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语文:第18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鄂教版九年级上)(无答案)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涵盖了《孟子》两篇文章的相关知识,《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类型多样,包括填空、解释词语、简答题、翻译题、选择题以及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试卷不仅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考察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经典文章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所涉及的知识点

试卷重点考查了《孟子》两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及其论证方法,以及古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翻译技巧。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A鱼我所欲也

第一部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4分)

⑴生,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

⑵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二者不可得兼(兼: )

⑵故不为苟得也(得: )

⑶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 )

⑷故患有所不避也(故: )

⑸贤者能勿丧耳(丧: )

⑹蹴尔而与之(蹴: )

3.作者认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却接受了的原因是 。(2分)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5.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⑵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⑶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4年芜湖试题)(2分)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萧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A、 从表现内容看,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下阕主要是评古论今;从表现形式看,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B、 词中的“魏武”指的是曹操,“遗篇”指的是他的《观沧海》。

C、 词中用“白浪滔天”、“一片汪洋”写出了大海的特征。

D、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悲叹。

第二部分:

(一)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互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第一段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8.文中的“万钟”指 。(2分)

9.文中作者认为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3分)

10.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2分)

11.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它们各持什么态度?(3分)

12.第二段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简单分析它的好处。(3分)

13.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4分)

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⑶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二)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练习。(2004年济宁试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担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②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险躁:过分急躁。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3分)

15.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3分)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治经: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

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俭以养德: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19.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3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请用一段200字左右的文章表述你的观点。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D 6、A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5107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