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情境默写(10分)
下面是801班学习小组围绕“诗文创意制作”话题进行的讨论,请你参与。
小语:我们可以为教室布置“对话经典”贴贴墙,如:(1)“ , 。(《蒹葭》)”河边芦苇郁郁葱葱,晶莹透亮的露水已凝结成霜。这是诗,这是远方,这是经典。(2)“ , 。(《小石潭记》)”无一笔写水,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机灵动,都各尽其妙,意境深远。经典是有生命的。
小文:这个创意不错,我们还可以制作小书灯。比如,可以将(3)“ ,悠悠我心”,(4)“ ,君子好逑”“坐观垂钓者,(5) ”“(6) ,并怡然自乐”等古诗文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暮色四合时点亮灯,给人雅致又温情的感觉。
小诗:我赞同将古诗文与我们的生活关联起来,这些创意很好。受你们的启发,我想到制作一枚书签,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7)“ , ”题在书签上,送给我即将搬家的好伙伴,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小意:真是生活处处有诗意!你们精彩的创意让我学到了很多。
【答案】(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青青子衿 (4)窈窕淑女 (5)徒有羡鱼情 (6)黄发垂髫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蒹葭、潭、依、衿、窈窕、羡、垂髫、知己、涯”等字词容易写错。
2.小语同学为《古诗苑漫步》活动写了一段开场白。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无论是巍巍青山(yì)(1) 立,还是浩浩江水流(shì)(2) ,当有一天,它们遇到了一双诗人的慧眼,山水便有了悲喜境界,立意恒久。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再一次跟随诗人的眼睛,重返青山绿水,感受诗意(piān)(3) 然而至,追(sù)(4) 过去的时光,在流光溢彩中放飞青春。
【答案】(1)屹 (2)逝 (3)翩 (4)溯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1)屹立,读音是:yì lì,意思是: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2)流逝,读音是:liú shì,意思是: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3)翩然而至,读音是:piān rán ér zhì,意思是:样子轻快灵活,优美的地到来;
(4)追溯,读音是:zhuī sù,意思是:本义为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探索缘由。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答案】D
【解析】D.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是: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故选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B.在河之洲 忘路之远近
C.其两膝相比者 欲穷其林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答案】B
【解析】
A. 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用、把)。
B. 在河之洲(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C.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欲穷其林(代词,这片林)。
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
故选B。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桃花源记》作者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B.《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内容上看分为“风”“雅”“颂”三类。
D.《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朝散文家魏学洢,本文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答案】B
【解析】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不是宋代文学家。故选B。
6.对这两首古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A.《关雎》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式微》描述的劳役者忙于劳作,强烈反抗暴政的决心。
C.《关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间和进行婚礼的快乐场面。
D.《式微》诗歌运用反问手法,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把劳作者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悲愤心情表达的更加彻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C.有误,“琴瑟友之”的意思是弹琴鼓瑟表爱慕。这是男子设想女子已经答应了自己的请求,自己在弹琴鼓瑟来表现二人相处时的和谐愉快的场面。“钟鼓乐之”的意思是钟声换来她笑颜。这是写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是饱受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也是他寤寐企盼实现的愿望。因此“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运用了虚写的手法,并不是实写;
故选C。
7.响应“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班级开展“文化面面观”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8分)
(1)【文化·传统】活动中,某同学出了两道知识竞答题,请你回答。(2分)
①爆竹连宵不夜城。(根据诗句,写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
②轻罗小扇扑流萤。(根据诗句,写出古人的一种消暑方法: )
(2)【文化·古诗】下面是一首五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个别词语遗漏,请你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其补充完整( )(2分)
思旧事,断雁 愁眠。(颔联)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 。(颈联)
A.灯寒 孤 年 B.寒灯 警 年
C.灯寒 警 岁 D.寒灯 孤 岁
