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年级 > 语文

语文:第14课《我有一个梦想》随堂练习(语文版八年级下)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题目涵盖了词语注音、词语书写、成语运用、文本填空、阅读理解等多个方面。其中,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了《我有一个梦想》和甘地的《告别》两篇文章,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并结合自身理解进行分析。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词语注音、书写、成语运用以及文本理解的能力,同时涉及到了非暴力斗争、宗教信仰、政治与宗教关系等深层次的主题。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签署(qiān) 诺言(ruò) 蜕变变质(tuì)

B.镣铐(liào) 履行(lǔ) 安之若素(sù)

C.枷锁(jiā) 崭新(zhǎn) 心急如焚(fén)

D.萎缩(wěi) 祈祷(qǐ) 崇山峻岭(chóng)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销声匿迹 与时具进 兑现承诺 隔离考场

B.倍受压迫 神圣使命 蜿蜒曲折 义愤填赝

C.痛苦煎熬 倚老卖老 不言而喻 携手并进

D.雕梁画栋 凭心而论 提醒注意 沙漠绿洲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些人受到疯狂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

B.中国“神州六号”发射成功,真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C.这位本来遵规守纪的同学,近来被一些社会青年拉拢,总趁老师家长不注意,去网吧玩游戏,让他的父母心急如焚。

D.在公共汽车上,一个中学生给老奶奶让座,却被一个流里流气的小伙子抢了,这实在让人义愤填膺。

4.填空。

⑴马丁·路德·金,美国 领袖,1964年获诺贝尔 奖。

⑵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 。

⑶马丁·路德·金把自己的“梦想”描绘成三幅画面——

第一幅是 ;

第二幅是 ;

第三幅是 。

[阅读鉴赏]

(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但是对于等候在正义之宫门口的心急如焚的人们,有些话我是必须说的。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不要为了满足对自由的渴望而抱着敌对和仇恨之杯痛饮。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我们不能容许我们的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蜕变为暴力行动。我们要不断地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5.为什么说 “美国忽视时间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将是致命伤”?

6.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一句的理解。

7.“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马丁·路德·金认为应该怎样斗争,为什么?

8.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告别(节选)

我对于现在所进行的试验,还不能下确切的结论。因此,我觉得把我的叙述就此结束,很明显是我的责任。事实上我的笔已经本能地拒绝继续往下写了。

  我不得不向读者告别,心里自然不无感触。我对自己的体验有很高的评价。我不晓得我是否能够公正地对待这些体验。我只能说,我为了忠实的描述,从来不敢马虎行事。把我所感觉到的和我所确切得到的结论,据实刻画出来,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这种尝试给了我心理上一种无法形容的宁静,因为我的宿愿就是要使动摇的人皈依真理和非暴力。

  我的一贯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以外,没有别的上帝。如果这几章的每一页没有向读者宣示实现真理的唯一办法就是非暴力,我就会觉得我写这本书所费的心血全都白费了。即使我在这方面的努力没有收到什么效果,读者也应当明白,过错在于方式而不在于原则。我对非暴力的追求,不论是多么诚挚,究竟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因此,我在一瞬间所瞥见的一点真理,很难把它的无法形容的光辉宣泄于万一,这光辉的强烈,实百万倍于我们日常亲眼看见的太阳的光辉。其实我所抓到的只不过是这个伟大的光明的最微弱的一线而已。然而我可以保证说,根据我这一切体验的结果,只有完全实现了非暴力的人,才能完全看到真理。

  要和普遍的和无所不在的真理的精神面对面地相见,人们必须爱护最卑微的生物,一如爱护自己,而一个有志于此的人,便不能对生活的任何方面采取超然的态度。这就是我追求真理而不得不投身于政治的缘故。我可以毫不迟疑地,并以最谦逊的精神来说,凡以为宗教与政治无关的人,其实是不懂得宗教的意义。

  如果不进行自我纯洁的工作,要和每一件生物合为一体是不可能的;没有自我纯洁,要遵行非暴力的法则也必然是一种梦想;一个心地不纯洁的人,决不能认识上帝。因此,自我纯洁必须包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纯洁。而由于纯洁是富有感染力的,个人纯洁的结果必然使周围的环境也纯洁了。

