 以至 虽然 / 但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B.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7.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驽钝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此其寡取易盈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8.下面四个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面短文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的道理。
B.上面短文告诉人们要善于任用人才,重视人才的道理。
C.上面短文告诉人们千里马十分难得,要细心照料的道理。
D.上面短文告诉人们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126分)
注意事项:本部分共五个大题,有16个小题,共126分。
三、翻译、鉴赏与默写(22分)
9.翻译6分
(1)比行百里始奋迅。译文: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
10.诗歌鉴赏(4分 )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完成下列三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17.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里,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2分)
(2)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2分)
18.你认为选文第⑧段中的“我”是有公德的吗?为什么? (4分)
19.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何为公德?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德?(请提出两个建议)(4分)
六、综合性学习(14分)
20.仿写(4分)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_________ _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21.综合性学习活动(6分)
为了增强同学们的节约意识,学校开展以“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相关任务。(6分)
【材料一】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
【材料二】记者在某餐厅的部分采访记录
顾客甲:今天请朋友吃饭,点菜时也没考虑太多,就怕万一不够,人家说我小气。剩了这么多菜我也觉得可惜,但带走吧,唉,实在是太麻烦了。
顾客乙:今天孩子结婚,这是她一辈子的大事,每桌总得点个一二十道菜才像个样子吧。的确是有些菜没怎么吃。可这么多菜,怎么带啊?我也不想带走,好像请不起似的。
(1)概括【材料一】所包含的主要信息。(3分)
(2)从记者的调查来看,人们在外用餐时。点菜过多和____已成为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__ __和__ __的心理作怪。(3分)
22.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6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 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 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 。(2分)
(2)这段文字表现的故事情节是(2分)
(3)从这段文字能看出诸葛亮或司马懿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七、写作(60分)
23.写作:半命题作文
初中即将毕业,你将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渐渐长大的你,心灵深处一定会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一条漂亮的裙子、一本心爱的画册……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理解,渴望有位知心的好友,渴望学业获得成功等等。
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作文。
(1)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2)除诗歌外,不限文体。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语文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4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B.、3.D 4.A..
二、文言文阅读 9分
6.D 7.B 8.C.
三、翻译、鉴赏与默写22分
9.(1)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比”“始”为评分点,“比”翻译为“等”;“始”翻译为“才”,翻译中有“开始”二字不得分,共3分)
(2)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作长远打算。(3分)
10诗歌鉴赏4分
(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
“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
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
“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2分)
(2)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2分)
11.按要求默写(每小题2分,共12分)
(6)郦道元在《三峡》中描绘两岸连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由令人想起杜甫在《望岳》中的诗句“造化钟神秀, ”。
(1)窈窕淑女 (2)瀚海阑干万里凝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浊酒一杯家完万里
四、社科文阅读(12分)
12、“可燃冰”是一种海底大陆坡上的固态甲烷气体的水合物。 (不得超过30字,意思对即可。
13、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2分)具体、突出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资源的丰富。(2分)
14、利:①能量大;②几乎无污染;③储量大,能很大程度解决能源问题。(任两点,2分)
弊:①会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急剧增加;②不易开采和运输。(2分)
五、散文阅读(18分)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分)
16.环境影响(人们的)公德(4分,答“环境对公德形成有作用”“环境培养或败坏公德”等相同意思亦可,但答“美好的环境培养公德”“ 环境培养人们的公德”“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等不给分)
17.(1)““塞”“放”这一连串动作(这一组动词),表现了德国青年捡拾香蕉皮的行为是自然的(主动的、娴熟的、习惯性的),(1分)说明他具有不妨害别人的公德。(1分)
(2)这里将风中废纸比喻成上下翻飞的蝴蝶,(1分)写出了“他”紧追不舍的情状,体现了“他”的公德心。(1分)
18.“我”是有公德的,因为“我”知道他正在抽烟,便赶紧把烟碟推过去,说明“我”是重视他人存在的(关心他人的)有公德的人。(4分)(答“没有公德”该题不给分)
19.公德是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1分)重视他人的存在。(1分)如: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重视公德教育;在公共场合应顾及他人的感受;改善人居环境,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习惯等等。(依据原文,答出任意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六、综合性学习(14分)
20仿写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能力,要先弄清上句的结构特点和句意,保持仿写的句子与上句形神兼似,保持全句的一致性。
答案示例: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扇窗的房子;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星的夜空。(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根草的荒原。)
21、(1)我国食物浪费严重(惊人)。(“我国”“食物浪费”“严重”各1分)
(2)剩菜不打包(剩菜不带走) 好面子(爱虚荣) 怕麻烦(每空1分)
22、红楼梦、曹雪芹
24.《三国演义》 罗贯中(每空0.5 分) 25.空城计(2分)26诸葛亮:足智多谋,泰然自若 司马懿:多疑(2分)
七、写作(60分)
23.命题作文。(60分)
要求: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④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作文评阅要严格按照《等级评分标准》进行。
等 级 评 分 标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