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历史

第20课大众传媒的兴盛同步试题(华师版八上)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针对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课《大众传媒的兴盛》进行设计,内容涵盖了中国报刊出版机构和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史。题目类型包括单项选择和材料解析题。选择题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重要报纸和出版机构的认识以及对报业和出版业区别的理解;材料解析题则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人物和历史背景,探讨教育的重要性,并联系现实,思考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所涉及的知识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出版机构和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强调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20课 大众传媒的兴盛

参谋意见

你知道中国报刊、出版机构、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史吗?本课将引领我们去追溯上述问题的历史渊源。学习本课,同学们要知道《申报》、商务印刷馆、中华书局等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学流程

一、单项选择

1.享有“近代史的百科全书”赞誉的报纸是( )

A.《申报》 B.《大公报》 C.《时务报》 D.《新闻报》

2.《申报》从1912年起,由中国人接办,这位中国人是 ( )

A.张謇 B.史量才 C.梁启超 D.张元济

3.19世纪以来,报业作为大众传媒十分发达,被胡适称为“小册子新闻事业的黄金时代”是指下列哪一时期?( )

A.甲午战后 B.第—次世界大战期间

C.20世纪3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4.报业和出版业同为大众传媒,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 )

①报业以刊载新闻为主;出版业以传播科学、文化为主

②报业侧重于舆论监督、影响民众;出版业侧重于文化与知识的传载,以此教育民众

③出版业的历史比报业历史长

④报业的时效性比出版业的时效性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是张元济晚年写的两句诗。这两句诗表达了张元济的一种什么认识?与他具有相同认识的且属于同一时代的人还有哪一个?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什么战略?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感想和认识。

相关链接

报与刊之分离

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近代意义上的报纸和刊物自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将连续性定期出版物称为“报”,没有“刊”这一说法。从1900年开始,这一现象渐渐有了变化,“报”的名称专属于散装出版的非书册型的新闻纸,特别专属于日报。而以书册型定期连续出版的期刊不再笼统称为“报”了,先后出现过“册报”、“丛报”、“杂志”、“世界”、“编”、“录”、“刊”等。“报”与“刊”名称上逐渐分离。

在形式分离的同时,在内容上,报纸与期刊也开始分离。分离之初,期刊主要注重新闻事件的文献性,刊出权威性的材料,以按语形式进行解说,以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完整性。确实,从新闻时效性来看,期刊根本不能与报纸相提并论。后来,期刊逐渐专业化,向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等方面发展。而报纸重点是新闻,并留出一定版面给予连载的小说、笔记、诗词等,有的甚至以副刊形式刊登这些内容。把期刊完全“挤”出新闻传播领域,是新闻传播速度加快的直接后果。期刊与报纸的分离过程一直持续到1911年左右,才基本完成。

答案

第20课

单项选择:1.A 2.B 3.C 4.D

二、材料分析: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表明先生认识到:教育关系到国家之根本。当今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已不是过去那种纯粹的劳动者,而是需要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对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感想和认识: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或检查自己的不足,或谈学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或结合亲朋、邻里外出打工或下岗的实例,或结合日常所见的高科技产品,说明社会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从而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明显提高,这是社会的进步。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3108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