(3)【文化·文学】“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请将下面的名著作品与其“诗的特质”对应起来。(2分)
①《西游记》——( ) ②《昆虫记》——( )
A.充满了作者儿时温情的记忆。
B.用生动的语言和瑰丽的想象展现了一个自然的世界。
C.以浪漫主义笔法深刻地道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4)【文化·典籍】有人称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为“国学入门书”,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绝好入门指南。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和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
(1)春节 摇扇
(2)B
(3)①C ②B
(4)我认同这种说法。朱自清在序言中说,希望这本书给读经典的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此书旨在激发读者亲近经典的兴趣,使读者能“因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如书中谈《史记》,不说流传千古的“列传本纪”,只讲司马迁一生如何坎坷,如何发愤,如何终成一家之言。在《史记》的大背景下刻画出司马迁枯瘦却如铁的身影,直言他和《史记》一样伟大,如此这般,让人不禁想去探一探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华彩。
【解析】
(1)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①“爆竹连宵不夜城”意为:通宵放爆竹,城市被照得犹如白昼。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有放爆竹,守岁,拜年,祭祖,祈福,贴对联,赏花灯等习俗。
②“轻罗小扇扑流萤”意为: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故古人在夏天常手执一柄扇子消暑驱虫。
(2)考查诗歌常识。
律诗通常讲究对应,颔联中,第一空因为“断雁”为偏正短语,故对应偏正短语“寒灯”;第二空,因为上一句为“思旧事”,是动宾短语,故第二空填动词“警”;第三空,颈联中“晓”为名词,意思是天刚亮的时候,故第三空填名词“年”。
故选B。
(3)考查词句理解与文学常识。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斩妖除怪的故事。书中的石产仙猴、闹龙宫、闹地府、闹天宫等情节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故对应C;
《昆虫记》是详细概括了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该作品用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了一个自然的世界,同时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故对应B。
(4)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经典常谈》按照经、史、子、集的类别顺序,用通俗的白话文深入浅出地将十三部(类)堪称经典的书籍的产生过程、思想内容、主要特点、代表研究及后世影响,按时间顺序清晰地讲述出来。书中的许多引文都出自这些经典或相关的经典研究。读了《〈说文解字〉第一》之后,我知道了“仓颉造字说”和汉字的演变,以及秦始皇对统一文字所作的贡献,还理解了“六书”中的四个造字条例和两个用字条例。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学习任务。(5分)
咏竹
「南朝」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8.请仿照示例,从下面两句诗中选择一句,并对加点字进行品评。(2分)
「示例」
原句:竹生荒野外 赏析:“竹生荒野外”描述了竹子的生长环境。“生”字体现出它虽然在荒野外,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拥有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①梢云耸百寻 ②徒自抱贞心
我选 句,赏析:
9.生在荒野外的“竹”为何而“羞耻”?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答案】
8.“梢云耸百寻”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耸”字写出了竹子的长势,为下文写“高节”作铺垫。 “徒自抱贞心”写了竹在无人赏高节的情况下,只能自我坚守着“贞心”。“徒”的意思是“只”,“徒”字写出了竹坚贞的品质。
9.竹“耻”于成为被湘妃洒泪,“羞”于成为乐师弹奏的琴,而想成为“吐龙吟”的“长笛”。诗人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守不事权贵的贞节,以及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
【解析】
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梢云耸百寻”意为:长长的竹梢高耸入云。“百寻”其言极高。故本句生动地描绘了竹子高耸入云的情态。“耸”为高耸之意,又化静为动,写出竹子的长势。因为竹子高耸入云,所以才有了“高节”。故还有为下文写“高节”作铺垫的作用。
“徒自抱贞心”意为:只自己抱有坚贞不变之心。联系前句可知,因为竹子高耸入云,所以无人能欣赏它那高洁的节操,它只自己抱有坚贞不变之心。“徒”的意思是“只”,既表现了竹子品质的坚贞,也暗含了一定的无奈与惋惜之意。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本诗是一首咏怀诗 , 即是咏竹, 也是借竹述己,表明自己的清、洁、高、雅却未遇伯乐。“耻染湘纪泪,羞入上宫琴”用了湘妃竹和上宫琴的典故。传说中因俄皇、女英的泪水遍身斑点的湘妃竹,在高雅肃穆的宫廷中得到一流琴师弹奏的“上宫琴”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样的“完美”的象征,历来为人称颂不已。联系本诗后两联可知,竹子“耻”于成为被湘妃洒泪,“羞”于成为乐师弹奏的琴,而想成为“吐龙吟”的“长笛”。作者不耻折腰于富贵官僚,不愿沾染靡靡之风,表达自己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也是诗人心境抱负的自白,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6分)
【甲】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乙】
《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游青碧溪记
〔明〕李元阳
溪在点苍山①马龙峰之南,予尝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②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
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③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穀纹④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
