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数学

九年级数学(下)(人教版)(天津专用)+期中检测题参考答案

试卷简介

这套试卷涵盖了多个数学知识点,包括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中心对称以及比例尺的应用。题目类型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解答题,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

所涉及的知识点

主要考察学生对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中心对称及比例尺应用的理解与运用。

,gouside 期中检测题参考答案

1. B 解析:∵ 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解得.故选B.

2. A 解析:因为函数的图像经过点(,,所以k=-1,所以y=kx-2

=-x-2,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可知不经过第一象限.

3.A 解析:由于不知道k的符号,此题可以分类讨论.当k>0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第一、三象限,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可知A项符合;同理可讨论当k<0时的情况.

4.D 解析:A.∵ 反比例函数 ,∴ 故图像经过点(1,3),故此选项错误;

B.∵ ∴ 图像在第一、三象限,故此选项错误;

C.∵ ∴ 当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此选项错误;

D.∵ ∴ 当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

5.B 解析:∵ BC=BD+DC=8,BD∶DC=5∶3,∴ BD=5,DC=3.∵ ∠=∠∠ADC=∠BDE,∴△ACD∽△BED,∴ 即∴ DE=.

6.B 解析: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为6,8,且另一个与它相似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为3,4时的值为5;当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6,斜边长为8,另一直角边长为2且另一个与它相似的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长为4时的值为故的值可以为5或.

7.C 解析:∵ ∠DAC=∠∠ACD=∠BCA,∴ △ABC∽△DAC,

∴ ==4,即∴ ∴ .

点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比的平方.不要错误地认为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比.

8.C 解析:当=1时,=10;当=2时,=5.因为当时,随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时的取值范围是.

9.D 解析:∵ =∴ ∴ ∴ 故选D.

10.B 解析:根据相似图形的定义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再利用排除法进行求解.

A.两个等腰三角形,两腰对应成比例,夹角不一定相等,所以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故本选项错误;B. 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两腰对应成比例,夹角都是直角,一定相等,所以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故本选项正确;C. 两个直角三角形,只有一直角相等,其余两锐角不一定对应相等,所以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一定相似,故本选项错误;D. 两个锐角三角形,不具备相似的条件,所以不一定相似,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

11.A 解析:∵ △∽△相似比为 又∵ △∽△相似比为 ∴ △ABC与△的相似比为.故选A.

12.A 解析:先利用“SAS”证明△ADE≌△CFE,得出,再由DE为中位线,得到△ADE∽△ABC,且相似比为1∶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得到=14,则=13,进而得出=13.

13.(1,-2) 解析: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可知另一个交点的坐标是(1,-2).

14. 解析;设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解得k=4,

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15.230 解析: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列比例式直接求得实际距离.设地到地实际距离约为则解得厘米=230千米. ∴地到地实际距离约为230千米.

16. 解析: 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那么即是相似比.

由图可知∴ △与△的相似比是.

17.10 解析:∵ 是△的中位线,∴ ∥∴ △∽△

∵ ∴ . ∵ △的面积为5,∴ . ∵ 将△沿方向平移到△的位置,∴ . ∴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8. 解析:由,得,,,

所以

19.5 解析:∵ ∠=∠=90°,∠AOC=∠BOD,∴ △AOC∽△BOD,

∴ ,∴ DO=2CO,BO=2AO.

∵ CD=4,∴ CO=,DO=.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O=,BO=,∴ AB=5.

点拨: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比例式和解直角三角形,是求线段长度的两种重要的方法.同学们在解题时注意应用.

20. 解析: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在Rt△ABC中,∵ AB=10,BC=6,∴ AC===8.

设AE=ED===,[来源:学|科|网Z|X|X|K]

∵ DF⊥AB,∴ 在Rt△ADF中,,

∴ ,∴ ,FD=.

在Rt△F中,==,

∵ △F∽△BF,∴ ,

∴ =,解得=,∴ AD=AE+ED=2=.

21.分析:(1)根据“SAS”可证△EAB≌△FAB.(2)①先证出△AEB≌△AFC,可得∠EBA=

∠FCA.又∠KGB=∠AGC,从而证出△AGC∽△KGB.②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当∠EFB=90°时,有AB=AF,BF=AF,可得AB∶BF=∶;当∠FEB=90°时,有AB=AF,BF=2AF,可得AB∶BF=∶2.

(1)证明:∵ AO⊥BC且AB=AC,∴ ∠OAC=∠OAB=45°.

∴ ∠EAB=∠EAF∠BAF=45°,∴ ∠EAB=∠FAB.

∵ AE=AF,且AB=AB,∴ △EAB≌△FAB.∴ BE=BF.

(2)①证明:∵ ∠BAC=90°,∠EAF=90°,∴ ∠EAB+∠BAF=∠BAF+∠FAC=90°,

∴ ∠EAB=∠FAC.∵ AE=AF,且AB=AC,∴ △AEB≌△AFC,∴ ∠EBA=∠FCA.

又∵ ∠KGB=∠AGC,∴ △AGC∽△KGB.

②解:∵ △AGC∽△KGB,∴ ∠GKB=∠GAC=90°.∴ ∠EBF<90°.

Ⅰ当∠EFB=90°时,AB∶BF=∶.

Ⅱ当∠FEB=90°时,AB∶BF=∶2.

点拨:(1)证两条线段相等一般借助三角形全等;(2)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如果没有边的关系,一般需证明有两个角相等,利用“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相似;(3)图形旋转前后,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相等.

22. 解:(1)根据题意,把点A(-2,b)的坐标分别代入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中,得解得

所以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x+5.

(2)向下平移m个单位长度后,直线AB的表达式为,

根据题意,得[来源:学#科#网Z#X#X#K]

消去y,可化为,

Δ=(5-m)2-4×,解得m=1或m=9.

23. 解:(1)把A(1,2)代入中,得.

∴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2)或.

(3)如图所示,过点A作AC⊥x轴,垂足为C.

∵ A(1,2),∴ AC=2,OC=1.

∴ OA=.

∴ AB=2OA=2.

24.解:(1)在Rt△OAB中,OA=4,AB=5,

∴ =,

∴ 点B的坐标为.

∵ OP=7,∴ PB=+OP=3+7=10.

(2)如图所示,过点D作DE⊥OB,垂足为E,由DA⊥OA可得矩形OADE.

∴ DE=OA=4,,∴

又∵ ∠BDP=,∴

又∵ ∠BED=∠DEP,∴ △BED∽△DEP,∴

设点D的坐标为(4,m),由k>0得m>0,

则有OE=AD=m, BE=3-m,EP=m+7,

解得m=1或m=-5(不合题意,舍去).

∴ m=1,点D的坐标为(4,1).

∴ k=4,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5.解:∵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 、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这个地区的实际边界长

26. 证明:(1)∵∴ ∠.

∵∥∴ .

∴.

∴ △∽△.

(2)由△∽△得.∴ .

由△∽△得.

∵∠∠∴ △∽△.

∴ .

∴. ∴ .[来源:学|科|网Z|X|X|K]

27. 解:(1)∵ 反比例函数(为常数,)的图像经过点

∴ 把点A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得 ,解得

∴ 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来源:学#科#网Z#X#X#K]

(2)∵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分别把点的坐标代入,得则点B不在该函数的图像上;

则点C在该函数的图像上.

(3)∵ 当时,当时,

又∵ ∴当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 当时,

本文为《中学教材全解》配套习题,提供给老师和学生无偿使用。是原创产品,若转载做他用,请联系编者。编者电话:0536-2228658。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728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