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C卷)
(50分,40分钟)
一、阅读理解题(10分)
①=.
验证:==.
②3=.
验证:3==.
(1)按照上述两个等式及其验证过程的基本思路,猜想4的变形结果并进行验证;
(2)针对上述各式反映的规律,写出用n(n为自然数,且n≥2)表示的等式,并给出证明.
二、信息处理题(10分)
2.在一节数学探究课上,张老师出示了下列命题:
已知正数a和b,①若a+b=2,则有≤1;②若a+b=3,则有≤;③若a+b=6,则有≤3.
读完上述三个命题后,老师告诉同学们上述命题均为真命题.
试猜想,若a+b=7,则≤________.
若a+b=n,则≤_______.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规律:__________.
试对上述规律进行证明.
三、实践题(10分)
3.用长为,宽为的矩形纸牌30张摆成一个正方形,你怎样摆,试着摆一下.
四、发散题(10分)
4.你感觉对二次根式的化简应怎样进行,步骤应怎样总结.
五、说理题(10分)
5.已知a+b=-3,a·b=2.计算+的值.
解:+===-.
我们知道,当a≥0时,≥0,所以≥0,≥0,其和必然不小于零,而题中结果却是负数,说明计算过程有错误,请你指出错在哪一步,错的原因是什么,正确解法又该怎样?
参考答案
一、1.解:(1)4=
验证:4==.
(2)反映的规律:n==
证明:n·==.
点拨:解决阅读题的关键是看懂题目所给的阅读材料,此题属类比型总计题,用题目中所给的信息验证所给的问题,要通过题目中每一步变形的情况,类比出自己进行验证时所采取的措施.联系本题,第一步,先把根号外的因式平方后移到根号内;第二步,在被开方数的分子上配上一个常数,进行分解变形;第三步,整理结果.
二、2.解:;;≤(a≥0,b≥0).
证明:因为a≥0,b≥0,所以(-)≥0
所以a-2+b≥0,-2≥-(a+b),所以≤.
点拨:题目给出大量的信息,首先应分清信息中2与1,3与,6与3的对应关系,即后边的常数是前边一个常数的,然后进行类比,推理.
三、3.解:摆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即可.
点拨:30张纸牌的总面积是3×2.5×30=225(cm2),则正方形的边长为=15(cm)所以在摆正方形时,横排放6张使边长为2.5×6=15(cm),竖排放5张,边长也是3×5=15(cm),符合题意.
拓展:请同学们把纸牌的数量改变,如120张,又该怎样摆呢?
四、4.解:一观察,二变形,三开方.
首先:观察所给的二次根式是否符合最简二次根式的两个条件.其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形.若有高次因式,用积的分离进行变形;若有分母,用商的分离进行分母有理化.
最后:把分离后能开得尽方的因式或因数开方.
点拨:此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同学们不可能从教材上找到具体的语言叙述,只能根据自己的解题经验进行总结,只要叙述合理,与上面所给答案不一致也是可以的,同学们应有这种求异思维,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叙述清楚了,也从侧面反映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五、5.解:题目错在第一步:≠
正确的解法是:因为a+b=-3,ab=2,所以a<0,b<0,
所以+=+=+=--=-·=.
点拨:解决这类题应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题目中错解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根据实数的运算法则分析清楚字母a,b的取值均为负,而造成了解题失误,如果题目中确实无法搞清字母的符号,那么就应该分类讨论,不能想当然.
拓展: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一项解题的基本功,比如计算出席会议的人数,就不可能为负数或小数.其次,我们解完题后,应认真反思一下,此题前几年屡次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结果得-的很多,就是因为在最后没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