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历史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2(北师大版八上)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特别是对西方科技文明成果(如照相、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以及服饰、称谓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试题涵盖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具体人物和法令的作用,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所涉及的知识点

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变迁,包括照相、电影等科技文明成果的引入,服饰、称谓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以及这些变化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1. 世纪晚期,照相这一西方科技文明成果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

2.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3.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 ,要求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

4.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 ”“ ”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5.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6.改错:

(1)电影的传人与应用和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清末民初,中山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

基础巩固

7.下列关于照相术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的东方国家

B.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

C.照相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D.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8.育才中学初二(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武昌起义后的武昌城门楼

9.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 )

A.战争 B.市民生活

C.戏剧 D.科普

10.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新变化表现在( )

①看戏②照相术的传入③电影的传人④电脑的使用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B.新文化运动以后

C.戊戌变法以后

D.辛亥革命爆发后

12.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 )

A.先生 B.某君

C.老爷 D.同志

13.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的是 ( )

A.剪发辫 B.易服饰

C.改称呼 D.禁缠足

14.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

A.中山服装厂出品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D.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

15.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西服的引进

B.中山装的出现

C.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16.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你知道它代表什么含义吗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17.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18.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辫

B.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

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19.识读右图.请完成:

(1)这是什么服装?它为什么在清末民初流行?

(2)此服装前襟四个口袋后来被赋予什么含义?

创新升华

20.阅读下列材料:

“民国肇兴,五族共和.‘老爷“大人’之称久经淘汰.乃不谓公堂会审之时.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栽判官亦直受不辞。曾无一言相告诫。”无独有偶,家中雇用的佣人仍然以“少爷”“老太爷”称呼主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民国”建立在哪一年?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

(2)“五族共和”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大人”“老爷”的称呼最为流行是在哪一朝代?

(3)民国之后的称呼有什么变化?

(4)你认为上述材料说明了称谓改革中的什么问题?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

自主学习

1.19

2.西洋影戏

3.剪辫令

4.大人 老爷

5.清末民初

6.(1)电影改为照相摄影。

(2)中山装改为西服。

基础巩固

7.A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故A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8.B解析:照相术是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的,而虎门销烟发生于1839年,故选B项。

9.C

10.A解析:看戏这种文化生活古已有之,并不是近代文化生活的新表现,排除①;中国近代还没有电脑,排除④,只能选A项。

11.D解析:根据题干中“剪辫”这一信息,可推断这一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

12.C解析:“大人”“老爷”是前清官场的称呼,中华民国成立后,明确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故C项是民国之后不可能有的称呼。

13.C 解析: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该命令影响深远,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14.B

15.D解析:A、B、C三项都是服饰变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选D项。

16.D

17.D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可知,A、B、C三项的说法符合历史事实;而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故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18.D

19.参考答案:(1)中山装。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山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它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孙中山又带头提倡,所以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2)前襟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寓意以文治国。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识图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结合中山装出现、流行的原因及中山装的造型所赋予的特殊寓意来解答。联系教材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上海定做服装时,以西服为模本,加以改进,中山装也因此而得名。

创新升华

20.参考答案:(1)时间:1912年。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2)表现:颁布《中华民国f临时约法》。朝代:清朝。

(3)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

(4)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解析:此题考查近代社会称呼的变化。学习时只要弄清民国前后称呼的变化,理解这种变化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并结合材料内容认识到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是与旧的社会势力、旧的社会观念相联系的,总有曲折反复。理解了这一点,就能逐项解答。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3043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