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期终试卷及答案

试卷简介

这份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涵盖了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等多个部分。试卷整体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其中,积累运用部分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阅读理解部分包括古诗赏析、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涉及不同类型的文本;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围绕“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这一主题进行创作。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份试卷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古诗文的积累、现代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请同学们注意:所有答案请写在答案纸上,否则无效。

一、积累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春风吹拂大地的时候,,泰兴古银杏公园渐渐吐出嫩绿青翠的银杏叶,一片春意àng( )然、无限生机;盛夏时节,树冠如盖,浓荫蔽日,一片葱lóng( );进入深秋,一片片形同折扇的银杏叶纷纷飘落,在淡淡的忧伤中绽放着最后的美丽;看着初冬如此富有诗意的风景以及纷至tà( )来的四方游客,我不禁沉醉其中,浮想联piān( )。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我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B.今年义务植树活动的主题是“同绘生态画卷,共享绿色文明”。

C.专家们正在研究这座千年书院将怎么修,周围的古树木将怎么办?

D.得意时,应准备一条退路;失意时,要寻找一条出路。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今年省教育厅继续开展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人数超过一万。

B.清明节前夕,国家和政府都在大力倡导人们用文明、环保、健康的方式进行祭奠,着力打造平安祥和的清明节。

C.记者在调查地方政府治污不力的问题时,当地官员横加干涉,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的结果。

D.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主题,不仅是全世界的永恒主题,更是12亿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⑤每题1分,第⑥题2分)

① ,膏之沃者其光晔。

②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 ,再而衰,三而竭。

④衣带渐宽终不悔, 。

⑤ , ,国恒亡。

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雪世界,从雪景过渡到送别的句子是: , 。

5. 名著阅读。(6分)

我常常看到两位学者被背上的重荷压得要倒下去,像我们的小贩一样。他们在街上相遇的时候,就会放下负担,打开背包,整整谈上一个钟头。谈完话以后,才把谈话工具收起,彼此帮忙把负荷背上,然后分手道别。

(1)上面这段话出自 国讽刺作家 的小说《格列佛游记》。

(2)选文是主人公在哪一个国家的见闻?反映了该国在改进语言方面的什么计划?

(3) 作者描写这一情节有什么寓意?

6.专题与实践(8分)

泰州被称为“麋鹿之乡”。从江苏省第六届园博会筹备工作会上获悉,活泼可爱的麋鹿将成为园博会吉祥物。为此,某班级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表现对麋鹿的关注。

【活动一:问题设计】学校社会实践小组准备进行“泰州与麋鹿”的专题调查,你准备调查哪些问题?(至少设计两个)(4分)

【活动二:口语交际】小组成员来到溱湖湿地麋鹿饲养区进行实地采访,发现有少数游客向麋鹿投掷杂物。如果你在现场,你将怎样劝说他们?(4分,注意简明、连贯、得体)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古诗赏析,完成第7题。

7.阅读杜甫的《江汉》①,完成下列各题。(6分)

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注】这是杜甫客滞江汉时所作的诗,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1)《江汉》这首诗中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1分)

(2)简要赏析“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两句的妙处。(3分)

(3)结合全诗内容,说说作者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共14分)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②饧:táng 同“糖”。

8.文言词语释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 ( ) 治病辄效 ( )

偶一求药者既去 ( ) 走而告之曰 ( )

(2)与“走而告之” 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黑质而白章 B.时时而间进 C.而山不加增 D.日出而林霏开

9.给下面的句子划分一处朗读停顿。(2分)

今 之 庸 医 妄 谓 熟 谙 古 方

10.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请你一分为二地评价文中 “医家” 的为人。(2分)

(三)阅读《冬虫夏草》,完成12—14题。(共10分)

①不是什么幼虫都能成为冬虫夏草菌的寄生体。

②小虫活动的天空是如此高阔,土地是如此辽远,小虫更是如此之多,何以冬虫夏草菌偏要选择蝙蝠蛾幼虫作为寄生体呢?选菜青虫就不行吗?——其形象并不怎么高雅,但毕竟还是虫,还能够化蝶,翩翩然上下,亦虚亦实,恍兮惚兮,饶有诗意的。蝙蝠蛾幼虫作为冬虫夏草茵的“培养体”,是被宠幸还是命运的安排?

③也不是任何真菌都能生长在蝙蝠蛾幼虫的身体里。

④我们比较熟悉的真菌如蘑菇、霉菌,还有酵母菌等,谁也不会想到要深入如此逼仄、窄小的“虫体环境”。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体内,也不一定是出于什么冤家路窄。我想,一开始也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只是这种偶然多了,才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最后形成如此特定的自然选择。

⑤寒冬是萌生冬虫夏草的季节。雪野洁白,四野寂静,千山鸟飞绝,野渡雪自白。这样的日子,蝙蝠蛾幼虫只能躲藏在寒冷的泥土里,随着体质的下降,冬虫夏草菌终于强行钻入它的身体,吸取体内的营养,在体内萌发菌丝体。经过隆冬到初夏漫长的日子,可怜的幼虫终于被“吃”得只剩下一袭皮,皮中全是密密实实的菌丝体(菌核)。入盛夏,菌核茁壮成长,不久,便从“虫”嘴巴那头伸出一根中间肥两头略尖、表面上生着一些小球体、里面隐藏着不少冬虫夏草后代(子囊孢子)的棒子。这棒子窜出泥土以后,怎么看都像夏天的草叶。

⑥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生长冬虫夏草。

⑦江南烟雨,天潮潮地湿湿,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岭南天气,风热温湿,也不适合冬虫夏草的生长。根据科学考察,冬虫夏草只适合生长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一带森林草甸或草坪上。想来,这真使经济至上的尘世短了不少冬虫夏草的产量。

⑧成为冬虫夏草绝不是菌的美德,而是菌的鸠占鹊巢,菌的侵略行径,菌的霸权主义;是冬天开始的弱肉强食,冬天里的强盗作为,生物界的罪恶逻辑。菌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乃至未来建筑在其他生物的死亡之上,谁能想像得出虫的死亡过程有多痛苦?

