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九年级化学D(2)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说明: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l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Ar(H)=1 Ar(C) =12 Ar(O)=l6 Ar(Fe)=56
Ar(Mg)=24 Ar(N)=14 Ar(Al)=27 Ar(Ca)=40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组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 冰雪融化,工业制氧气 B. 钢铁生锈,纸的燃烧
C. 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D. 汽油挥发,食物腐烂
2.下面是CO2、O2的自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加入块状固体 B.蒸发 C.检查装置气密性 D.加热固体制氧气
4.下列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中,如果缺乏会导致人患贫血症的是 ( )
A.铜元素 B.锌元素 C.铁元素 D.锰元素
5.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等。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质量监测的物质是 ( )
A.二氧化硫 B.可吸入颗粒物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碳
6.不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
A.燃烧匙 B.蒸发皿 C.试管 D.烧杯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
A. 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产生淡蓝色火焰
C. 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
D. 木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8.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因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而使气侯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引起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人口增长后呼出的二氧化碳
C.含碳燃料的燃烧 D.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放出
9.在H2O、OH-、H、H+四种微粒中,属于分子的是 ( )
A.OH- B.H C.H2O D.H+
10.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铕元素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63
C.铕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9 D.铕元素的原子的质量为152
1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
12.硫隔绝空气加热后会生成一种物质,化学式为S8,关于S8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19.AA、A、A 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它是一种单质
C.它的一个分子中有8个硫原子 D.相对分子质量为256
13.下表是三种气体的密度(在、101kPa条件下测定)和溶解程度(空气的密度是 ·L-1)。实验室要收集氯化氢气体,可采取的方法是 ( )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集气法 D.无法判断
14.用自来水养鱼时,残留在水中的氯气会对鱼造成危害,常加入大苏打来除去水中的氯气。下列有关大苏打【化学式为Na2S2O3】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苏打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 B.大苏打由三种元素组成
C.大苏打中钠、氧元素质量比为23:24 D.大苏打中含有O3分子
15.现在有一不纯的氧化铁样品(里面只有一种杂质),经测定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则里面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 )
A.氧化铜 B.碳酸钙 C.氧化镁 D.氧化铝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多选不给分,有两个答案的,只选一个且正确的,给1分)
16.括号内是区别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试剂或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
A.硬水与软水 (肥皂水,振荡) B.水与双氧水(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
C. 二氧化碳与氮气(燃着的木条) D.食盐水与蒸馏水(蒸发)
17.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模型示意图,从该模型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
A.丙物质属于单质
B.该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
C.一个乙分子中含4个A原子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了
18. 右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满水,气体从b端通入,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气体从a端通入,测量气体的体积
19.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充满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则该瓶中盛有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B.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敞口放置,石灰水表面会有一层白膜生成
C.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某无色溶液呈现红色,该溶液中一定溶有二氧化碳
D.人与动物的呼吸作用都属于缓慢氧化
20. 化学反应之间、化学物质之间具有包含、并列、交叉等关系。下表中X、Y符合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 )
三、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6 分)
21.(5分)用数字和化学符号表示下列意义:
(1)2个硫原子 (2)3个氢分子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4)4个钙离子 (5)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22.(4分)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
液态氧气、加碘食盐、硫酸亚铁、液态氢气、干冰、氮气
(1)可用作致冷剂的是 (2)可作食品保护气的是
(3)能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是 (4)可作火箭的助燃剂的是
23.(包括2小题,共6分)(1)化学世界绚丽多彩,请选择适当的字母填空。
A.红色 B.绿色 C.黑色 D.白色 E.黄色 F.紫黑色
①高锰酸钾固体 ②氧化镁 ③碱式碳酸铜
(2)在下表“类别”栏目内,按三氧化硫示例选填合适的字母序号
A.单质 B.氧化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4.(6分)深入认识化学反应,能合理地应用它为人类服务。请按要求回答:
25.(5分)某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白色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后,用下列左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问:
(1)白色粉末的名称是 。
(2)左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该仪器的作用是 。
(3)过滤后发现,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一种即可)
(4)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这种水是 (填纯净物、混合物)
(5)他按右图将该水电解: (填甲或乙)试管里产生的是氧气。
四、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7 分)
26.(8分)结合图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实验室制取CO2,选用收集装置 (填写装置序号)。发生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
(3)实验室常用固体锌和稀硫酸溶液反应制氢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A”或“B”)。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 。
(4)用高锰酸钾制取O2,如用D装置收集O2,收集完毕时,应先 (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反应后的固体残渣,通过以下四步实验操作可回收二氧化锰。正确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填写选项字母)。
a.烘干 b.溶解 c.过滤 d.洗涤
27.(9分)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收集资料】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空气中点燃时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表达式:S + O2 SO2)。SO2 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
【设计实验】第一小组同学选择的药品是足量的红磷 ,设计了如下图装置。
(1)红磷在燃烧时的主要现象是 。
(2)燃烧完毕,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看到的
现象是 。
(3)一般不用木炭的原因是 。
(4)集气瓶中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 。
【改进实验】第二小组同学选择的药品是硫 ,步骤和现象是:
(5)你认为水上升的原因是 。
(6)最终水约占试管容积的1/5,该实验的结论是 。
(7)如果不足1/5,可能是下列原因中的 (填字母)。
A.硫用量不足 B.未冷却至室温 C.气密性不好
(8)取试管中液体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说明其中生成了酸性物质——硫酸。请写出硫酸的化学式 。给它加热,发现它不变为紫色,请你推测硫酸的一个化学性质 。
五、推断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5 分)
28.A、B……H八种物质,有下图所示关系:其中D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H是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②的反应前后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的名称:C 、E 、F 。
(2)B在②中的作用是 。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 。
六、综合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2 分)
29. 某同学发现化肥袋上有一标签,如图所示: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铵的一点物理性质 ,
(2)碳酸氢铵的一点化学性质 。
【提出问题】
A. 为什么要避免高温天气使用?
B. 这种化肥含氮量是否达到16%,化肥中碳酸氢
铵的含量是多少?
带着这些问题,她取了一些化肥样品,进入实验室。
【查找资料】
A. 碱石灰能够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但是不吸收氨气。 B. 浓硫酸能吸收氨气。
【性质实验探究】
她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3)用A装置给碳酸氢铵加热,装药品前,她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
(4)取少量碳酸氢铵加入试管,加热,闻到刺激性气味,此气体化学式为 。
(5)连接A、B装置,继续加热,观察到试管口的现象是 ,B中的现象是 。
(6)碳酸氢铵在受热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含量分析】
将装置A、C、D依次连接,加入10g化肥样品,加热至A中固体质量不再改变。
她称量装置D的质量如表:
(7)由此分析得知:反应中产生氨气的质量为 。
(8)通过反应的表达式可以知道:氨气中氮元素全部来自于碳酸氢铵(假设杂质中不含氮元素),请计算此化肥含氮量为 。
(9)请计算此化肥中碳酸氢铵的含量(写出计算过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