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 > 语文

第25课《论语十则》同步练习(语文版九上)

试卷简介

这份试卷是关于《论语》十则的同步练习,涵盖了多个方面的考察。题目包括注音、词语解释、短语翻译、语法分析、填空题和阅读理解。其中涉及到《论语》的文本内容、重要人物(如孔子)、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内容。该试卷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论语》中的核心概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所涉及的知识点

这份试卷主要考察学生对《论语》十则的理解,包括注音、释义、翻译、语法分析及内容理解等方面,重点在于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 )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学而不思则罔( ) ④吾日三省吾身( )

2.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来( ) ②人不知而不愠( )

③思而不学则殆( ) ④传不习乎( )

3.翻译下列短语。

①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任重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5.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文学、哲学、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多方面,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③朱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一)语段点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二)迁移过关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yuè②yùn ③wǎng ④xǐng 2.① 志同道合的人 ②恼怒 ③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④老师传授的知识 3.①不也是快乐的吗 ②温习旧的知识,却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发现 ③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④任务重,完成任务的道路遥远 4.①A D F G ②B C E 5.①孔子 孔子一部分弟子 道德 教育 儒 ②丘 仲尼春秋 文学 教育 ③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一)1.C 2.A

(二)1.“女”通“汝”,读rǔ,作“你、你们”讲;“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聪明”讲 2.①了解 ②知道 ③记住 ④知道 知道⑤通“智”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提示】

“点将过关”(一)第1题:两个“其”均作“他们”解释,两个“之”中第一个指代优点,第二个指代缺点。

“点将过关”(一)第2题:古汉语中的“三”往往不是实指,而是泛指多数,“三人”应译为“几个人”。

无限免费下载试卷
Word文档没有任何密码等限制使用的方式,方便收藏和打印
已有人下载。
×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扫描公众号,私信暗号:44956 获取网盘提取码
前往网盘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还需要掌握