⑨世上不是有“披着羊皮的狼”吗?我以为冬虫夏草不折不扣就是“披着虫皮的狼”。友人从西藏归来,带给我一小包冬虫夏草,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冬虫夏草,因为是从生态环境最好的西藏出产的。我想,迄今为止人类的所谓生态学观念,本质上仍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对于蝙蝠蛾幼虫来说,即便生活在西藏那样的土地上,生态环境也未必能说是好。

⑩冬虫夏草使菌的身价得了道升了天。冬虫夏草入药,性温味甘,极具补肺益肾功能。优质的冬虫夏草,药店已售数万余元一斤。

⑩在地球村,新的冬虫夏草依然在产生…… (选文有删改)

1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冬虫夏草形成的必要条件。(3分)

13.文中第⑨段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14.清代药物学著作《本草从新》中说:冬虫夏草若夏天不摘取,到冬天又会变成虫。读完本文后,你觉得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4分)

(四)阅读《低姿态进入》,完成15—17题。 (10分)

①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迚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的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②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由,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你是否发现,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几乎每一首歌曲的过门都是舒缓的低音。只有用低音切入,才会带来歌曲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③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当宣纸铺好,构思了然于胸。几乎没有几个画家会先泼重墨。他们大都先施底色,由浅入深,深浅结合。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是韵味,是内涵,是层次。同时他们还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宽”、“留白留余韵”。

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蕾足势头,把事做好。

⑤做人也同理。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是不会成鼎足大业的。

⑥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不会件件量身定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⑦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物的真谛。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 (选自《智慧》,有改动)

1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选文第①~③段以打太极拳、欣赏歌曲、观摩作画开头,有什么好处?(4分)

17.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五)阅读《生命的瀑布》,完成18—21题。(20分)

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

②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来到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布置得十分简朴,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③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伊犁的。此时,他的前途一片黑暗。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显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时间,从1840年9约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经历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赴浙江军营效力、革去“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仍被流放伊犁。王鼎以死相谏,亦无法改变林则徐被流放的命运。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时大病不起,休养两个多月,到1982年8月从西安启程,再次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④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难以想象,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是怎样顶风冒雨,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我耳边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从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⑤从展馆出来,默默走在陌生的塞外边城,独自漫步在静静的伊犁河畔,我陷入沉思。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从高官到流放,从英雄到“罪臣”,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这是一条比踩在他脚下的流放之路更为难走、更为坎坷的路!流放伊犁,不仅未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精彩的舞台,反而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得以显现。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⑥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18.根据课文第③④段对林则徐流放经历的描述,提炼关键信息,完成下列对联。(3分)

上联:革职流放,报国无门,冤情震四海

下联:

19.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林则徐“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精彩的内涵”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林则徐“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20.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以“生命的瀑布”为题有何用意。(5分)

21.第⑤段中“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三、作文(60分)

题目:流淌在逝去岁月里的温馨

要求:文体不限,600字以上,可叙写自己的经历,可抒发内心的情感,也可发表自己的感想。

参考答案

1.盎、茏、沓、翩

2.C

3.B

4.⑴根之茂者其实遂;⑵落霞与孤鹜齐飞;⑶一鼓作气;⑷为伊消得人憔悴;⑸入则无法家拂士;⑹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5. ⑴英国,斯威夫特。⑵飞岛国,取消语言中所有的词汇(或以物示意)。⑶批评英国的殖民统治政策。

6. 【活动一】例如:泰州现存多少麋鹿?它们的生存状况怎样?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活动二】称呼(1分)劝说内容(2分)语言连贯得体(1分)

7. ⑴落日心犹壮, 秋风病欲苏。⑵“片云”二句运用对偶,情景相融(1分),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1分)。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1分)。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1分)

8.(1)曾经。奏效,有效果。离开。跑。(2)D

9. 今 之 庸 医 / 妄 谓 熟 谙 古 方

10. (4分)原礼心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11. (2分)是一位好心(不失一定医德)的人但是又是一位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不认字)的人。

12.有蝙蝠蛾幼虫做寄生体;冬虫夏草菌;适宜的环境。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3.不能。“迄今为止”限定时间,表示到目前为止。如果删掉会使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学观念”将来也不会改变,表达不准确。评分:共3分。仅答“不能”不得分。意思对即可。

14.不科学。冬虫夏草属菌类,不可能变为虫;冬虫夏草菌所寄生的蝙蝠蛾幼虫已经死亡,不可能复活。评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蕾足势头,把事做好。(无论做人或做事都应当低姿态进入;只写标题只得1分。)

16.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充当下文的事实论据,增强说服力;引出中心论点。(答到其中两个要点就得满分)

17.道理论证(引证法),有力地证明了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道理论证2分,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作用2分)

18.示例: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功绩传万家。

19.(1)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3分)(2)坦然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2分),为国献忠,为民造福的精神(1分)。

20.运用比喻,生命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1分)。既点明了林则徐生命中最精彩之处就是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2分),也告诉我们即使面对人生的逆境,也应该使自己变得更为坚强,使自己的人生更为精彩(2分)。

21.苦难和挫折能使人在逆境中崛起,获得卓越的成就,这就是生命的高度(3分);同时苦难和挫折能检验一个人对于逆境厄运的承受能力使人变得更为坚强更为伟大,这就是生命的深度(3分)。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5039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