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教材全解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的语文测试,重点考察学生对《左传》相关篇章的理解、诗词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名著《左传》的认知。试卷不仅涵盖了基础知识,如字音、字义、多义词、通假字等,还考察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名著《左传》的掌握情况。此外,试卷还包括了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以及古诗文默写等内容。

所涉及的知识点

主要知识点是文言文阅读理解,包括字音、字义、多义词、通假字等基本文言文知识,同时涉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对名著《左传》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语文(下)(江苏教育版) 第四单元 学会读书(十)知人论世读经典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第一部分(共27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刿(ɡuì) 昳(yì)丽 未孚(fú) 旗靡(mǐ)

B.窥(kuī)镜 期(qī)年 孰(shú)视 纳谏(jiàn)

C.崩殂(cú) 裨(bì)补 畎(quǎn)亩 拂(bì)士

D.臧否(pǐ) 咨诹(zōu) 箕(jī)畚(běn) 阙(quē)漏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齐师伐我 (2)小惠未徧

(3)忠之属也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①于是入朝见威王( ) 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2)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3)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3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6)入则无法家拂士( )

5.名著阅读。(3分)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① 所作。《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② 发生的一次战争。《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③ 过程的描写。

6.综合性学习。(8分,每小题4分)

经典著作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继承这笔财富,利民中学九年级(3)班的同学特地举办了一次“知人论世读经典”的交流活动。

(1)在交流活动中大家对“什么是经典,经典的标准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有的说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这时主持人问你对经典的看法,你会说:

(2)在交流会上,同学们还对我国的经典著作进行了一番有价值的解读。请你仿照他们的解读,对下面孟子的名言进行解读。

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7.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3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左牵黄,右擎苍。( 《江城子 密州出猎》)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 》)

第二部分(共33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直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景,“卷”显示秋风的强劲狂暴;“三重”突出被卷去的茅草之多,受害程度之严重。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群童抱茅入竹去,诗人感到十分愤怒,痛斥他们为盗贼,“忍”与“欺”相呼应,写出诗人既痛苦又愤懑的心情。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破家亡的时局,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长夜”语带双关,表现了诗人盼天亮,盼过安定日子的迫切心情。

D.“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诗人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从中可见诗人火热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

9.诗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我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1分)

曹刿论战

《左传》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2分)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11.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12.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13.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 )(3分)

A.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____________

(2)杀人以梃与刃 以:____________

1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以污其行乎 _____________ 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_____________

累寸不已 _____________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_____________

20.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羊 子 大 惭 乃 捐 金 于 野 而 远 寻 师 学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22.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第三部分(共4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纽约公共图书馆前馆长、卡耐基基金会总裁瓦顿曾说起他的童年:他出身贫寒,6岁丧母,祖母在伊朗北部山区把他带大,她曾告诉小瓦顿:“孩子,有两点你一定要记住:第一是出身,这一点你无法改变;第二是你的人格,而这一点则任你控制,你可以失去你的健康与你的财富,但永远不要失去你的人格,你的人格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请以“掌握在自己手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②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九年级语文(下) (江苏教育版) 第四单元 学会读书(十)

知人论世读经典 检测题 参考答案

1.B[期(jī)年。]

2.(1)攻打。(2)同“遍”,遍及。(3)一类(事情)。(4)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5)案件。(6)有“养”的意思;独占。(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涉及通假字,要做好此类题,平时需注意积累,并注重整理归纳,还要能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

3.(1)①朝廷 ②朝见 (2)①方圆,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②地方 (3)①谁,哪一个 ②同“熟”,仔细(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掌握文言词语的多个义项,然后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具体含义。)

4.(1)徧,同“遍” (2)反,同“返” (3)辟,同“避” (4)辩,同“辨”

(5)曾,同“增” (6)拂,同“弼”(掌握通假字要靠平时多积累。解释文言词语的含义,当某个词用常用义项解释不通时,就可考虑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5.①左丘明 ②长勺 ③曹刿与鲁庄公对话(本题考查名著知识,涉及的名著是《左传》。这提醒我们在记诵现代文中外名著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对古文名著知识的积累。关于《左传》的文学常识,在初中阶段主要出现在《曹刿论战》一文中。结合自己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记诵积累,以及对《曹刿论战》一文的理解,这道题应当是不难回答的。)

6.(1)示例: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作品只有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被广大求知者认可才能称为“经典”。(结合客观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2)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无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回答问题前先要分析“示例”中“解读”的格式,经过分析后得出答题思路:先直译所给的名言,然后再说出自己从名言中明白的道理。)

7.(1)山岛竦峙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山河表里潼关路 山坡羊 潼关怀古(本题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均属于直接性默写,或填写下句,或填写上句,还考查了对作者或作品的识记能力。对名句的积累,一要准确无误,不能出现错字、漏字、添字现象;二要理解句子的含义。对作者或作品出处的积累可采用分类整理的办法,做到扎实、准确、无误。)

8.B(“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的是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绝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

9.安史之乱。示例:《春望》《石壕吏》。(此题考查同学们对诗歌写作背景的掌握情况及发散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学习诗歌时,一定要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10.D(这一段对曹刿的描写是通过他与鲁庄公的对话进行的,作者用鲁庄公的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反衬了曹刿的沉着冷静、胸有成竹;其抓住时机、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体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11.A(齐国进攻鲁国,鲁庄公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的,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对于战前准备的理解,鲁庄公与曹刿也是不同的:鲁庄公认为靠的是小恩小惠和神灵的保佑,曹刿认为靠的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即取信于民。所以A项是错误的。)