【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③石罅(xià):石缝。④穀(gǔ)纹:绉纱的纹路。常比喻水的波纹。
10.甲诗前两句中“ ”和“ ”这两个字传神写出诗人由不舍到欣喜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11.请你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4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13.画波浪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3分)
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
14.“潭”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请结合三则材料,以此探究“潭”的丰富意蕴。(3分)
【答案】
10.欲 忽
11.(1)尽 (2)② (3)沿着 (4)建亭、筑亭
12.(1)小石潭的岸边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不能了解它的源头。
(2)离开青碧溪后,虽然接触到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水光还浮现在眼前,几个月都不能忘。
13.示例: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出潭水虽幽深,但即使水底有针也看得清楚,表现潭水的澄明清澈;运用比喻,将水底卵石比作珍珠,历历可数,侧面表现水的清澈;从色彩角度(青写出潭水的绮丽;以动衬静,鸟的掠过更加增添了周围环境的寂静。表达了作者的欣赏之意、陶醉之情。 19.示例:潭水可以寄托友情,李白诗中以桃花潭水与王伦相比,歌咏送别之情;潭水的清幽可以反映作者的心境,小石潭周围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柳宗元因被贬而倍感孤独、凄凉的情绪;潭水是澄澈的,让人心无杂念,李元阳游赏青碧溪得以望“溪”息心、窥“潭”忘反,洗涤了尘世俗气。潭能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是一个极富美感和韵味的古典意象。
【解析】
1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品味。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意思是“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将欲行”表明轻舟待发,写出依依惜别之情;“忽闻”含蓄地写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效果,表明汪伦的到来,是不期而至的,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故①空填写“欲”;②空填写“忽”。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根据提示的方法解释实词的含义。
(1)要求用“成语推测法”解词。山穷水尽,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穷”意思是“尽”。“深穷其源”意思是“深探青碧溪的源头”,其中“穷”的意思也是“尽”。
(2)要求用“字典查阅法”解词。“狎”在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四个意思,结合“以水明见底”“不知其叵测也”提供的语境可知,应选②轻视,忽视,句意是:人们大多轻视(它的危险)亲近它。
(3)要求用“课文迁移法”解词。“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意思是他沿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缘溪而出”意思是“沿着溪水(向)外走”。
(4)要求用“词类活用法”解词。“乃侧上左崖石罅中”意思是“(我们)就从侧面爬上左边山崖的石头缝中”。上,名词用作动作,爬上。“皆可亭以赏其趣”意思是“都可以筑亭来细赏这中间的趣味”。亭:名词用作动词,筑亭。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犬牙,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2)虽,即使;涉,经历、接触;而,连词,表转折;屡月,指很长时间。
1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句意是:(青碧溪的)源头出自山下石涧处,泉水涌出成潭。潭深约一丈,明亮光洁到连针都无所遁形。潭底遍布小石头,如卵如珠,青绿白黑,比宝石更明丽,交错生辉,像霞绮一样灿烂。潭面刚有落叶坠下,就有鸟儿随之衔去。
“明莹不可藏针”运用夸张的修辞;结合“深丈许”可知,此句从视觉的角度正面写出潭水虽幽深,但即使水底有针也看得清楚,表现潭水的澄明清澈。
“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运用比喻修辞,将水底卵石比作珍珠,历历可数,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
“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从色彩角度,以类比手法写出潭水的绮丽多彩。
“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鸟衔坠叶飞过,更加增添了周围环境的寂静。
由以上分析可知,作者以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类比、动静结合等手法写景,表达了他对青碧溪的欣赏之意、陶醉之情。
14.本题考查诗文的情感主旨。
由【甲】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知,此句抒情,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们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因此作者以潭水寄托友情。
由【乙】文“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潭水的清幽反映了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的贬居背景可知,小石潭周围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柳宗元因被贬而倍感孤独、凄凉的情绪。因此作者以潭水反映心境。
由【丙】文“予每至溪上,穀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可以看出,潭水的澄澈,让人心无杂念,作者游赏青碧溪得以望“溪”息心、窥“潭”忘反,洗涤了尘世俗气。因此作者以潭水涤荡心境。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潭水是古诗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结合人们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心境,能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是一个极富美感和韵味的古典意象。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乙】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丙】青碧溪在云南大理点苍山马龙峰的南面。我曾经到那里游玩过。嘉靖三十五年,我与马、任两公(一起去游玩),走很远,想走到青碧溪的源头。