然而自我纯洁的路程是艰难而崎岖的。一个人要达到完全的纯洁,就必须绝对摆脱思想、言论和行动中的感情;超越于爱、憎、迎、拒的逆流之上。我知道我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三方面的纯洁,虽然我在这方面一直进行着不倦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的赞誉不能使我动心,有时反而使我难过的道理。

我必须把我自己降为零。一个人若不能自动地在同类中甘居末位,就不能解脱。非暴力是最大限度的谦让。

  在和读者至少作暂时的告别的时候,我请读者同我一起向真理的上帝祈祷,求他赐给我思想、言论和行动中的非暴力的恩典。

(节选自《甘地自传》)

注释:

甘地(1869-1948),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为争取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他三次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7次绝食,18次进监狱,5次遇刺。1948年1月30日,印、巴分治前夕,甘地被极右分子刺杀身亡,时年79岁。

9.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宿愿(sù) 孜孜以求(zī)

B.皈依(guī) 尽善尽美(jìn)

C.瞥见(piě) 一瞬间(shùn)

D.宣泄(xuān) 谦逊(xùn)

10.文章第二自然段说:“我不得不向读者告别,心里自然不无感触。”请分析这一句话的作用。

11.结合原文,指出作者所信仰的“上帝”是什么?怎样实现这种信仰?

12.文章第四自然段说:“凡以为宗教与政治无关的人,其实是不懂得宗教的意义。”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创新]

13.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是位出色的演说家。当他在第一次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时,美国的南北矛盾已经异常尖锐,战争一触即发。针对南方的挑衅,他曾为自己的就职演说拟定了下面一段结尾:“各位有不满的人们,你们没有与生俱来的毁灭政府的誓言,但我却有一份最严肃的誓言,要我去维护、保护及为这个政府而战。你们可以避开对这个政府的攻击,但我却不能逃避保护它的责任‘和平或是大动干戈?’这个庄严的问题是在各位身上,而不是在我身上。”

⑴你觉得这个结尾的优点是什么?

⑵林肯曾把这份演讲稿给他的国务卿西华过目,西华认为这个结尾有不妥之处。你觉得这些“不妥”会是什么?

⑶请帮助林肯总统修改一下这个演讲的结尾。

14.课文的结尾说:“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谈谈这个结尾的妙处。

参考答案

我有一个梦想

1.C(A项的“诺”应读为“nuò”,B项的“履”应读为“lǚ”,D项的“祈”应读为“qí”)。2.C(A“与时具进”—“俱”;B“倍受压迫”—“备”,“义愤填赝”—“膺”;D“凭心而论”—“平”)。3.B。4. ⑴黑人民权运动,和平。⑵让黑人获得真正的解放,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⑶在佐治亚的红山上,奴隶的儿子和奴隶主的儿子共叙兄弟情谊;“我”的四个孩子生活在以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黑人的孩子和白人的孩子情同手足,携手并进。5.黑人如果得不到与白人同等的自由平等的生活,斗争就不会结束,就将继续动摇国家基础。6.这一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以“爽朗的秋天”比喻黑人赢得“自由和平等”后的令人欣喜的社会氛围,以“酷暑”比喻黑人斗争的热情,表达了他要领导黑人坚持斗争直至胜利的勇气和决心。7.要采用和平斗争的方式,举止得体,纪律严明,以精神力量进行斗争。因为抱有敌对的仇恨态度的暴力行动根本不利于黑人权利的实现。8.美国应该重视时间的迫切性,并正确估计黑人斗争的决心;黑人的民权运动要坚持和平斗争方式。9.C,“瞥”读“piē”。10.真理.通过谦让、纯洁、博爱等非暴力的精神力量来实现真理。11.“我”由于对自己所进行的试验,还不能下结论,所以要结束描述,心里有些感慨;这一句照应了文题,引起了下文。12.这是在说真正的信仰宗教的人应该拥有博爱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勇于为社会大众服务,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信仰宗教。13.⑴名正言顺,义正词严,感情充沛。⑵过于直率、鲁莽,太具刺激性。⑶要点:要坚持捍卫政府的原则;饱含理解和同情;不首先开战。14.要点:描绘了美国实现了普遍民权后的和谐景象,人们不分肤色、信仰亲密相处;收束全篇,提升主旨,情感真挚自然,富于感召力。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0723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