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测试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读《社戏》,我们看到了热情好客、能驾船会fú( )水的鲁镇小伙伴,感受到了由社戏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谊;读《回延安》,我们感受到了“东山的méi( )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样难以忘怀的延安生活,了解到了信天游这种扣人心弦( )的民歌形式;读《安塞腰鼓》,我们体会到了安塞腰鼓“骤( )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祥,是强健的风姿”的奇伟磅礴:读《灯笼》,我们感受到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宇注音。(4分)
fú( )水 méi( )子 扣人心弦( ) 骤( )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B.“幅员辽阔”“民俗文化”“热情好客”“扣人心弦”这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相同。
C.画横线句子的主干是“我们看到小伙伴。”
D.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2分)
社会民俗包括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民俗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瞥见许多A人情世故。《社戏》中,每逢社戏,远近村民都会B成群结队摇着乌篷船前往观戏。《灯笼》中也描写了在春节和元宵节里张灯结彩、跑马灯、猜灯谜等节日民俗,还涉及婚嫁礼仪,如族里的姐妹远嫁时就会满街灯火,彻夜鼓吹,场面热闹宏大,使人C叹为观止。可惜随着现代化进程,许多民俗已D屏息敛声,我们也只能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了解了。
3.看完《乡土》(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类节目)之后,某班同学写了读后感,下面是从部分同学作文中选出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该节目旨在以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农耕文明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为目的。
B.莫言、贾平凹等当代文学大家既没有扎根乡土的创作故事和精神成长历程。
C.通过“乡而不俗,土而不粗”的气质样貌,诗意生动的画面和平实质朴却带有哲思的语言,使观众如品一道道文化大餐。
D.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其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浑然一体。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B.“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C.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少则数十人(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多时可达百余人。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服饰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尚,历史上大规模的服饰变化大多与文化思潮紧密相关。
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应运而生。
③近年来,伴随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大众就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广泛共识。
④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
⑤国潮服饰以人们对中华美学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当代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
A.①③⑤④② B.④②①③⑤ C.①③②⑤④ D.④②③①⑤
6.下面是四位同学对第一单元民俗文化的介绍,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甲同学: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社戏》充满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每年各村都有社戏活动,说明此地村民精神生活是富有的。
B.乙同学:《回延安》描写的有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都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C.丙同学: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安塞腰鼓》展现了陕北汉子的热情奔放、阳刚粗犷的精神面貌。
D.丁同学:灯笼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是人们生活的点缀品,承载着文化内涵。在《灯笼》一课中,手中灯笼、村口红灯、宅第红灯、宫灯等都展示了“灯笼”的民族意义。
7.句子默写(3分)
(1)树梢树枝树根根, 。
(2)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3)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
8.日常交往中,当有人向我们提问、建议或者质疑时,我们应采取恰当的方式作出回应,就是应对。说话要讲求艺术,要灵活应对。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对应的题目。(4分)
一天,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正当他穿过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路时,迎面走来一个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僵持了几秒钟,那个批评家傲慢地开了口:“我从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平静的看了看那个人,回应道:“我却正好相反。”说完就微笑的站在一旁。
材料中歌德回应道“我却正好相反”,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的应对方式?
9.清明节前,学校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7分)
【活动一·拟写对联】
(1)小文同学围绕踏青郊游与扫墓祭祖两大礼俗想拟写一副对联,他已拟写好了下联,请帮他完成上联。(2分)
上联: 。
下联:祭祖,缅怀祖先恩情。
【活动二·板报设计】
(2)在“品味节日情韵,感受文化魅力”环节中,某班级为办墙报写一个语段,请你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格式,补写两个句子,丰富语段内容。(2分)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就进入了一个文化与情感交融的世界。驻足陵前,我们感受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淡淡哀伤;远眺汨罗,我们感受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片赤诚;七夕鹊鸣,我们感受到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情劝勉; , ……
【活动三·发表看法】
(3)班级中有少部分同学不清楚清明节的由来,也不想了解这个传统节日,认为这样的活动耽误时间。你们班小明也是这样,请你给他写一段文字讲明道理。(3分)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一)阅读【甲】【乙】两诗,完成下列题目。(6分)
【甲】
唐•顾况
不觉老将春共至,
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
手把屠苏让少年。
【乙】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
寒深知己积琼英①。
老夫冒冷披衣起,
要听雄鸡第一声。
【注释】①琼英:指雪花。
10.两首诗写的是同一传统节日,根据诗歌内容推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冬至 B.春节 C.元宵 D.清明
11.两首诗都是诗人晚年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6分)
漫谈过年
冰心
①我这一辈子,经过几个朝代,也已经过了八十几个“年”了!时代在前进,这过年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
②从我四五岁记事起到十一岁(那是在前清时代)过的是小家庭生活。那时,我父亲是山东烟台海军学校的校长,每逢年假,都有好几个堂哥哥,表哥哥回家来住。父亲就给他们买些乐器:锣、鼓、二胡、洞箫之类,让他们演奏,也买些鞭炮烟火。我不会演奏,也怕放炮,只捡几根“滴滴金”来放。那是一个小纸捻,里面卷一点火药,拿在手里抡起来,就放出一点点四散的金星。既没有大声音,又很好看。
③那时代的风俗,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亲在过年前,就买些肘子、猪蹄、鸡、鸭之类煮好,用酱油、红糟和许多佐料,腌起来塞在大坛子里,还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红白年糕。这些十分好吃的东西,我们都一直吃到元宵节!
