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业题(课课练)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以及《阿里山纪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试卷内容涵盖了字词注音、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概括、情感分析等多个方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文本解读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通过这套试卷,学生可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语法结构以及情感变化的分析方法,同时提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小石潭记》作业纸

第一部分: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

    凛 liè(   )  翠 màn(  )连 zhuì(  )  清 chè(  )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⑴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⑸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A、⑴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_______________)

   B、⑴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

     ⑵ ……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

   C、⑴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⑵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

   D、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 同游者:吴武陵……     (游: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作业纸

第一部分:

1.正音:藻(    )荇(    )

2.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3.解释加粗的字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

4.翻译句子

无与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欣然起行(高兴地)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6.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8.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境。

(须扣住“月”字概括。)

(二)

绍圣六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爱可畏。水崖有巨大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文题:游白水,作者:苏轼)

9.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殆可熟物(    )    (2)循山而东(    )

(3)折处辄为潭(    )  (4)俯仰度数谷(    )

10.指出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

(1)殆可熟物(    )

(2)雪溅雷怒(    )

11.翻译。

(1)雪溅雷怒,可爱可畏________________。

(2)击汰中流,掬弄珠璧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写于绍圣元年(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记叙了作者和儿子苏过从白天出游到晚上归家这一天的活动,着重写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片断。

13.《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都写到了月亮,且都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前文是以________喻月,后文是以________喻月,形象生动;两文共同的写作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住两文中的比喻句揣摩。)

《阿里山纪行》作业纸

第一部分:

l.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泓(    )  莽莽(    )  溢出(    )  镶嵌(    )

鱼鳖(    )  静谧(    )  红桧(    )  孕生(    )

2.解释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

骤然:__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__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

堪称:____________________

谛听: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岚: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_______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____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_______。

(要把握文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第二部分:

一、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胸径6.,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4.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粗的“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语言的准确性上去品析。

围绕神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领悟。)

二、阅读《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回答问题。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默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是想到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泪“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你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你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9.《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文中多次写到雨,你认为雨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文中找出几处富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或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体会文中第③段加粗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听了贾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乔律师的话,“我”会说些什么?联系文章中心,发挥想像,把“我”说的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009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