(青碧溪的)源头出自山下石涧处,泉水涌出成潭。潭深约一丈,明亮光洁到连针都无所遁形。潭底遍布小石头,如卵如珠,青绿白黑,比宝石更明丽,交错生辉,像霞绮一样灿烂。潭面刚有落叶坠下,就有鸟儿随之衔去。潭三面石崖,干净得像是被擦拭过,不染一丝灰尘。
观看游玩了很久后,我们就从侧面上到左边山崖的石头缝中,坐着避雨。从这里俯视潭水,中潭深两丈左右,因为水清见底,所以人们大多轻率亲近它,不知道危险不可推测。下潭水色是深青色,中潭水色是鸦碧色,上潭水色是鹦绿色。水石相依,水光越盛,石色越美。我每次到溪上,觉得水纹如穀,石影像璧,(这种景色)印心染神,离开青碧溪后,虽然经历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风光还在眼前,数月也不能忘怀。
沿着溪水(向)外走,水流经过的地方,根据地势流淌成不同形状。圆形之处像镜子,弯曲之处像初月,姿态各异,都可以筑亭来细赏这中间的趣味。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答题。(11分)
孟浩然传(节选)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①皆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②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③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庳坏,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④其墓。
初,王维过郢州,画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郑誠谓贤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注释]①一座:在座的人。②玄宗:唐玄宗,皇帝。③采访使:官职名。④封宠:隆重祭奠。
1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少好节义 ②浩然匿床下
③卒不赴 ④因曰浩然亭
16.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卿 不 求 仕 而 朕 未 尝 弃 卿 奈 何 诬 我?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
18.结合《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及本文中相关内容,分析孟浩然的形象。(3分)
【答案】
15.喜欢;躲匿(躲藏);最终;于是
16.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17.恰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
18.孟浩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有才华。文中孟浩然为了和老朋友喝酒而没有赴韩朝宗在朝堂举荐他的机会,可见他十分重视友情。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可知孟浩然希望得到张九龄举荐,通过写诗来表达心志,可见他性格较为含蓄。孟浩然崇尚节唐玄宗到王维办公处,他躲到床下;为了和友人相聚却没有及时赴举荐之约,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可见他本身更喜隐居状态,对于入仕做官并不十分主动、热衷。
【解析】
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好,喜欢。
(2)句意:孟浩然藏到床下。匿,躲匿(躲藏)。
(3)句意:最终没有赴约。卒,最终。
(4)句意:因此叫此亭为浩然亭。因,于是。
16.考查断句。句意: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而”表示语义的转折。“奈何诬我”是一个反问句。故断句为: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会,恰逢,正赶上;剧饮,大量喝酒;甚,很;或,有人;期,约定。
18.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最后两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委婉的表示了自己希望得到对方引荐的意思。可知他是一个含蓄的人。
根据文本中的“年四十,乃游京师”“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可知,他年少成名,四十岁才游历京师,皇帝来了,却躲到床下。为了和友人喝酒,失去了韩朝宗在朝堂举荐他的机会。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对于入仕做官并不十分主动、热衷的人,更喜欢隐居散淡的生活。
【点睛】参考译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少年时崇尚气节、义气,喜欢帮助患难的人,隐居在鹿门山。四十岁时,才游学到京师。曾经在太学(朝廷里的最高学府)赋诗,满座的人都感叹佩服,没有敢和他比的。张九龄、王维非常欣赏他。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话所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采访使(官职名)韩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到京城,打算在朝堂上推荐他。正巧孟浩然家里有老朋友来,喝酒非常高兴,有人说:“你与韩先生有约定。”孟浩然斥责他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最终没有赴约。韩朝宗大怒,来告别,孟浩然依然不反悔。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
后来樊泽担任节度使,当时孟浩然的墓碑毁坏了,樊泽于是在凤林山南又给孟浩然刻碑,隆重的祭奠了他的坟墓。
起初,王维路过郢州,在刺史亭画下了孟浩然的画像,因此叫此亭为浩然亭。咸通(唐僖宗)年间,刺史郑諴认为贤人的名字不能冒犯,改名为孟亭。
(四)名著阅读(8分)
①宫体诗渐渐有人觉得腻味了;陈子昂、李白等说这种诗颓靡浅薄,没有价值。他们不但否定了当时古体诗的题材,也否定了那些诗的形式。一般作家却只大量地仿作七言的乐府歌行,带着多少的排偶与谐调。——当时往往就这种歌行里截取谐调的四句入乐奏唱。——可是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李白,蜀人,明皇时做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借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着新制。绝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大多数是谐调。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南朝乐府里也有七言四句的,但不太多。李白和别的诗家纷纷创作。大约因为当时输入的西域乐调宜于这体制,作来可供朝廷及贵人家奏唱。绝句最短小,贵含蓄,忌说尽。李白所作,自然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
