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目标教学实验检测题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第四单元)
班级 姓名 得分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的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忙碌 (lù) 活塞 (sāi) 哽咽( yàn) 忍俊不禁(jìn)
B. 惬意 (qiè) 澎湃(pài) 赫然(hè) 泰然处之(chǔ)
C. 骚扰 (sāo ) 奢侈(shē) 辜负 (gū) 小心翼翼(yì)
D. 狭窄 (xiá) 点缀(zhuì) 清冽( liè) 心旷神怡(y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2分)
A. 因地治宜 消声匿迹 美仑美奂 冲耳不闻
B. 粗制滥造 正襟危坐 无可置疑 不可名状
C. 物竟天择 刮目相看 海誓山蒙 苍海桑田
D. 德高望众 弱肉抢食 锋芒必露 相得益章
3.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 请你们收下这筐番茄表示我们遵纪爱民的心意。
B. 艺术家下乡巡回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 当他把获奖证书发给小李时,他对他笑了笑。
D. 我看见李明扶一位老人过马路,李明手上提着一个皮包。
4.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 分)
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②游人虽未盛, , , ,亦时时有。
5. 综合实践,做一做。(10分)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温家宝总理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指出: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他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为此,希望学校九年级(一)班将利用双休日举行一次集体课外读书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活动一:宣传发动]
宣传组的同学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以班委会的名义,拟写了下面一则海报,请认真阅读,按要求答题。
读有用书,做有用人
①本周双休日,我班将组织全体同学开展集体课外读书活动。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实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们的谆谆教导。③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读书人的行列,勤读有用之书,学做有用之人。
九年级(一)班班委会
(1)海报的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疏漏,请找出来。(2分)
(2)文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活动二:推荐名著]
(3)为了达到“读好书”的目的,同学之间进行了中外文学名著推荐活动。
①你推荐的作品是:《 》(2分)
②你的推荐语是:
。
[活动三:分析探究]
(4)读下列三则有关“读书”的事例,你会有什么发现?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事例一:2008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10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结果在短短三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2人。有记者采访退班学员的家长,得到的答案竟出奇一致:
“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在,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
事例二: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他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
事例三:5•12地震中,救援人员发现一个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探究结果:
。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6、7题。(4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运用典故是古人常用的一个种艺术手法,在用典中寄寓自己内心的情感,如本诗就用了“ ”和“ ”这两个典故。(2分)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2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释] 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子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8.(甲)文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 (人名)。(1分)
9.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欣然起行 欣然: ②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③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1.用文章原句填空。(2分)
①(甲)文表明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是
②(乙)文表明王子猷“造门不前而返”原因的句子是
。