④除夕夜,我们点起蜡烛烧起香,办一桌很丰盛的酒菜来供祖宗,我们依次磕了头,这两次的供菜撤下来,就是我们的年夜饭了。
⑤初一,我们一早就穿起新衣,对父母亲和长辈磕头拜年,也拿到了包着红纸的压岁钱,里面是锃亮的一块墨西哥“站人”银元!
⑥既不会演奏,又不敢放炮的我,这一天最关心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耍花会”的到来了。这些“花会”都是村里人办的,有跑旱船的,有扮“王大娘锔大缸”的,扮女人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擦粉描,很标致的!锣鼓前导,后面跟着许多小孩子,闹闹嚷嚷的。到了我家门口,自然会围上一大圈人,他们就停下来演唱,唱词很滑稽,四围笑声不断。这时,我们赶紧拿出烟酒点心,来慰劳他们,这一个花会走了,那一个花会又来了。最先来的总是金钩寨的花会。
⑦到了1911年,我们回到福建福州去(那时已是中华民国时代了)和祖父、伯叔父母同住在一起。大家庭里的过年是十分热闹的。从祭灶那天起,大家就都忙乎起来。最先是叠“元宝”,那是用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样子,然后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的,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网和尘土,都扫除干净,又擦亮一切铜器,如蜡台、香炉,以及柜子箱子上的铜锁等。
⑧大门上贴上新的鲜红的春联。祖父还用红纸在书桌旁边贴上“元旦开笔,新春大吉”等等的吉利话。这些当然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子只准备穿新衣服,放花炮,拜年,拿压岁钱。因为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多,祖父的红纸包里,只是一两角的新银币,但因为长辈也多,加上各人外婆家给的压岁钱,我们每人几乎都得到好几块!
⑨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的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但最好玩的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大门口去看灯。有许多亲友到我家街上来看灯的,我们都高兴地点起用篾片编成的火把,把他们送走。
⑩1913年,我们到了北京,又过起小家庭生活,过年供祖宗也不烧元宝了。给父母和长辈拜年也只鞠躬,不好意思拿压岁钱了。家里没有了大孩子,没有人敲锣打鼓。弟弟们只会放些小炮仗,过年就显得冷清多了。
⑪家庭里过年不热闹,而集体的节日庆祝,却一年一年地扩大了,机关和学校里都有新年团拜,大门口还张灯结彩,也有种种文娱节目。如今呢,过年庆祝活动,更是以集体为中心,真是普天同庆!以近两年来的“地坛文化迎春庙会”为例,会上什么都有,参加的人既饱了眼福、耳福,又饱了口福。去年到过迎春庙会的朋友,回来都十分兴奋,我虽然因为行动不便,不能参加,但从报纸上的消息里,我已经想象到了那欢腾热闹的盛况,精神上已经参加进去了。
12.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4分)
13.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5分)
(1)扮女人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擦粉描,很标致的!(请赏析加点词语,2分)
(2)最先是叠“元宝”,那是用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样子,然后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的,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网和尘土,都扫除干净,又擦亮一切铜器……(请从描写角度赏析,3分)
14.蒋子龙说:“过春节就要遵年俗,有俗才有年,越‘俗’,年就越有味儿”。请结合作者过年的变化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4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吴伯箫《灯笼》)
本文第⑨段和以上材料都提到了灯笼,其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在学习第一单元时,小语和小文共同选择了《三月三,芥菜胜灵丹》作为自己的拓展阅读材料。阅读后,两人产生了诸多分歧。请你也读一读这篇文章,发表你的观点。(14分)
三月三,荠菜胜灵丹
舒飞廉
①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1561次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视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虽然在线上常常碰面,但几天下来,祖孙三代十余口人在弟弟新居的聚会,仍然令我父母如腾云驾雾的齐天大圣,又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姐姐在表扬了我弟媳妇做的柠檬鸭之后,说要是有一盘麻油炒地菜多好,我妈跟着说,在南宁过年,也没什么不好,就是吃不到地菜包饺子。
②是啊,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湖北的故乡过年。腊月腊,正月正,年味浓。餍【yàn,吃饱】饫了大鱼与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埂上的野菜,地菜当然是首当其冲。有时候,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不能干农活的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提着提篓,提篓里放着小镰刀,去野外挖地菜。还远未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地步,田园里,去年的积雪都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的地菜,将一点一点的喜悦汇聚起来,达到“乃盈顷筐”,总得花小半天的工夫。往一桌的年菜里加上一盘麻油炒地菜的愿景是如此强烈,能够将穿得花花绿绿的小丫头们由火坛边上引出来,羊群一般,放到春风多厉的田野上。