②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①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③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沈着痛快”一派②。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的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份。
④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沈着痛快”的诗。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注释】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②《沧浪诗话》说诗“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沈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沈着痛快,指诗深厚稳健,直率而无拘泥之态。“沈”同“沉”。
19.下面诗歌中,不能证明第②段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石壕吏》 B.《望岳》 C.《春望》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请从下面所学诗歌中任选一首来阐述“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这一观点。(2分)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春夜洛城闻笛》 C.《渡荆门送别》
21.第④段“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中的“造奇喻”让你想起《晚春》中的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1分)
,
22.“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下面选项中,你认为哪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受到杜甫的影响?请选择,并联系其诗作说明理由。(3分)
A.王安石 B.陆游
【答案】
19.B
20.示例:选A,这首诗抒写了听闻好友被贬谪遥远的龙标后将愁心寄予明月,以表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属于抒写自己的生活。
21.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2.示例:我选B,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有许多表现社会现实的爱国诗篇,这一点和杜甫很像。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无论是写实上还是抒情上,都与杜甫的“沈着痛快”写实的诗风特别相似。
【解析】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诗歌情感把握。
结合②段中“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的内容可知,备选诗歌应是杜甫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
A.《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练,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B.《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C.《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故选B。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诗歌情感把握。从备选诗歌中任选一首进行分析即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B.《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C.《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示例:选B。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这属于抒写自己的生活。
21.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造奇喻”就是运用新奇的比喻,韩愈的《晚春》中“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一句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此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2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特点。
结合②段中“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等可知,杜甫的诗歌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社会意义。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饰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而王安石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所以受到杜甫影响的诗人是陆游。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无论是写实上还是抒情上,都与杜甫的“沈着痛快”写实的诗风特别相似。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3.不只读一本书是阅读,看一部电影、走一个景点、听一则故事……也是阅读。你有怎样的阅读故事?请以“我的阅读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不得抄袭、套作。(4)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我的阅读故事
我是一个小“书痴”,读过许多书,如:《昆虫记》《聊斋志异》《鲁滨逊漂流记》……但最让我爱不释手的还是《狼图腾》。下面就是发生在我身上、读《狼图腾》读痴了的故事。
记得那一天下午,妈妈要外出办事,临走前再三嘱咐我,要在家认真写作业,然后便出门了。妈妈刚走没一会,我去客厅喝水,一眼就看见了在客厅沙发上躺着的《狼图腾》。我的目光一下就钉在书上,拔不出来了。我偷偷摸摸地走到沙发上,拿起了书,带着刚刚泡好的菊花茶回到了我的书房。我悠闲的把书翻到上午看到的章节,“吭哧吭哧”的看了起来。偶尔看下作业,随意的用笔写几个数字,点两个小数点,又立马沉浸在《狼图腾》的世界里。“不行,这样不行!”脑海里蹦出来一个声音,“再这样看下去你要写不完作业的!”可是,我是多么希望知道狡猾的狼会如何捕捉行动迅速的黄羊!再看两页,就两页,看完我就去写作业!
