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试卷简介

这份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卷涵盖了语文知识积累、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试题设计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有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检验,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水平。试卷总分为15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所涉及的知识点

本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古诗文默写、文学常识、语法修辞、阅读理解以及写作技巧等。同时,试卷也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答卷时间150分钟)

班级 学号 姓名

友情提醒:展示自己,冷静思考、沉着答卷!

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横线上。(4分)

距离是积淀中的yǜn niàng,轮回中的新生。距离产生造型,于是有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yōng容典雅的天坛故宫,玲珑tī透的苏州园林。距离产生音符,于是有动人心魄的二泉映月,激剧悲壮的十面埋伏,如歌如泣的阳关之叠,悦耳动听的百鸟朝凤。(《时文选粹》)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

③令初下,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⑤领导干部要实践“三个代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的“ , 。”同时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保持“ , 。”的心态。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

B、《飞红滴翠记黄山》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属于文艺性的说明文,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介绍了黄山的风光和特点,主要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手法。

C、格列佛第三次出游乘坐“冒险家号”游历了飞岛国。飞岛上的人很聪明,这里进行了许多奇怪的“科学”研究,如取消词汇、食物还原等。在这里他游历拉格奈格王国。

D、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人物,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观点正确、材料丰富、语言通顺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事实证明,经过艰苦生活磨炼的人更善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庆祝“国庆”演讲比赛将于今晚七时半在学校大礼堂开始举行。

看到义务工作者们全心全意为“九运”忘我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5、仿照下面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3分)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泉。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

, ? 。

6、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回答问题。(6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中的“此中”?(2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作“望”好不好?为什么?(2分)

③王安石评论本诗前四句时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王安石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诗的原因有( )(多项选择)(2分)

诗句语言平易浅显,如同口语。先介绍住所建筑于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然后自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最后回答,道出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满足的心态。

诗句结构精微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诗句意境深远。诗人结庐于偏僻之地。表明诗人家道衰落,已冷寂到门前列车马、断绝与世交往的地步。

诗句深蕴哲理,诗人从官场中退隐,他鄙视钻营取巧、装腔作势的行为。他发誓摒弃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回到人的“真”性上来。诗句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寻求静穆、回归自然的人生哲学。

阅读与理解(5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1题。(15分)

两个邮递员

王安忆

再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邮递员是一个清秀的男孩,说话十分温和,对人也亲切。每当谁家有汇款或者挂号信,他便在楼下一声一声殷殷地叫着,等那人终于被叫醒,从窗口伸出头来答应着,他就总是说:“你慢慢的好了,不要紧的。”在我们的信箱前边,时常地排满了自行车,他就一辆一辆小心地搬开,挤身进去往信箱里投信。我出了新书,便按了信封上投递员的名字签了名送给他,我觉得,假如他喜欢我的书,我会很高兴。他接过书便欣喜而温文地道谢。有时候,我从外归来,见他骑了绿色的自行车迎面而来,这样的时候,他就腼腆地低了头,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从我身边过去。只在万不得已时,他才对我说话:“王安忆,你的挂号我交给你家邻居了。”当我要谢谢他时,他便红了脸逃跑似的骑车走了。

后来,他不再来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帽沿压在眼睛上,英俊的脸上发出一些青春痘。人们见了他就问道:“那个小孩怎么不来了?”他说:“对,他不来了。”人们便惋惜地说:“那孩子多好啊!”毫不掩饰对那男孩的怀念,却也并没怎么使他难堪。他总是每日两班按时来送信,有时候会把一叠信交给某个顺路的居民,请他帮忙捎上去,挨家发一发。如那人稍有难色,他就说:“帮帮忙啊!”有挂号和汇款时,他便在底下声嘶力竭地叫喊,一声比一声紧,催命一般,等人气喘吁吁拿了图章赶下来,他就埋怨道:“我这样叫,难道你还听不见吗?”有一回,我盖了图章,他将挂号递给我时问道:“你是王安忆?”“是的。”我说。“那你是政协委员啦?”他很激动似的嚷,然后又正色道:“那你对我们的工作提提意见?”过后,在马路上或弄堂里遇到他,他就会大老远地喊道:“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放在你的信箱里了。”或是:“政协委员,今天没有你的信。”还有些时候,则说:“政协委员,上班去啊!”我被他喊得十分难堪,要制止他,他却已一溜烟快乐地骑远了。有一次,他在递交了挂号信件时又一次要我给他得工作提意见,我就夸了他一句,不料他立即兴奋地说道:“那你给我写一篇报道。”他的很黑的眼睛在帽沿下闪着亮光,令人不忍心拒绝他,可是却从心底里觉得这报道写起来有些困难。

现在,我们这里的邮递员又换了一个白净的圆脸的女孩,说话很害羞,工作也负责,我问她:“新来的?”她小声说:“已经来了两个月了。”我不由地想:她是多么年轻啊!没有人问她那样的问题:“那男孩怎么不来了?”而此时我却想起了第二个邮递员,遵他嘱咐写了这篇东西。希望他喜欢。

