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语文:第14课《小男孩》同步练习(语文版九年级下)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围绕《小男孩》这篇课文设计,包含基础题、整体感悟题和课文阅读题。基础题部分涵盖了字音、形近字组词、错别字辨析、关联词选择和句子排序等内容;整体感悟题要求学生概括小男孩的形象以及妈妈对他的态度;课文阅读题则深入分析了课文的细节和主题。此外,试卷还包含了一道中考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高度和攀登的意义。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句子的逻辑关系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及环境描写的运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高度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小男孩·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23分)

1.给加粗字注音。(4分)

埋怨( ) 摊开( ) 脖颈( ) 倚靠( )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11分)

3.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挪动 撒网 刹那间 宽敝明亮

B.躲避 清脆 摁门铃 抖擞精神

C.保嶂 凉爽 擦汗珠 耳濡目染

D.吮吸 拂动 湿漉漉 孤独无住

4.填入括号中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虚心地承认错误、缺点,( )决心改正这些错误、缺点,从缺点错误中学会新的知识、本领,( )使认识不断深化,( )逐步掌握规律,取得胜利。

A.如果 而且 因此 并且 B.只有 并且 因而 才能

C.如果 就 才能 从而 D.只有 并且 才能 从而

5.给下列句子排序 (4分)

①小男孩觉得那太阳像家里烧的煤球,他用肩膀抹去脸上的汗水。

②小男孩看见汽车一辆接一辆,他有些不耐烦。

③妈妈说,过街的时候不准乱跑。

④太阳已经偏西了,那是夏天的太阳。

⑤他把头往后一仰就撒腿往前跑,他听见汽车刹车的怪叫声。

⑥他跳下人行道,吸了一口气。

二、整体感悟(7分)

1.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2.小男孩的妈妈对小男孩怎么样?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课文阅读题(13分)

阅读课文第20、21段,回答问题。

1.把小男孩置身于一个夜里的雨天来描写有何用意?(3分)

2.小男孩本来想好不再叫他“爸爸”,为什么见了后又一声声地叫起来?(2分)

3.文章最后一段反复写“飘着雨,小男孩……”如何理解?(3分)

4.小男孩有家不能回,假如你是一个过路人,看到这个孩子在凉棚里蜷缩着,你会怎么办?(5分)

四、中考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题。

何不去登山

①许多平铺直叙的日子以后,一次偶然的远足,你突然发现,原来在生命盆地和平原的边缘,有山;在你生命的底蕴中,原本有山。

②世界充满了起伏变化,它以不同的高度铺展着各异的风景,又以大自然的平衡之手,着意营造了险峻处的美丽。这一哲理也结晶在一句唐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知道你很忧郁,于是我说,何不去登山?在山上可以俯瞰朝霞落日,感受天广地阔的景深;还可以大喊一声你爱的人的名字,听听山谷旷远的回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那种空灵高峻之美,须得身经心历。山与你互相等待:却很可能一生中失之交臂,让你一辈子都矮在平原。

④山峰入云也许尚不足于却步,最难的莫过于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在一座千万年山龄、千百仞身高的大山面前,以苍天的眼望去,人便缩成了蚂蚁,仿佛动与不动都失去了大的意义;倘若以蚂蚁的眼望去,人又是顶天立地。高度决定了层次,层次决定了视域,视域决定了心境,这心境则又是一层精神的仁山智水。

⑤这种高度,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从前人书里发现。俯身字阶行梯,神游八方四极,你能看到大洋彼岸有个叫瓦特的人,正从姥姥的烧水壶里揣摩着蒸汽机;还能看到此山脚下百多年前,一群如花似玉的女子在大观园内,如何红楼一梦尽历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

⑥这种高度,我们还可以从人世文明、社会昌盛、科学进步中觅得。这时候个人往往超越攀援的客体,也成为海拔的主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立身于人类公利的山峰,那是杜甫亘古千秋的境界。沐底层风雨,则有“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的沉郁。浴高处日月,又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奇。

⑦这种高度原来就坐落在你的内心,耸立在幼时的志向里,绵延在壮年的走向中。许多先天低矮、其貌不扬的人,因这攀登而气韵高雅、卓然不群,举手投足间荟萃了海拨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风度。

⑧人在山中,才知道,白云也可以抓上一把,苍翠竟有清甜的味道;人在山中,才知道,高度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快乐则是附于跋涉过程的函数;人在山中,才知道,庄严是望远时的一种心境,高处才能指点江山。

⑨生命中,原本有山;高山上,必有昂扬的生命。

1.谈谈你对文中“登山”的理解。(2分)

2.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选文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2分)

3.文章引用的诗句中,有的蕴含了登高望远的哲理,有的表现了俯视一切的气概,请找出来写在下面。(4分)

登高望远: , 。

俯视一切: , 。

4.本文以“登山”为话题,为何在第⑤段中举了瓦特的例子?(3分)

5.选文第⑧段三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有何作用?(3分)

6.你在学习上也需要翻越很多山峰,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悟。(3分)

一、1.mán tān gěng yǐ 点拨:第一个字不读mái。

2.点拨:要明确每个字的意思,所组词仅作参考。

3.B 点拨:A项中“敝”应为“敞”,C项中“嶂”应为“障”,D项中“住”应为“助”。

4.D 点拨:要理解关联词之间的搭配。

5.④①③②⑥⑤ 点拨:要加强课文朗读,此题可容易解决,另外还要理解内容。

二、1.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点拨: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2.对小男孩很严厉,缺乏关爱。爸爸不付给生活费,做妈妈的应当通过法律手段去讨要,可她却把责任推到小男孩身上,还说要不回生活费就别回家,使小男孩晚上去凉棚过夜。

点拨:要从小男孩的所作所为上去考虑。

三、1.更加衬托小男孩的孤独无助、凄楚可怜。 点拨:自然环境往往对人物起渲染衬托作用。

2.一方面是割不断的亲情,另一方面叫他“爸爸”是想打动他,要回生活费。

点拨:解答此题,要从孩子的心态去考虑。

3.反复写,突出小男孩有父有母但近似孤儿的悲苦命运,使作品迸发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点拨:从作品的主题的角度去考虑。

4.如:我会向他问明情况,然后把他带回家里,让他吃饱饭,再给他的妈妈打电话接他回去,并向他妈妈说明这样对待他是不对的,应该关心小男孩。 点拨:此题为开放性题,答案很多,言之有理即可。

四、1.文中的“登山”既指登临自然界的高峰,也指翻越人生的高峰(或翻越内心屏障,超越自我)。

2.生活中有许多山峰等待你去攀登,如果你不去努力,就可能在平庸中度过一生。

3.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俯视一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瓦特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即是登山的开始,生活中的山峰就在你的身边(或答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

5.排比句式,既增强了语言气势,又淋漓尽致地写出“登山”过程的美好感受。

6.例:学习中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战胜它,每克服一个困难就是翻过一座山,就是一次心灵的陶冶、自我的超越。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5088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