可是,两页看完了,一点都不过瘾,就像夏天刚吃了两口的冰淇淋就掉到了地上,我十分的纠结,该不该再看下去呢?最后,对于读书的渴望压过了应该写作业的责任感——不管了,继续看吧!反正现在已经彻底没有心思写作业了。等妈妈回来了,我不敢看的时候再写吧。此时任何东西都不能再吸引我,我的眼睛和脑海里只有那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勇敢搏杀猎物的狼和奋力逃命的黄羊。突然,门栓一阵响动,啊!是妈妈回来了,我赶紧拉开抽屉,把书放进抽屉,“咚”的一声,把抽屉关起来。拿起了笔装作苦思冥想的样子。妈妈走进房间,看了看我的作业,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然后走出了房间,我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赶紧写起了作业。
到了晚上,我睡在床上,可是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我多想知道为什么连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要学习狼的战术。于是,我轻轻的打开我的抽屉,拿出了我心爱的《狼图腾》,打着手电,缩在被窝里提心吊胆的看了起来。不好!客厅好像有动静!我赶紧把电筒关掉,把头伸出被窝装作在熟睡的样子。
结果,第二天起来,可想而知,我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妈妈看了以后,询问了原因。她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啊,爱读书,是好事,但是你也不能不分情况,不分时间的读书啊,你作业都没有认真完成,你说你看书的时候能安心吗?”我默默的摇了摇头。我想:唉,都是书里的内容太精彩了,以后我读书还是要等把正事忙完了再安心的看书。
阅读能够使人着迷,每当我沉浸在书海时我都能看到一幅幅我从未见过的景色,见识从未了解过的知识,所以我就这样成为了一个“书痴”,请让我们的生活多增添几页书页,痴迷于书的世界里吧!
【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审题可知,本题有“我的”“阅读”“故事”三个关键词。“我的”指内容写“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能写别人的故事。“阅读”指看、读并领会其内容。由提示语“不只读一本书是阅读,看一部电影、走一个景点、听一则故事……也是阅读”可知,这里的“阅读”不仅指狭义的阅读书籍文字信息,也指经历的世事变迁、浏览的自然风景名盛古迹、听到、看到的事件等,涉及的内容比较开阔。“故事”指真实或虚构的用于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这里指“我”与“阅读”有关的提升自我、感染他人的事情。“我的阅读故事”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生经历和感受,表达“我”在思想认识、知识积累、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改变、提升与陶冶。
第二,选材构思。本题适宜写成记叙文。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选择与读书、读人、读景、读物、阅世有关的事件或细节,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或启发即可。注意细节描写、环境烘托、修辞手法与表现方法的运用。如写读书有关的故事:可以写成层次分明的记叙性散文,或以一日中的早、中、晚为序,或以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为序,描述自己与书相伴的种种快乐故事;可以写成书信体文章,向“书”倾诉自己与“她”相识、相知、相恋的情感故事;可以写成片段组合式(拟小标题)的记叙文,截取自己与书有关的故事场景,表现自己对书的情感深化过程;可以写成日记体,讲述自己与书之间所发生的难忘故事等,都是很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