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化学

2013-2014第一学期九年级化学期末复习题二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一套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设计的化学复习练习题。内容涵盖选择题、填空题以及实验探究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以及实验操作的能力。题目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化学思维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的量(物质种类、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总质量、原子数目);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化学影响社会发展的认识;化学元素和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的类型(分解反应等);自救常识和火灾逃生方法;化学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的解读;化石燃料的转化与应用;环境保护意识;化学反应与燃烧产物的分析;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

2013-2014第一学期期末化学复习练习二

一、选择题:

1、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物质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原子的数目;⑥分子的数目;⑦分子的种类

A、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⑦

2、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用于刻划玻璃——金刚石的硬度大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C、二氧化碳作气体肥料——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D、一氧化碳作气体燃料——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3、化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质量。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

A、硬水过滤后变为软 水B、汽油清洗油污和用洗涤剂清晰油污的原理一样

C、农药、化肥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因此禁止使用

D、回收废旧金属既节约金属资源,又减少环境污染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C、不同的单质可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D、不同的单质可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同

5、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9

C、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9:11 D、.待测的甲物质的质量为

6、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开窗

C、所在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7、服用兴奋剂可用来提高运动员成绩。其特点是短期致兴奋或抗疲劳。麻黄碱(C10H15ON)是比赛时禁止使用的兴奋剂之一,关于麻黄碱的下列说法正确( )

A、麻黄碱是一种氧化物B、麻黄碱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C、麻黄碱中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0:15::1:1 D、麻黄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7

8、在化学世界里没有生命的阿拉伯数字也变得鲜活起来,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着不同的含义。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

A.Fe2+:1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B.2N:2个氮元素

C.CO2: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D. CaO:氧化钙的化合价为+2价

9、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

A.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有气体原子是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D.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10、下列主体知识的归纳中,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生活常识 B.节约意识

C.安全常识 D.环保意识

11、燃着的火柴梗竖直向上,不如火柴梗水平放置或略向下放置燃烧的旺, 其原因是( )

A.火柴梗着火点低 B.空气中氧气不足

C.火柴梗跟氧气接触面积小 D.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12、已知某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共有四种分子 D.该反应中生成物有单质和化合物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4:1 B.该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1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在试管中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随着反应的发生,纵坐标表示的是( )

A.高锰酸钾的质量 B.氧气的质量

C.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D.固体物质的质量

14、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所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它们表示三种元素 B.②③的化学性质相同

C.②表示的元素是金属元素 D.①表示的是原子,而④表示的是阴离子

15、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 CH4完全燃烧生成 CO2

C.一定条件下,SO2和O2生成SO3,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 2O,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16、A(单质)、B、C、D、E是常见的五种气体,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已略去,X在常温下为液体,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D是H2 B.A是CH C.C是CO2 D.B是CO

二、填空题:

17、下列四个容器中分别盛有不同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填空)。

混合物是 化合物的是

单质的是 氧化物的是

18、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原因:

(1)小颖同学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很快变红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清洗仪器时,小颖发现变红的石蕊又变为紫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颖还发现,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形成这层白膜的原因是 ;她用少量的稀盐酸将它清洗干净,原理是

(3)在大自然中,CO2与O2能相互转换,以保持空气成分相对稳定。

(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会导致 效应。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X=C6H12O6+6O2,则X的化学式为 。

19、在新的牛奶国家标准中,蛋白质的含量从每不低于 2.95%降低到2.8%。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爆发,正是因为过去的牛奶标准强调蛋白质含量的要求太高了,部分农户的牛奶达不到要求,才不惜铤而走险。三聚氰胺的化学式为C3H6N6(结构见图),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该物质为纯白色晶体,无味、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水溶液呈弱碱性。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能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1)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为 ;

(2)通常可用尿素[CO(NH2)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三聚氰胺,反应方程式为:

6CO(NH2)2== C3H6N6 + 6NH3 + 3X,X的化学式为 ,从微观角度阐述该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

(3)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其中C、H、N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4)6NH3左侧的“6”表示的含义是 ,右下方的“3”表 示的含义是 。

(5)三聚氰胺在类别上属于 。A.混合物 B.化合物 C.氧化物

20、填写化学符号或化学符号表示的意义

21、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②将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 。

22、在下面关系图中,A、B、C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单质,甲、乙分别是酒精完全燃烧时一定会产生的两种物质,丙是鸡蛋壳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下列下列问题:

⑴写出化学式:A是 ,C是 ;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 。

⑵反应①中,若B不足,则产物为D。其化学方程式为

因此,冬天用煤火取暖时,一定要注意 ,防止 (填物质名称)中毒。

⑶如果加热反应③得到的溶液,可观察到试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该现象说明

⑷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探究:

23、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老师做了如图1所示实验,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Ⅰ、小聪和小林受到老师的启发,设计了如图2的家庭小实验,并推测了实验现象。两位同学都认为蜡烛会熄灭,因为 。但对图2中“两支蜡烛哪支先熄灭?”的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小林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小聪认为高蜡烛先熄灭,理由是蜡烛燃烧使高处的氧气量减少并耗尽,同时放出的热使CO2向上扩散,浓度增大。

Ⅱ、通过实验,证明小聪的看法是正确的。由上述实验得到启发:从意外失火的高楼中逃生的正确方法是 (填序号)。

A、用毛巾捂住口鼻 B、低头弯腰沿墙迅速移向门外 C、打开窗户跳出

24.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你帮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2)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7714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