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2)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阅读理解的能力。其中包括对《山坡羊·潼关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等古诗词的理解与默写;拼音和汉字的对应关系;以及对《送东阳马生序》和《马说》两篇文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试题设计涵盖了古文阅读、诗词默写、文言实词解释、句子翻译、文章结构分析等多方面的内容,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篇试卷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理解、拼音与汉字的对应、文言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写作手法(如夹叙夹议、对比)以及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包括卷面5分)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

(一)按要求填空(16分)

1、《山坡羊 潼关怀古》一曲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2、人们常引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的“ 、 ”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具体指的是 、 。

4、《赤壁》一诗诗人重新评价历史,表达怀才不遇感慨的句子是 、 。

5、《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的句子 、 。

6、《与朱元思书》中含蓄地表明写信意图的语句是 , ;

, 。

7、《五柳先生传》一文,高度评价五柳先生品质的句子是 ,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

嗜学( ) 既加冠( ) 叱duō( ) 造饮zhé( )尽 俟( )其欣悦 缥( )碧 若人之chóu ( ) dān( ) 瓢屡空

(三)根据“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写一段话。(不少于30字)(5分)

二、阅读

(一)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加点的词语(6分)

(1)无从致书以观( ) (2) 益慕圣贤之道( )

(2)礼愈至 ( ) (4)腰白玉之环 ( )

(5)持汤沃灌 ( ) (6)被绮绣 (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填空(3分)

全文的总领句是“ ”,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 , ”。

4、作者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概括回答)(6分)

5、作者写自己外出求师时,具体写了老师“未尝稍降辞色”、“ 叱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又表现了什么?(2分)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师生关系的?(4分)

6、本文除了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还运用了那种写法?(2分)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分)

7、读完本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3分)

( 二)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9、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2)策之不以其道 ( )

(3)执策而临之 ( ) (4)虽有千里之能 ( )

10、翻译句子(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按要求填空(6分)

(1)文段中的“食马者”比喻封建社会中的 ,作者批判了这种人的 。

(2)文中强调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是 。

(3)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是 。

12、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式,从不同的方面,连用三个“不”字,着力写出了“食马者”的什么?(2分)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3分)

14、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一、(一)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二)shì guān 咄 辄 sì Piǎo 俦 箪(三)符合意境即可如: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二、(一)1、(1)得到(2)更加仰慕(3)

周到(4)腰佩(5)热水(6)同“披”,穿着2、(1)因此人家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3)因此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3、余幼时即嗜学;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得书的艰难;从师的不易;求学奔走之辛苦;求学生活之艰苦5、表现求师不易的另一面;勤奋学习和谦虚求教的态度;言之成理即可。6、对比;例如:以同舍生生活的豪华与我生活的贫苦作对比突出了作者不慕富贵,专心求学的精神7、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8、食同饲 喂养;见同现 表现;材同才 才能;邪同耶 吗9、有时;鞭打;面对;即使10、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日行千里著称;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11、(1)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愚妄浅薄(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2、写出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和愚妄无知;总结全文点明中心13、对待人才,应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才,鸣之通其意。14、略(言之成理即可)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5421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