7、阅读本文,概述第一个邮递员的工作态度。(3分)

8、当第二个邮递员让作者为他写一篇报道时,为什么作者有些困难?(3分)

9、本文写了三个邮递员,为什么却以“两个邮递员”为题?(3分)

10、作者塑造第一个邮递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任选其一结合相关语句谈谈它的作用。(3分)

11、假如你是第二个邮递员,看了这篇文章,会引发哪些思考?(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14分)

“空气长寿素”——负氧离子

①每当我们来到原野、漫步海边或走进森林的时候,总感到那里的空气特别的新鲜,浑身充满了轻松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长寿素”——负氧离子。

②负氧离子是一种带电的颗粒。早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空气带电现象。空气之所以带电,就是因为其中含有负氧离子。那么负氧离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大气中时常发生高压放电现象——闪电,就在闪电发生的瞬间,其周围的空气即被电离,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负氧离子。

③研究表明,树木、花卉释放出的芳香挥发物质具有增加负氧离子的功能。此外,喷泉本身就是一个负氧离子发生器,甚至海里的浪花、喷花的淋浴头也都会产生负氧离子。这就是原野、海边、森林里的负氧离子格外多的原因。

④负氧离子在空气中不会无限增多,也不会长期停留,而是不断产生、不断消亡。据测定,北京北海公园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800多个,而在行人拥挤的王府井大街仅200个左右。负氧离子惧怕灰尘、细菌、病毒,一旦碰到这些小的颗粒,就会发生电荷的传递,致使灰尘和细菌的颗粒变大,当空气托不住它们时便降至地面。这就是负氧离子多的地方有毒颗粒少、空气格外清新的原因。

⑤负氧离子对人的健康非常有益。它不仅能使空气清新,还可以灭菌、除尘、治病。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时,能抑制多种病菌的繁殖,降低血压,消除疲劳,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正因为如此,人们才称负氧离子为“空气长寿素”。

⑥据最新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报道,世界上三个有名的“长寿村”——巴基斯坦东部的芬扎、厄瓜多尔南部的毕路卡其巴以及前苏联高加索的一个村庄,仅百岁以上的寿星就有数百人。这三个长寿村皆是群山环抱、绿树成阴,负氧离子浓度很高。

⑦懂得了负氧离子的有关知识,我们就要在工作、学习之余经常到郊外、海边去放松放松,这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12、本文从 、消亡、 三个方面介绍负氧离子的知识。(2分)

13、第③段中加点“研究表明”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4、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2分)

15、第⑥段举了“长寿村”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什么?(3分)

16、要增加我们校园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可采取哪些措施?(应不少于两项,措施合理均可)(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15分)

“荣”与“辱 ”

① 在 “荣”与“辱 ”,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与“辱 ”作为行事 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

……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贵品质永远为后世传诵。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的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越多,就越值得尊敬。”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 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 ”,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17、(1)请为第③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3分)

(2)第③段从反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3分)

18、第④段的中心句是 (2分)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阐明 的观点。(3分)

19、从全文来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3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20-23题。(15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亮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⑧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亮: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卒之为众人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4)终无济于天下

2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2、【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23、【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文:

文:

作文(65分,含书写5分)

24、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问题的世界。问题无所不在,它是那样的神秘而又复杂:宇宙、自然、生命、战争、饥饿、疾病。它是那样的贴近:学习的问题、生活的问题、交往的问题、前途的问题。

请以“问题”为话题,选取某一个角度,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1)文体自选

(2)题目自拟

(3)600字以上

九年级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知识积累与运用

酝酿 雍 剔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山河表里潼关路 ③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C 4、B 5、略

6、①指此时的情境,归隐田园的生活

②改动不好。因为“望”是有意注视,而“见”是无意识看,“望”字缺乏悠然情味,使诗变得兴趣索然了 ③A B D(全选才给分)

阅读与理解

7、耐心、细致、周到、负责

8、因为作者不忍心拒绝第二个邮递员的热切要求,但他的工作表现又没给作者留下良好印象,甚至他世俗的处事方式令作者有些反感,所以作者感到困难。

9、因为前两个邮递员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文章通过两个邮递员之间的对比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世故的处事方式的委婉批评的主题(表达作者对耐心的工作态度和纯真的处事态度的赞美也可)。第三个邮递员与这一主题无关,在文中只起引发写作动机的作用。

10、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略 11、略

12、产生(形成) 作用

13、不能去掉,因为“研究表明”用在这里表明了下文所说明的内容并不是主观猜测,而是通过研究得到的结论,是科学可信的。(意思对即可)

14、列数字 作比较 15、负氧离子对人的健康长寿非常有益。

16、栽花种树、修建喷泉、添置负氧离子发生器等。(应不少于两项,措施合理即可)

17、(1)示例:朱自清不吃救济粮。 (2)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更加周密,更加深刻。

18、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 “荣”与“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9、“知荣辱”是“做人”的标准或对“做人”起决定作用。

20、(1)终于 (2)达到 (3)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4)帮助

21、(1)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22、【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23、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叙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三、作文略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5038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