12.(甲)(乙)两文均写夜晚造访友人,都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生活情趣?(甲)文还流露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三)、阅读《指纹——未来的万能钥匙》一文,完成下面问题。(15分)
①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虽然唇纹、眼睛里的虹膜视网膜也人人不同,但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最常用最方便的一种。
②指纹识别技术其实分警用和民用两大类,思路是很不同的。派出所里给犯罪嫌疑人录指纹,不但要十个指头都录,而且都要旋转180度,因为犯罪现场找的指纹往往只是残缺不全的小片,所以指纹算法上用残缺指纹在指纹库里找嫌疑人,往往会找到很多个“可能是”的结果,需要专家一一比对排除。民用指纹则不然,录指纹只录一个或两个平面指纹用于身份识别,用的时候也要求完整无缺的平面指纹,算法比对只有“是”或“不是”两种结果。但民用指纹库也可以为刑侦破案服务,比如广州市外来人口指纹库就为抓通缉犯作了不少贡献,有的还是在广州隐藏了几年的重案犯呢,改了名字改了相貌却改不了指纹。
③指纹识别技术最核心的是算法,通过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局特征或局部特征,如脊、谷和终点、分叉点或分歧点,就可以从特征值中非常可靠地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虽然从出生到老不变,但小时候的成长发育会使指纹变长,中年发福会使指纹变宽,所以指纹算法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指纹算法,在处理指纹变形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一公司前不久还花了十万美元购买了该算法的使用权呢。
④指纹识别的另一关键技术是指纹图像采集技术。以前基本上用光学技术,即用一个光源从棱镜反射按在一个取像头的手指,光线照亮指纹从而采集到指纹。现在越来越多采用的是电容方式的半导体技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皮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
⑤第二种方式也叫“活体指纹”,采集时你把手指头涂黑了也一样可以取到清晰的指纹,但只能手和身体连着才有生物电流,否则就无法采集到。前不久西安天气很冷,某单位装了这样的指纹系统做考勤,有个女员工骑单车上班,结果指纹仪不认她那“冰冷的小手”,后来用温水洗了洗手再来,指纹仪就认得她了,别人都笑她被冻得不是“活体”了。这种采集技术的设备比光学方式小了几十倍,甚至可以做进你的手机里,使用很方便。
⑥现代人身上现金少了,因为信用卡得到了广泛应用。信用卡是采用密码和签名方式确认身份的,每年犯罪分子窃取信用卡号和密码造成卡主的损失非常惊人。现在指纹技术成了电子商务的“金钥匙”,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最近开始为一些用户提供指纹识别服务,一些美国的国际贸易公司也正在积极试用指纹识别软件进行交易身份确认,国内也有银行等部门在积极试用。
⑦好好保护你的手指吧,你的指纹在未来社会用途将越来越广泛。
13.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②节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联系上下文说说“活体指纹”是怎样采集的。(3分)
16.指出第⑤节中别人调侃她“被冻得不是‘活体’”的言外之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从“日常起居”、“经济生活”、“社会活动”
等方面, 设想指纹在未来社会中有哪些用途。(试举三例,表述要清楚完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8分)
冬天里一个清新的早晨。年轻的老师正在上课:“名词是一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类……”
A“我可以进来吗?”一个穿着破毡靴的小男孩站在门口。他那被风吹红的圆脸蛋好像要裂开一样,眉上凝结了一层白霜。
“又迟到了,萨乌什金。”安娜的声调带点儿哀伤。萨乌什金赶紧溜到座位上。
“都懂了吗?……很好,那么给我举几个例子。”
“猫!”有人结结巴巴地开了头。得到肯定后,学童们继续举例:“窗户、桌子、铅笔……”
突然,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一般,萨乌什金站起来,很急切地叫道:“冬天的橡树!”学童们哄堂大笑。
“为什么要说‘冬天的橡树’呢?‘橡树’就行了。”安娜勉强控制着恼怒。
“不,橡树算不了什么。冬天的橡树,那才了不起呢!”萨乌什金坚持着。
“坐下,萨乌什金。这就是你迟到的后果!今天讲的是名词!”安娜愈加气恼。
“萨乌什金,”下课后安娜说,“你为什么总是迟到?从你家到学校走大路不过半小时!”萨乌什金的家就在他母亲工作的疗养院里,安娜曾家访过。
“我从来不走大路,我抄小路穿过森林。”
“那就不大好了。我必须和你母亲谈谈。她三点钟上班?两点钟上完课我们就一起去吧!”
B萨乌什老师走的那条小路就在学校后面。森林里一片白,只有高大婆娑的桦树的树梢在高处幽然发黑,纤细的枝条伸展在蓝天中。
“是一头驼鹿过去了!”看到安娜对足迹很感兴趣,萨乌什金说,像是在说着一位善良的熟人,“不过您别怕,驼鹿是很温顺的。”
森林不断地延伸着,好像这些树、雪堆和寂静没有尽头。突然,树木们似乎都毕恭毕敬地让开了。在林中空地的中间矗立着一棵高大的橡树,银装素裹,闪闪发光。它低垂枝丫,像是撑在空地上的一顶帐篷。树干有三人合抱那么粗壮,树皮深深的皱纹里塞着雪,像是缀着缕缕银丝,叶子几乎没有凋落,穿着雪衣,覆盖着橡树,直到树冠。在斜射的阳光下,橡树就像是一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
“这就是它,冬天的橡树!”萨乌什金奔向橡树,如同见到老朋友。
安娜显然也被森林的奇观震撼了,她虔敬地向橡树走去。
“您看!”萨乌什金在树根边挖雪,打开了一个小小的岩洞。一只褐色的青蛙蹲在里面,好像硬纸板做的一样,一动不动。“它在装死,一晒太阳,就跳起来了!”
他领着老师看自己的小天地。橡树脚下还栖息着许多住户:刺猬、甲壳虫、蜥蜴、瓢虫……
安娜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忽然听到萨乌什金的惊叫:“哎呀,来不及见我妈妈了!”
