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业纸有答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的语文作业纸,主题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内容包括基础词汇解释、句子积累、课文理解和课外拓展阅读。试卷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理解古文的内涵,并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份试卷涵盖了古文阅读、词汇解释、句子积累、情感理解和文学赏析等方面的知识,重点在于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涵以及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年级语文作业纸 NO.18

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主备人:潘宝全 审核人:徐美云 时间:1.28.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解释加点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2)卷我屋上三重茅(            )   (3)忍能对面为盗贼(            )  (4)归来倚杖自叹息(            )   (5)俄顷风定云墨色(            )  (6)秋天漠漠向昏黑(            ) 2、积累运用

(1)茅飞渡江洒江郊,                       ,                           。 (2)                           ,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                           ,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二、阅读理解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2、“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3、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4、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三、课外拓展阅读  

诗二首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归信吟

  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岁暮到家》中写出诗人与母亲见面场景的诗句是 , 。写诗人心理活动的诗句是 , 。

2、《岁暮到家》一诗化用了孟郊《游子吟》里的诗句,请指出诗人是如何化用的。

3、《归信吟》秉承诗人一贯的表现苦吟的诗风。本诗的语言表达就很有特色,如“泪墨”一词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请结合诗意写出你对“泪墨”的理解。

4、、请你用细腻的笔法,丰富的想象,描写出作者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情景。

5、两首诗都是思念亲人的诗,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6、思亲的诗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些与此相关的诗句。(至少三句,不是同一首,还要指出作者或出处。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答案:

一、

1、(1)深(2)几层(3)竟忍心如此(4)拄着拐杖(5)一会儿(6)黑下来

2、略

二、

1、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对,有见解即可)

2、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大致情况说清即可)

3、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4、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三、

1、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2、“寒衣针线密”化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语言简洁明快,又点明了诗题。

3、理解“以泪研磨”“挥泪作墨”皆可。

4、答案不统一。可以从“清瘦”“苦辛”“问寒暖”等词语入手,把诗歌不能表达的细节表现出来。

5、《岁暮到家》用白描的手法极力描摹了岁暮到家时,母子相见时的场景、神态,还用细腻的笔触写儿子从母亲的一系列举动上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牵挂,因此在外游荡却“不敢叹风尘”;《归信吟》却只用极简练的笔墨道尽了游子的思念之苦。

6、(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5049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