12.D(《曹刿论战》一文重点是写曹刿“论战”,突出表现曹刿的远谋,所以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的过程,因不是“论战”的内容,所以文章略写,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文章中心。故D项错。)

13.B(从齐、鲁两国强大和弱小的对比中,可以想象出,只有“黑云压城城欲摧”能体现出那种以强凌弱的气势。)

14.(1)面刺:当面指责。(2)以:用。(“面”在句中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当面”的意思,“刺”是动词,“斥责,指责”的意思,“面刺”即指当面指责。“以”在句中作介词,“用”的意思。)

15.D(D项中,两个“异”都是形容词,解释为“不同”。A项中前一个“胜”是动词,解释为“战胜,取胜”,后一个“胜”是形容词,解释为“优美的”。B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解释为“向”,后一个“于”是介词,解释为“比”。C项中前一个“之”是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种”。)

16.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落实句中重点词语、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如句中“所谓”解释为“所说的”,“于”是介词,解释为“在”。)

17.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 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甲文通过记叙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国君能够善于接纳批评意见,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国家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乙文中,针对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急于报仇雪耻的心理,孟子提出了忠告,强调国君只有实行仁政,才会赢得民心,无敌于天下。)

18.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1分),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1分),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甲文中,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而含蓄地指出国家治理的问题所在——君主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不动兵卒,“战胜于朝廷”。乙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孟子认为,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文章由小及大,从举例入手,运用了类比手法和排比句式,逻辑严谨,层层深入,议论风发,气势磅礴。)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这种事情,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

19.行:品行、德行  异:特殊原因(情况) 已:停止 感:被……感动(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结合语境。“行”在句中是名词,译为“品行、德行”;“异”在句中是名词,译为“特殊原因(情况)”;“已”在句中是动词,指“停止”;“感”在句中是动词,是“被……感动”的意思。)

20.羊 子 大 惭/乃 捐 金 于 野/而 远 寻 师 学(句意是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重要依据。本句的意思是: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我们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断句,只要理解了句意,划分停顿就比较容易了。该句容易出现少断或错断的现象,注意不要将“捐金于野”“远寻师学”断开。)

21.(1)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2)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的意思;其次要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的句式;再次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翻译文言句子,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尝”解释为“曾经”,“遗”解释为“丢失”,“与”解释为“给”;(2)句中“归”解释为“回来”,“何异……乎”解释为“和……有什么不同呢”。]

22.(1)不能贪财污行;求学要持之以恒。(2)捐金于野,远寻师学;复还终业,七年不返。(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文中,乐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知错就改,捐金于野并远寻师学。一年后,当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乐羊子妻又“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点出:“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妻子这番借织布来讲道理的话,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乐羊子妻的两段话告诫人们:做人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做事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原来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曾经在行路时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着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原因。”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的。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不停止,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延迟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和割断这(正在纺织的)布匹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23.思路点拨:这道作文题给我们提供了相对广阔的思维空间,写作时可以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自由地选材、立意,除了根据材料的提示,把作文主题确定为“人格掌握在自己手里”外,写“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情绪掌握在自己手里”“机遇掌握在自己手里”“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成功掌握在自己手里”“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等等,都是切题的。

写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有:(1)不注意审视话题和把握题目内涵,大谈“人格”的价值或只谈“命运”“机遇”等,并未涉及“掌握在自己手里”,以致偏离话题;(2)所选的是容易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内容(如天灾人祸),却硬说它“掌握在自己手里”,显得牵强附会,缺少说服力;(3)主旨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在行文中没有突出自己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例文:

贝多芬告诉我……

无数次驻足,无数次筹备,我实在不愿去窥探您耳聋后最初的心境,也不愿撩起那段我认为是痛苦无比的记忆……

于是,我只是悄悄地谛听,谛听您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只是默默地品味,品味《名人传》上有关您的文字。但是,您却毫无保留地告诉我: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您似乎看到了我的不解,于是,告诉我……

您虽然患有耳疾,却拥有音乐——这是一个可以让您的思想、情感任意奔驰的海洋。您在这片浩渺无垠的海洋中遨游,撷取晶莹的浪花,于是,一曲《第九交响曲》横空出世了。它的出现,似乎孕育着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您也获得了释放,将音乐掌握在自己手里。

您虽然生活贫困、悲苦,却有一颗高昂的头颅。永远都无法忘怀,那次您与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一支贵族队伍,歌德脱帽致礼,而您却站立在那儿,让那些贵族向您致礼!您可知道,这一举动震撼了多少人的心扉?不向权贵低头,您将自己的人格,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您虽然失去了一切“欢乐”,但您却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欢乐。您以一个失去欢乐而创造欢乐者的身份告诉我: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懂了!

创造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面对许多灾难,于是,我们常常怨天尤人,慨叹上苍的不公,现在想想那实在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自己才是命运的缔造者:

我们无法左右天气,却可以改变心情;

我们无法改变上苍给我们的“厚礼”,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处世态度;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我们无法改变出身,却可以控制人格……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直面坎坷的从容和身为万物之灵的睿智去把持自己,驾好自己的人生之船。

【点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一个把握不好就容易落入俗套的命题,但本文写出了大气,写出了才情,写出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底蕴。首先,文章以贝多芬这位命途多舛的音乐巨人的一生作为诠释话题的唯一材料,足见作者的慧眼与匠心。其次,主体部分分层阐述,谈贝多芬因为直面人生、贫贱不移、播撒欢乐,所以他牢牢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条理清晰,分析准确而深刻,内容厚实而有新意。文末以一组排比句,精当地概括了面对命运的挑战时应具有的态度,可谓直抒时代强者之心声。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4774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