安娜急忙看表,三点一刻!“没什么,”她皱着眉头,“这只是意味着,近路是不可靠的。你还得走公路。”萨乌什金没吭声。
C“天啊!”安娜痛苦地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她想起了课堂的情景:她的讲解是多么的苍白枯燥,而语言本身是鲜活美妙的,如同丰富的生活。
“萨乌什金,谢谢你带我散步。当然,你可以走这条路。”
“谢谢您,老师!”萨乌什金脸红了,他很想对老师说,他以后再也不迟到了,但又怕做不到。停了一会,他真诚地说,“老师,我送您……”
“不用了,我一个人能走得到。”安娜说。
萨乌什金疑惑地看了看老师,然后从地上拾起一根棍子,递给安娜。“要是驼鹿跳过来,你就抽它的背,它就会跑掉的。最好只是晃一晃,这对它就够了!要不然它受了委屈就会离开林子了。”
离去不远,安娜回望了橡树一眼。橡树在夕阳下白里泛紫。她看到树下目送老师的萨乌什金的小身影。安娜突然领悟到,在这个森林中,最令人惊讶的不是冬天的橡树,而是这个穿着破毡靴的小男孩。
18.通读全文后,请为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
19.“冬天的橡树,那才了不起呢!”萨乌什金坚持这样说。冬天的橡树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特点?请结合文中的相关描写加以分析。(4分)
20.文末安娜领悟到“在这个森林中,最令人惊讶的不是冬天的橡树,而是这个穿着破毡靴的小男孩”。“这个穿着破毡靴的小男孩”为什么是“最令人惊讶的”?请联系原文谈谈。(4分)
21.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3分)
22.安娜未能完成与萨乌什金的母亲面谈的计划,有人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家访”,也有人说“安娜此行胜过家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感悟谈谈。(5分)
第三部分 写作(50分)
23. 有人说,生活如诗,生活如歌;有人说,生活如藤,生活如萝;有人说,生活如溪流,生活如小河;有人说,生活如……
你怎样看待生活?请以“生活如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题中横线上填上 你所选定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③全文不少于600字。
第四单元
1.A 2. B 3. D 4.略
5.(1)内容上没有交待清楚活动举办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格式上没有在署名后署清倡议时间。
(2)第②句有语病“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实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应改为“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响应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们的谆谆教导。”
(3)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通过他你可以找到人生的定位,通过他你可以思索生命的价值,通过他你可以获得更有意义。
(4)发现: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无功利的良好的读书环境。
6、7 略
8、苏轼 9、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10、略
11、①月色入户 ②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2、两文都表现了主人公怡情自然的生活情趣。(甲)还流露了主人公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等微妙复杂的感情。
1指纹的采集、识别及运用。(说到采集、识别或指纹识别及运用即可。)(3分) 14.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3) 15采用电容方式的半导体技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皮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3分) 16她已不是活人了,指纹仪已无法采集到她的指纹了。(答她已不是活人,或她的手指已不像活人的手指了都对。)(3) 17①用指纹指令开门。 ②利用指纹密码划卡消费。 ③利用指纹密码设计个人专用手机。(3分)
18(2分)要点与评分:能扣住文章主旨或关键人、物,言简意赅。酌情给分。
例一:冬天的橡树 例二:穿破毡鞋的小男孩
例三:震撼心灵的“家访”
19要点与评分:能抓住“冬天的橡树”的主要特点(两点即可),2分;联系相关描写加以分析,2分。
示例:冬天的橡树极美,它高大粗壮,庄严地矗立着,美得就像是“一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冬天的橡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风雪中“叶子几乎没有凋落”。冬天的橡树具有宽广的胸怀,“像是撑在空地上的一顶帐篷”,庇护着许多弱小的生灵……
20、要点与评分:能抓住小男孩的主要特点(至少两个),2分;联系原文,加以分析,2分。
示例:这个穿着破毡鞋的小男孩热爱大自然,他对冬天的橡树、装死的青蛙、温顺的驼鹿都有深厚的感情。这个小男孩纯真善良,老师要回去时他主动提出要送老师,细心地送给老师一根棍子防身并希望老师只是吓唬一下调皮的驼鹿就好……
若扣住小男孩的其他特点,例如“见多识广”,“观察细腻”,“敬重生命”,“善于感悟生活”……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1、要点与评分:能抓住句子某一方面的特点简要品析。内容2分,表达1分。
例一:A句描写了小男孩初次亮相时的外貌和语言,突出了天气的寒冷和小男孩的有礼,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例二:B句自然地将小说的场景从校内转到森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三:B句中“白”、“黑”、“蓝”,渲染了森林冷寂的氛围。“婆娑”、“纤细”突出了“桦树”柔美的特征……
例四:C句写出了安娜的心理变化,点明了此行对她的巨大影响,为下文她态度的转变作了铺垫……
例五:C句写出了安娜对语言的顿悟:语言如同生活般丰富而鲜活,只有植根于生活,语言才能焕发活力……
22.要点与评分:观点明确,1分;结合文本和生活感悟,2分;表达,2分。
示例:我认为安娜此行胜过家访。安娜虽然未见到萨乌什金的母亲,但在家访途中,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反省了自己教学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她真正理解了萨乌什金的内心世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此行,使萨乌什金发自内心地希望能改正自己经常迟到的缺点,教育的效果其实已经达到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生活感悟”可融于具体分析中,不必独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