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鱼我所欲也作业题有答案

试卷简介

该试卷围绕《鱼我所欲也》这篇经典文言文展开,旨在通过阅读理解、语言训练、思维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试卷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还强调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并通过古今对比,让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舍生取义”的精神。

所涉及的知识点

本文主要讲解了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阐述了义的价值高于生命这一观点,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这一思想的重要性。

鱼我所欲也

备课人:张琳玲       单位:镇江新区大港中学 审核人:徐美云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本文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明确: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 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是故 , 。

    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复习把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九年级语文作业纸 NO.3

课题:鱼我所欲也 班级: 姓名:

主备人:张琳玲 审核人: 徐美云 时间:1.25

一、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____ ____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

蹴尔而与之________ 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

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 则凡可以得生者_______

得之则生______ 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 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

呼尔而与之______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

⒉ 重点语句翻译

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⑶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⑷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⑸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⑹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⑺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①在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可用文段中的“ ”四个字概括。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 ”。

4.“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种设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5.人生要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二、《鱼我所欲也》片段与比较阅读题训练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⑦。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句子。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

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

三、[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一、1.①同时得到②同“避”,躲避③因此④苟且

2.并不只是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会丧失罢了。

3.①舍生取义②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生与义 形象生动地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5.示例: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二、1.(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祸患,灾难 (3)丢下,抛弃 (4)于是,就 每词1分。

2.(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3.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

4.舍生取义

三、1.①给,给予 ②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③到,去,往 ④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共4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共2分,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②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共2分,其中“子”和“欺”译错的,每个扣1分)

3.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4.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5341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