③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荠菜。王磬编《野菜谱》,提到荠菜有好几种,其中常见的是“荠菜儿”,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配上他自作的谣曲:“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为将这些藏在作物与荒草间的灰姑娘们请出来穿水晶鞋(包成饺子,做春卷与春盘),大锄、小锄、长镰刀都派不上用场,只能用打猪草的小镰刀,姐姐她们称作“挖”地菜、“撬”地菜、“挑”地菜,而不说“割”与“采”,也是因采集它们的不容易。
④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为什么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地菜呢?以我的猜想,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阳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乡下人将之加入到饺子、春卷、春盘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为此。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里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更讲究一些的祖母与外婆,还要在地菜煮鸡蛋的沸水里加入一杯童子尿。地菜也好,鸡蛋也好,童子尿也好,都在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我老家的方言说到地菜,一般还会加一个修饰词,叫“麻地菜”,一方面是因为地菜外围茎叶跟蒲公英一样,有些微的褐色,一方面,由“麻雀”、“麻子”(那些聪明而脸上有麻子的人)、“麻城”(我们将梦乡叫麻城)、麻姑、麻将那里得来的“麻”字,也有一种只可言传、不可意会的乡土的活力。
⑤地菜的这种“神话学意义”,不仅为它换来了“地”这个厚重的名字,也让“挑地菜”这种活动,由乡下人的农家乐变为节日,村里的灰姑娘们喜欢,城里的白富美也愿凑趣,词客骚人,也愿意为它写诗。周密《武林旧事》里讲皇宫里二月初二办“挑菜御宴”,将“生菜、荠花诸品”放到“朱绿花斛”中,由后妃、婕妤们“以金篦挑之”,已经是将“挑菜”弄成繁复的行为艺术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城市之外,习习春风里,诗人们描述的“挑菜节”的情形是:“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白居易),“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郑谷),“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张耒),“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史达祖)。地菜也因此与故园,与游子们的舌尖联系在一起。
⑥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除旧布新的辰光,他们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地菜煮饺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争论一:关于标题】
16.初读本文后,小语认为标题“三月三,荠菜胜灵丹”的说法不妥,小文却认为这个标题很好。小文从文本②—⑤段中筛选出了四个理据:(1) 、采集不易尤显珍贵、(2) 、(3) 。请你帮她补充完整。(3分)
【争论二:关于语言】
17.小语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雅得诗意”,但小文认为它“土得可爱”。以下有三种看法,你赞同哪一种?请你以第④段划线句为例,阐明你的观点。(3分)
A.“雅得诗意”B.“土得可爱”C、既“雅得诗意”,又“土得可爱”
【争论三:关于段落】
18.小语认为本文开头和结尾都提及“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是作者的匠心之举,小文却觉得不如删去。请你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说说你的看法。(4分)
【争论四:关于编排】
19.小语建议编者将这篇文章也选入第一单元,小文则认为不妥。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下边的单元导语和单元篇目,发表你的观点。(4分)
第一单元(单元导语)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单元(单元篇目)
阅读
1.社戏/鲁迅
2.回延安/贺敬之
3.*安塞腰鼓/刘成章
4.*灯笼/吴伯箫
写作
学习仿写
(四)阅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前四章,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4分)
20.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的原因。(2分)
【链接资料】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
21.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2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元宵猜灯谜,过年贴春联(《灯笼》);旧时昆明人家在门头上挂上小镜子、八卦图和仙人掌来辟邪(《昆明的雨》);春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游山西村》);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就要说“恭喜恭喜”之类的吉祥话(《阿长与山海经》);……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成长:长辈在过年时给孩子压岁钱,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挂香囊,办喜事挑吉日,清明祭祀烧纸钱,……
在这些传统习俗里,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请根据你的见闻,以“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 ”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④不得套作、抄袭;⑤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