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九年级语文A(2)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涵盖了语文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知识、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病句修改、仿写句子、材料分析以及阅读理解。试题内容丰富,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还涉及到了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察了学生的古诗词默写能力、文学常识、现代文阅读理解、病句修改技巧、仿写句子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学期阶段性学习九年级语文A(2)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阅读下列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注音。(2分)

镇江确有它独特的魅( )力,吸引了大批文人。苏轼曾先后11次来到镇江,留下了许多逸( )闻趣事;爱国词人辛弃疾与镇江也可以说是别有一番yuān( )源;清镇江籍宰相张玉书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大型汉字工具书《康熙字典》;近代镇江籍教育家马建忠zhuàn( )写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

2.默写。(6分)

①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 ,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⑥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名著阅读(5分)

(1)请简要概括《狗•猫•鼠》一文中“我”不喜欢猫的两个原因。(2分)

②  

(3)《水浒传》之《智取生辰纲》中杨志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他一路小心翼翼,步步留心,采取了一系列的安全防范措施,确实精明能干,但是与吴用等人一过招,其护送的生辰纲还是被劫走了。究其原因,吴用方“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占齐。请你试着分析一下这三个方面的具体情况。(3分)

天时:  

地利:  

人和:  

4、下列语段有好几处毛病,请按要求加以修改。(4分)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按道理,遇到“染色馒头”“猪肉变牛肉”等光怪陆离的新闻事件,公众第一反应就算不是“啧啧称奇”,起码也要怒火中烧,然而,更多的人对这些新闻的反应却是见怪不怪、无奈调侃。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已经肉身百毒不侵、心灵异常超强,而是因为已从以往经历中看到了太多的“类似”和“轮回”。一轮轮风波中,少不了的永远是媒体的口诛笔伐,相关部门的快速反应,相关责任人的赔礼道歉。但到底缺失了什么?才导制人们在同一块石头上一次又一次地跌倒?是面壁思过的时候了。

(1)文中有一成语使用不当,它是“ ”,应改为“ ”。

(2)片段在语言表达及标点使用上还有其他毛病,请选择3处,用规定的符号直接在原文上修改。

5. 依照给定的语境和划横线的句式仿写两个句子。(2分)

母亲的一切言行都赋予了孩子事实上的精神与灵性,在无形中定格了孩子一定的品质与价值。母亲的微笑和亲吻是抚慰孩子心灵的最好的良药;

; 。

6.综合下列有关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材料一:乌鸦,嘴大而直,全身羽毛黑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群居在树木中或田野间,喜欢选择高达以上的乔木做巢,栖息,如果树木低于,乌鸦就会离去,另选高枝。主要以谷物、果实、昆虫等为食物。喜欢闪闪发亮的东西,常常收集碎玻璃渣子等。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二:随着改革开放,现代的沈阳城急剧向四周发展,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乌鸦们不知受到什么诱惑,夜幕下三三两两,犹如一道道黑色闪电,悄悄潜入沈阳城区,或落在古老的教堂钟楼顶,或飞到老乔木上栖息,而清晨天还未亮,又很自觉地飞离。那时乌鸦的数量很少,人们的正常生活并未受到干扰。现在的沈阳,城市靓丽起来了,数以万计的乌鸦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沈阳城,不再是三三两两,而是成群结队;不再是悄悄潜入,而是漫天飞舞;不再是暮来晨去,而是早归晚出。它们的地盘在扩大。沈阳城里,一时漫天乌鸦,其壮景可以用“遮天蔽日”来形容。

二、阅读理解(共3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2分)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节选),完成下面题目。(共11分)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未曾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必能裨补阙漏( )

(3)郗超与谢玄不善 ( ) (4)既已狼噬梁、岐 ( )

10. 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1分)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②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12.【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说。(2分)

13.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对两人作简要评价。(2分)

诸葛亮:

郗超: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4分)

①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可是我的城市上空却空空如也。莫非是与这城市积下了太多的仇怨,连风筝都躲藏起来,不肯给城市的天空一点梦想的色彩吗?

②而我依然仰望,寻找那些飞翔的痕迹,寻找那只要一点点风就可以抖擞起精神来的风筝。再次见到风筝,是在三月最破败的小巷。一些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欲要飞翔的念头,被一群孩子们嫩小的手提着,轻轻地,飘在一人多高的风里。

③孩子们必须奔跑,因为只有奔跑才可以带来风。老人们说,放风筝可以放掉人心中所有的烦恼和晦气,只剩下美好的愿望。人们相信,这些用心灵里最珍贵的情愫扎出来的梦想之鸢,可以把种种美好的愿望传达给上帝。

④小时候没有卡通没有电脑,却有广阔的草地放风筝。如今,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却再也腾不出时间和空间纵情奔跑,纵情释放他们的梦想。所有的时间都被各种补习培训填充,所有的空间都被钢铁水泥占领。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

⑤孩子们在巷子里终于跑累的时候,其中一个把风筝举过头顶叹口气说,有风多好,有风它就能飞上天空了。另外几个孩子也如泄了气的皮球,蹲到地上,不停地抱怨着——风都哪儿去了?

