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凤翔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测试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不敢稍逾约( ) (2)弗之怠( )
(3)俟其欣悦( ) (4)负箧( )
2.《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明初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3.《相见欢》中的诗句“剪不断,理还断,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历来是让人极口称道的写愁名句,它成功在何处?
4.我国的传统节日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励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任选三个节日)
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
A. , 。( )
B. , 。( )
C. , 。( )
第二部分 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慕,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鸣机夜课读记(节选)
蒋士铨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③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与烧滚的汤药争着发出响声。③差:同,病愈。
5.第一段选文的文体是 ,第二段选文的文体是 。
6.第一段选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宋濂什么优秀品质?
7.第二段选文中“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感人至深,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8.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大意。
9.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母亲,蒋士铨“坐枕侧不去”,“诵声琅琅然”,“持书诵于侧”。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第三部分 作文
10.书可医治愚昧,书可使人聪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寄托着长辈的期冀;收演示着人成长的途径;书折射着老师、同学的情谊和我们的喜怒哀乐……
请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1)稍微 (2)懈怠 (3)等待 (4)背着
2.宋濂 文学家 刘基 高启
3.“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首先,用“丝”来比喻“愁”,因为“丝”与“思”谐音;其次,隐匿了“丝”字,在词中并未提及,而是直接以丝的纷繁与难以解开的具体特征来写“愁”,使愁有了形;再次,词中除了写出“愁”的形之外,还写了“愁”的味,更是绝妙。
4.例: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暧人屠苏(春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5.序或赠序;记。
6.围绕“勤学苦读,不畏艰难”回答即可。
7.围绕“望子成材,期望殷切”回答即可。
8.围绕“第一段选文宋濂回忆自己年少时刻苦求学的经历”和“第二段选文蒋士铨回忆自己年少时得到母亲悉心培育的经历”回答即可。
9.围绕“尊师勤学”和“孝敬父母,不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回答即可。
10.写作提示: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题目,同时也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可以记叙书籍伴随着自己的成长过程或自己读书的收获,也可以抒发自己对书籍或某一本书的独特的感情,还可以发表一些自己对书或读书的看法,或者“反弹琵琶”对古人之言如“开卷有益”、“书非借不能读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