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历史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1(北师大版八上)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特别是清末民初到民国时期的社会习俗变化。试卷内容涵盖了照相术、电影、服饰、称呼、礼仪等多个方面,并通过选择题、填表题和问答题等多种题型,全面测试学生对这一历史阶段社会变革的掌握情况。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套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清末民初至民国初期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包括照相术的传入、电影的发展、服饰的变化、称呼的改革以及礼仪的演变等。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基础巩固题

1.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 传人中国。下边照片上的是 ,照相走人清朝的宫廷生活是在 。

2.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马路天使》

3.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掉辫子,这件事说明 ( )

A.义务为人剪辫成为军警中流行的新时尚

B.在革除陋习时,民国政府还需采取强制措施

C.部分军警采用粗暴手段对待群众

D.是否留辫应听其自愿,强行剪辫有损民主

4.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 )

A.老爷 B.先生

C.同志 D.君

5.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可能被称呼为 ( )

A.老爷 B.大人

C.先生 D.陛下

6.清末民初,在中国一些大城市里,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 ( )

A.西服 B.中山装

C.长袍马褂 D.休闲装

7.中山服和西服取代翎顶礼服成为官员的礼服,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中日战争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

8.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 )

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

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

强化提高题

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政府职员之间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体现了( )

A.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思想

B.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10.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 )

①女子可以不缠足

②照相、看电影

③男子剪辫子、留短发

④使用洗衣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长期在中国流行的跪拜礼在辛亥革命后被废止,主要是因为这种礼仪 ( )

A.复杂繁琐 B.野蛮粗暴

C.有损人格 D.与西方差别太大

12.填表: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

课外延伸题

13.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 ( )

A.汉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14.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帝制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戴假辫子的人,这些人是 ( )

A.孝敬父母的人

B.下层群众

C.清朝的遗老、遗少

D.满族人

1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

A.男子剪辫子

B.取消“大人”的称谓

C.废除跪拜礼

D.女子停止缠足

16.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和建国的含义。你知道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什么寓意吗?

17.阅读下列材料: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有一位八十多岁的盐商,专程从外地赶到南京,想看一看大总统的风采。见面的时候,孙中山正准备和他握手,他已放下手杖,跪下去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大礼。孙中山先生连忙拉他起来,请地坐下,亲切地和他说话,最后告诉他:“总统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盐商问:“那么总统离职后呢?”孙中山说:“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中去,和老百姓一样。”盐商告辞,孙中山还派人用车子将他送回旅馆。这位盐商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请回答:

(1)老盐商为什么见到孙中山就下跪?

(2)经过与孙中山的会谈,老盐商见到的“民主”有哪些?

中考链接题

18.(2006·福建宁德)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下图所示的是 ( )

A.剪发辫 B.易服饰

C.废缠足 D.改称呼

19.(2006·包头课改)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不可能享受到的是 ( )

A.用数码相机拍照

B.在电灯下看书

C.给异地朋友发电报

D.坐轮船、火车旅行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照相术发明并传人中国的情况” 这一基础知识的掌握,注意照相术传人中国和走入宫廷是在两 个不同时间。 答案:19世纪40年代以后慈禧太后19世纪晚期 

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1905年,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所以答案是 A。 

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辨析能力和灵 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辛亥革命”、 “剪辫”等关键词,联系所学,可排除A、C、D项,答案是B。

4.B解析:四个选项都是中国不同时期人们之间的称呼,其中 A项“老爷”是前清官场的称呼;C项“同志”是建国后人们 相互之间的称呼;B项“先生”和D项“君”是中华民国规定 的民间普通称呼,从题干的限制条件“比较普遍”来判断,符 合题意的答案为B。 

5.C解析:从题干“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人手, 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可知,A、B、D三项都是前清官场的称 呼,只有C项符合题意,答案是C。 

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辨析能力。对 选项进行辨析可知:C项是前清男子的服装;D项是现代男士 的服装;A、B两项都是清末民初男士的服装,但符合题干的 条件“大城市…‘正式场合”的是A项。答案为A。 

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力。由“翎顶礼服”是清朝官员的官服可知,A、B、C三项与 题意不符,答案是D。 

8.D解析: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 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习惯和传统服装的样式而创制的新服 饰,在国际上被视为中国民族服装。答案为D。 

9.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大人”“老爷”这些前清官场的称呼带有 明显的等级观念,而民国政府规定职员问称职务,民间改称 “先生…‘君”则体现了资产阶级平等的愿望。答案为C。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生活的综合 掌握能力。对选项进行分析:④使用洗衣机在当时不可能办 到,故排除。答案为D。 

1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跪拜礼作为 一种礼仪,通常是老百姓对官员或下级对上级所行之礼,并 不是互敬之礼,所以此种礼仪表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尊卑、 等级的差别,有悖民主、平等的社会风尚。 

12.解析:本题以列表形式考查学生对清末以前和清末民初的日 常生活进行综合比较,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辨析能力。注 意:“发式”主要是比较男子的发式。 答案:

 1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辨析能 力。由题干中的“清朝”可知:清朝是我国少数民族满族建 立的,可推断出答案为B。 

14.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辛亥革命 后,剪辫与反剪辫斗争激烈,.为表示对清王朝的怀念和忠诚, 一些人拒不剪辫或戴假辫。综合分析,答案为C。 

15.D解析:四个选项都是辛亥革命后改变的社会习俗,从题干 的限制条件“对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人手,对 选项进行分析可知符合题意的答案为D。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课外知识掌握的情况。可从衣领、 口袋、扣子等方面说明。 答案:中山装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 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为五个,寓意国民党 五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这有别于西 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族、 民权、民生;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 的理念。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答案:(1)因为人们19己到皇帝或官员要下跪,而大总统是当时 最大的官,所以老盐商对孙中山下跪。 (2)老盐商见到的“民主”有:见到总统和官员不下跪,总统 可以同平民握手,与总统谈话还可以坐下,总统是人民的公 仆,总统任职不是终身制,总统离职后与百姓一样等等。 

18.A解析:本题是识图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及辨析、 观察能力。从图片上的革命军手中拿的长长的辫子可知,此 图反映的是革命军在街头剪辫子,答案是A。 

19.A解析: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时间 20世纪30年代,那时数码相机还没有出现,答案是A。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3042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