⑥风都哪儿去了?孩子的话让我不禁一怔。风,被高高密密的楼群阻隔在外面;风,被机器的轰鸣赶往别处;风,藏在遥远的记忆里;风,躲进有歌谣的童年。小时候,我的风筝可以放得比云朵还高。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风筝和白云窃窃私语。那是我儿时最美丽的花篮,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晃来晃去。风筝飞不起来,然而它们却是这座城堡里唯一长着翅膀的鸟了。它们醒着,心怀世界上最单纯的愿望:只要一点点风,只要一点点可以飞翔的天空。

⑦天空不冷清,风筝不冷清,冷清的只有风筝的心。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些无法飞上天空的风筝,我的心里异常难受。尽管这是一些廉价的风筝,用最普通的材料制成,大概两三块钱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商店里买到,但我还是希望它们能飞起来。这种希望点燃我心中隐匿了许久的渴望飞翔的念头。我对孩子们说,“明天早晨在这里等我,我领你们去一个可以让风筝自由自在飞翔的地方。”

⑧那个晚上,我挑选了最结实的竹签和最漂亮的桃花纸,精心制作了一个美丽的风筝。这是对童年的牵挂。我尽可能地将生命中所有美丽的色彩都绣到风筝的翅膀上,再扯一根长长的思念的线牢牢拴住它。我知道,我的童年不会走得太远。风筝上的那些花朵,鲜艳得就像那群孩子的脸。我仿佛听见了风筝在说:给我一点点风,给我一点点与梦有关的颜色。

⑨第二天一大早,我带上亲手制作的风筝领着孩子们去了广场。广场上人头攒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风筝,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然后奔跑、奔跑,风来了!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我手中的线轴飞快地旋转,我的风筝追上了云朵,正在向它打听童年的消息。

⑩很多人站在那里不再走动。很多人仰起了头。很多人高声喊到:“快看,多美的风筝!”那一刻,我感觉到,适合风筝飞翔的风来了。那些安静的、优雅的心灵回来了。

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

14.文章是通过 、 和我带着孩子们把我亲手制作的风筝放上天这三个场景来表现中心的。(2分)

15.请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风筝和白云窃窃私语。(2分)

②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风筝,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然后奔跑、奔跑,风来了!(2分)

16.赏析下面的句子。(2分)

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

1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第⑩段中的“那些安静的、优雅的心灵”是指什么。(3分)

18.阅读全文思考,文章为什么以“风筝的心”为题?(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9分)

 理直气壮谈“教养”

①现今学校教育在过于重视学科成绩的同时,忽略了教养;而“德育”的形式内容繁多又偏偏忽略了“风度”。

②如果德育的要求过高,做不到,也就容易流于形式,不如放弃这种“高空作业”,重视基本道德养成,教给学生最朴实的东西。比如“不要妨碍别人”,看起来是很低的要求,可是正是这个“很低的要求”,相当多的人却做不到或是做不好。独生子女在家里百般娇宠,走出家门便妨害社会。这并非危言耸听。比如在学校里教师最伤脑筋的常常不是教学,而是学生的没有礼貌,没有规矩。在学校的办公楼内,学生旁若无人,大声喧哗;在教学楼里就更加肆无忌惮,上下楼很少有人给教师让路,即使奔跑撞倒了教师,至多说声对不起,然后照样横冲直撞;更有甚者,还敢当着女教师的面说粗话……

③痛心于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他们却认识不到,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今后在文明社会寸步难行。不是有许多家长希望孩子以后能到美国去吗?据我所知,美国校园很文明,有些社区不肯把房子租给中国学生并非出于民族歧视,而是因为其举止不文明,不讲卫生。

④学生需要表率。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实:家长修养好的,孩子也比较文明;家长粗俗的,孩子在学校的“麻烦”也多。同样,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影响也很大。有些家长,很希望孩子能有一个会“严管”的班主任,只要能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学,其他一切无所谓。他们完全不懂得学生的人文素质更为重要。而一些教师的教养也令人担忧。同事告诉我,他女儿的数学教师上课时粗话不绝,孩子回家学给家长听,家长很震惊。有的女教师穿高跟鞋,鞋跟上用了钉,走起路来带着刺耳的响声。虽无明文规定,她自己是应当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妥的。然而因为目中无人,她就这样以她的鞋钉声音喧哗于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及一切地方。所到之处,人人侧目,最终习以为常。而她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妨碍了别人。这还不足以令人害怕,可怕的是她的学生也会因此粗野!她在教育教学中也不可能想到要对学生进行个人修养方面的教育,即使提及也将是“白搭”,因为她的“表率”摆在那儿呢,她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人文意识”和“教养”?

⑤有老教师说,他一生从事教育,并不是把学生送进大学就完事。如果学生只不过是“高分低能”,以后还有改造发展的可能;如果是“高分低德”,那就完了。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没有贵族阶层,但是不能没有绅士风度;在丧失了绅士风度的社会,文化教育至多也只能起到油漆的作用——粉饰涂抹而已。

⑥所以不必遮遮掩掩,也不必去贴与时俱进的标签,教育界现在就应当明明白白地提出“教养”的概念。 (选自吴非《不跪着教书》)

19、文章题目鲜明地指出:学校教育应该“理直气壮谈‘教养’”。之所以提倡这样做,根本原因是:                                (2分)

20、结合语境,谈谈第②段加点词“高空作业”的意思。(1分)

21、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22、为了强调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教养”教育,文章主要使用了反面举例的方法。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列举事例的。(2分)

23、作者认为中学生的“教养”比考上大学更重要。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有理有据地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三、作文(40分)

24、请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声音无处不在,对于人生的感受与思考也无处不在。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情感真挚,努力做到有创意。

②除戏剧、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和校名。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5357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